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世界一流大学校训文化的属性、类型及价值目标.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0635307
  • 上传时间:2021-11-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29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世界一流大学校训文化的属性、类型及价值目标 3.“人本”(humanism)说由于世界一流大学深受西方“4R”的影响,即Renaissance(文艺复兴)、Reformation(宗教改革)、Rationalism(理性主义)和Revolution(资产阶级革命),所以不少校训直接取自古罗马人本主义经典文献,具有很强的“人本元素”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校训均源自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代表人物,批评家、翻译家贺拉斯的诗歌《颂歌》:“以人为本,与时并进”(We shall grow in the esteem of future generations),又译为“我们将在后人的敬重中成长”,表现出墨尔本大学对人性的关怀、声誉的爱护和与时代同行的信念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校训在此基础上修改为“百年树人”(As a tree through the ages),寓意前人对后生的厚望和寄托教育的本体是“人”,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充分、全面、自由的发展虽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却是教育所应当努力追求和趋附的目标因此,人本化校训同时强调心怀期冀、充实人生譬如,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校训“因为有挫折,人生的美好才变得充实起来”(Because there are setbacks,the beauty of life before they become full up);芝加哥大学“以知识来充实人生”(Let knowledge grow from more to more,and so be human life enriched);南非开普敦大学校训“美好的希望”(Good Hope);香港城市大学的“敬业乐群”等。

      这些校训,均包含了人本主义、人文教育、生活教育和人生信念方面的内容,催人奋进4.“学术自由”(Freedom)说现代大学制度的话语体系和思想基础,基本是由洪堡大学理念所奠定的[9]19世纪,随着德国大学群的建立,洪堡奉行“文化国家”理念,主张“学术立国”,认为大学不能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而应兼有“自由探求科学和真理”的双重任务这种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对世界一流大学校训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众所周知,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由该校第一任校长大卫斯塔尔乔丹亲自选定,源自16世纪德国人类学家修顿(Ulrich von Hutten)富有浓烈批判精神和理性沉思的早年作品乔丹以此作为斯坦福大学校训,是为了创设个性自由、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治学氛围和创新环境多年来,在这一校训文化的熏染与导向下,斯坦福大学贯彻教授治校的理念,弘扬学术自由的传统,彰显原始创新的品格,成为美国西部的学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造就了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和英才家园的美国“硅谷”,被誉为“西海岸的哈佛”此外,世界一流大学中强调“自由”的校训还有: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光明与自由”(Light and Liberty);韩国延世大学的“真理,自由”(Truth,Freedom);荷兰莱顿大学“自由之堡垒”(Bastion of Liberty)等。

      这类校训,倡导在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环境中追求真理与文化融合,强调学术研究的原创、前卫和革新,是世界一流大学孜孜以求并赖以立足的根基三)“服务”类校训文化主流渊源自美国“莫里尔法案”的推动、“进步主义运动”及“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是一种社会取向的校训文化美国高等教育理论家弗莱克斯纳指出:“大学必须经常给予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10]进入19世纪,美国城市化及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南北战争的爆发是高等教育转型提升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特别是内战期间1862年颁布的《莫里尔法案》,兴建了大批旨在为工农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的赠地学院,使大学产生“为社会服务”的概念尤其是范海斯“威斯康星思想”的实践与推行,打破了大学知识封闭的状态,催生并确立了高校“服务社会”的第三大基本职能,为各国大学所效仿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世界的理念,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校训文化的主导潮流譬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训“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西点军校“职责,荣誉,国家”(Duty,Honor,Country),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为了祖国、科学和荣誉”等。

      美国伊利诺依大学校训“学习与劳动”(Learning and Labor),体现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其从建校开始就沿用至今的铭刻着耕地的犁、打铁的锤子和铁砧的校徽,见证了该校服务社会的文化传统此外,威斯康星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普渡大学等还设有专门的社区服务部门,成立了知识推广部,包括若干个服务项目,通过培养人才和输送知识两条渠道,鼓励师生通过互惠、科技成果转化、学期实习、众创空间等活动,提高公民责任及社会服务(service-learning)意识四)“个性化”校训文化主流渊源自西方的“个人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思想,是一种创新取向的校训文化追求个性、崇尚自然、弘扬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一直是西方大学的传统和追求,世界一流大学校训常常通过不同的话语表达形式,传达各自的办学理念以工业研究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校训为“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Mind and Hand),又译“手脑并用”或“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这一富有专业个性的“双动”校训文化影响下,该校师生及历届校友长于实验,注重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善于攻坚克难,尤以顶尖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而著名,不仅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能实时处理资料的“旋风电脑”,发明了磁芯存储器、全息照相术等,还研发出B-2幽灵隐形战略轰炸机、“4D打印”技术、成像芯片生产等,被誉为“世界工程科技界的学术领袖”。

      这是校训文化渗透和作用于师生内心而产生的一种“马太效应”2010年美国《校训》杂志在对全美大学校训排名中,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其独特的校训“法无德不立”(Laws without morals are useless)位列第五,[11]源自古罗马抒情诗人贺拉斯的诗句:“quid leges sine moribus vanae proficiunt?”(没有美好道德的法是多么虚幻)在校训“法与道德”的指引下,美国《独立宣言》的9位签字者和《美国宪法》的11位签字者都毕业于该校此外,较为典型的还有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科学是帝国的荣耀与守护者”(Science is the adornment and safeguard of the Empire),柏林洪堡大学“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迎接明天”(Welcome Tomorrow),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等仔细揣摩,这些彰显师生精神风貌、励志箴言、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个性化校训,既展现了世界一流大学培育英才、探求真知的责任担当,也体现出校训为师生在如何做人、治学、创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学思践悟的有效路径,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领功能。

      三、世界一流大学校训文化的价值目标所谓“价值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和价值尺度对人或事物进行判断和选择的定位诉求世界一流大学校训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目标,既包括古希腊和罗马哲学家的“人生幸福主义”价值目标、中世纪“以上