
闪光灯基础知识.docx
13页闪光灯基础知识 篇一:扫盲 我们全部知道闪光灯能够用来补光,但闪光灯有多少种分类?各自又有什么作用?使用闪光灯有什么禁忌呢?本专题将分享闪光灯的多种基础知识,只有了解更多,才会拍的更加好 闪光灯原理和发展历史 最早的闪光灯能够追溯到1887年,诞生于德国的用于摄影的闪光灯早期的闪光灯使用镁,氯酸钾和硫化锑的混合粉末作为关键发光材料,镁在通电以后,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强光,照亮被摄体(同时也产生大量烟雾),所以亦称作镁光灯 在以后的20世纪20年代,以此原理制成了闪光灯泡,马上铝和镁缠绕的灯丝放置在充了氧气的灯泡中这么的灯泡是一次性使用,使用完如需再次闪光需更换灯泡在希区柯克电影后窗中即有相关情节 而现时使用的闪光灯多为电子闪光灯,关键由灯管,电容和对应的控制电路组成其发光应用高压放电发光原理,即先为电容器充电,在触发时,灯管内充的气体(氙气或其它惰性气体)受电容放电瞬间形成的高压电场电离而发出极其强烈刺眼的可见光,而完成闪光任务 伴随LED技术的发展,多年来,部分可拍照选择了使用LED来进行补光,而非传统的电子闪光灯使用的氙气灯管 闪光灯的英文名为FLASH LIGHT/汉字全称为“电子闪光灯”,又称高速闪光灯。
电子闪光灯经过电容器存放高压电,脉冲触发使闪光管放电,完成瞬间闪光通常的电子闪光灯的色温约为5500K,靠近白天阳光下的色温,发光性质属于冷光型闪光指数(GN)闪光灯制造商为每部闪光灯所设定的发光强度,通常是以ISO 100为基准来设定 闪光指数通常见GN来表示,为Guild No.的缩写其表示方法依据采取的单位是米或英尺而分为两种,GN的计算能够用「GN=光圈F值x拍摄距离」的公式来计算 通常135单反相机的内置闪光灯指数约为12(米制),假如用光圈F4来拍摄,也就是说有效闪光距离为12/4=3米 闪光灯的分类 大致分内置和外置为两大类 内置闪光灯 通常的单反相机、APS相机、傻瓜式相机全部配有内置闪光灯,依据相机的不一样GN有所不一样,单反相机的GN约为12左右 在部分顶级的单反相机中则没有内置闪光灯内置闪光灯因为其指数较小,因此使用范围不是很广,最常见到它的地方就是在人像拍摄的时候进行闪光补光 留心:使用内置闪光灯必定会造成大量的电量消耗,因此常常使用它的用户应该常备备用电池 外置闪光灯 这类闪光灯的特点: a.闪光指数大,通常在18-58之间,能够适合用于更多的场景拍摄。
b.使用灵活,操作性增强在操作方面灵活度更高,能够控制闪光量的输出,能够改变闪光灯的方向,甚至部分高级的闪光灯能够进行离机无线遥控操作 大型影楼灯 大型闪光灯通常在摄影馆、影楼、摄影工作室等场所使用 这类闪光灯的特点是输出功率尤其大,也不用闪光指数来计算闪光量,取而代之的是W(瓦) 特殊闪光灯 指很规或非普遍使用的闪光灯,为部分专门的用途而设计,以下介绍两种常见例子 环形闪光灯:可在镜头前组一片区域内营造均匀无遮挡的光线,多用于微距摄影或人像摄影 水底闪灯光:顾名思义,用于水下摄影,有很好的密封性能和抗压能力 闪光灯的尤其功效 防红眼功效 在昏暗场所利用闪光灯拍摄的时候,或当闪光灯距离人眼太近的时候,光束会经眼底的血管反射,在画面上留下了令人讨厌的红色瞳孔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大部分闪光灯等具有了防红眼的功效,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红眼现象 使用者也可改变闪光灯角度或是使用其它光源捕光来避免这个问题 快速频闪闪光 快速频闪闪光能够使运动的物体留下一系列的轨迹 也就是说闪光灯在一定的时间内连 续发出数次闪光拍摄的时候最好选择手动模式 快门时间设定在1秒以上,背景最好选择暗色,全黑的背景效果最好。
后帘同时闪光 是在快门后帘开启后、关闭前瞬间开始闪光,可避免夜间摄影时移动物体的幻影留在主体的前方 慢速同时闪光 为了增强背景的亮度而采取低速快门,拍摄的主体由闪光灯来照明,背景的亮度则靠长时间的曝光来实现使用慢速同时闪光的时候一定要配合三角架 高速同时闪光 高速闪光同时通常用来凝固高速运动的物体,或在逆光拍摄的时候进行闪光补光有了高速同时就意味着能够使用大光圈闪光拍摄,能够取得背景虚化,主体突出的效果,在人像摄影中有广泛的应用 闪光灯的简单技巧 跳灯闪光 是室内摄影时常使用的技巧之一,因为,直射的光线不但较为刚硬,也经常在被摄体以后,留下难看的阴影而「跳灯」的概念,即是将闪光灯往上抬头、或是往左往右摆头,利用天花板、墙面的反射光线,以取得较柔调、均匀的光线布局 当然,使用「跳灯」的技巧时,有其必须的先决条件: 1.首先,您所使用的外部闪光灯要具有「抬头、摆头」的功效 2.再者,闪光灯的出力要足以因应跳灯时的光线损耗 3.反射面的材质必需足以反射光线 使用闪光灯的禁忌 可能对于被照的对象造成安全性隐忧的地方,比如对于行进中的交通工具的使用闪光灯,可能造成驾驶者夜盲临时影响其视力,或会被驾驶者误认为侦速相机而强行减速,增加车祸风险。
篇二:闪光灯的基础知识 热靴学习笔记—— 本文系,于闪卓博识巴巴变论坛,原作者book_worm 很系统的闪光灯入门知识,推荐大家学习巩固闪光灯知识 前两天一个好友到我家里来,用我简易的影棚拍照片,结果发觉很富有经验的她,却不了解闪光摄影怎样控制曝光,还是像日光摄影时候常见的那样因此,想想有必须把闪光摄影更基础的原理做一个整理,为了更加好的说明,也拍摄了一系列的测试图片: “热靴闪灯”最初是被设计成连接在摄影机“热靴”上的便携式闪光灯,和其它人造光源相比,热靴闪灯含有轻便、廉价、色温稳定、近距离瞬间闪光亮度高的优点,是外拍或组建家庭摄影棚很理想的工具热靴闪灯也是闪光灯的一个,从它的光学特征来看,实际上和影楼专用的大型影室灯或外拍灯有着相通之处,全部属于“瞬间光源”这个“瞬间”是多少呢?不妨让我们来看一下上图这两款热靴闪灯的技术参数: 闪光灯亮度 Nikon SB-900 佳能 580EX II 输出量闪光时间(秒) 闪光时间(秒) 1/1 1/8801/1,000 1/2 1/1,100 1/2,000 1/4 1/2,550 1/4,000 1/8 1/5,000 1/9,000 1/16 1/10,000 1/15,000 1/32 1/20,000 1/21,000 1/64 1/35,700 1/30,000 1/1281/38,500 1/35,000 从上表中能够清楚地看到,闪光灯闪光的时间很短,最长的时间是1/880秒,最短的竟然只有1/38,500秒。
惊讶吧?你一眨眼的功夫,闪光灯能够闪光几万次 还记得你每次摄影时候用到的快门速度吗?1/200秒、1/50秒甚至更慢即使在光照最强烈的正午,我们通常会用到的快门速度也不过是几千分之一秒 了解快门速度和闪光时间的差异有什么意义吗?是的,很有意义,很多创意闪光照片的创作正是利用了这二者之间的差异 众所周知的,要想得到一张理想的照片,最关键地就是控制好进入相机的光线,那么怎样才能够控制好进入相机的光线呢?这问题太小儿科了(你当我是菜鸟?)不就是设定好光圈和快门嘛!是的,没错,光圈和快门,前者控制通光量,后者控制曝光时间 好吧,我们用你说的来做个试验,不过这次我们的试验环境是全黑的,只用闪光灯来照明原来我是计划让我儿子作为我的试验对象的,不过,你知道的,要让她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可比登珠穆朗玛还要难上那么一点算了,就请她贡献一个玩具出来吧,毕竟用一个玩具来换半个小时的自由还是值得的 我把我的佳能 580EX II闪光灯设定到手动1/2输出(这么能够确保每次闪光的亮度是一致的),光圈设定为F8.0,然后分别用1/200、1/100、1/50、1/10秒的快门速度拍摄了下面这四幅照片 怎么样?看出什么差异来了吗?没有?这就对了,确实没有什么差异。
不过这很诡异,明明快门已经从1/200降低到1/10了,怎么会没有差异呢?看来光圈+快门的定律有问题了?哈哈,看来发觉新的物理定律了!下一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不是有期望到手了?拿到奖金以后该怎么花呢? 回来!走神走太远了吧? 再来深入研究一下光圈和快门的作用吧这还用研究?前面不是已经说过了嘛,光圈控制通光量,快门控制曝光时间是的,这不错,可是快门是怎么来控制曝光时间的呢? 很简单,按下相机的时候,快门打开,让相机的感光元件曝露在光线下,当抵达设定的快门时间时,再关闭快门,隔绝感光元件和光线 那么好,回到我们上面的试验,第一张照片,我设定的快门速度是1/200秒,当我按下按钮时,快门打开,同时闪光灯被触发,不过闪光灯的时间只连续了1/2,000秒,在其他的(1/200-1/2021)秒时间里,快门是打开的,不过因为我的拍摄环境是全黑的,所以在这段时间里,相机的感光元件没有受到任何光线的照射;而第二张照片中,我设定的快门速度是1/100秒,因为我并没有修改闪光灯的输出设置,闪光灯依然以1/2输出,闪光连续时间依然是1/2,000秒,所以在我按下按钮以后,相机的感光元件在光线下曝露了1/2,000秒,然后在剩下的(1/100-1/2,000)秒时间中,快门并没相关闭,不过感光元件没有收到任何光线的照射。
现在明白了吧?后面两张照片应该不用再说明了吧? 或,我们应该把“曝光”这两个字拆分开来,一个是“曝”,一个是“光”设定快门速度只是控制了感光元件“曝”的时间,而闪光灯则控制了“光”的时间,二者的“交集”才是相机感光元件“曝光”的时间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有点晕?没关系,你只要记住: 在全黑的环境下,曝光跟快门速度无关! (要是等会我再告诉你,上面这句话是错误的,我估量你一定要发疯吧?别急,你就先记着这句话吧,它是错的,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正确,所以它是有用的 那么好了,既然快门速度跟曝光无关,那我们需要调整曝光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调整光圈! Great!回复正确!好吧,来试试看: 这次我还是将闪光灯输出手动设定在1/2上,依然在全黑的环境里进行拍摄,而且保持快门速度为1/200秒,我分别用F11、F8、F5.6、F4.0拍摄了四张照片结果很显著,F11下显著欠曝,而F4下又显著过曝,F8和F5.6下的能够接收——光圈定律有效 那好,我们现在能够总结一下了: 在全黑的环境下,曝光跟快门速度无关,而跟光圈相关! OK!注意到我前面的那句话了吗?我又一次尤其注明了“全黑”环境?莫非只是因为我是很乐于而且擅长拍摄“黑夜里的黑猫”的原因?我们还是来看看假如是有光的环境下,会是什么结果吧。
这次拍摄时我打开了室内的投影机,让它投射WaltDisney的图像到背景上,为了更加好地反应最终的效果,我将相机的ISO设定为800,而且选取了F5.6的光圈,闪光灯仍然是1/2输出 我分别采取1/100、1/50、1/20、1/10秒的快门速度,拍摄了4张照片怎么样?照片有了很显著的改变是不是(:.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跟你在自然光下拍摄的照片改变一样了? 是的,一样了 真的?再仔细看看 四张照片改变很显著,不过仔细观察你会发觉,改变显著的实际上只是背景部分,由暗到明改变很大,不过主体改变并不大,即使快门速度在改变,不过第一张并没有欠曝,第四张也没有过曝 为何呢?因为主体关键是受到瞬间光源——闪光灯的照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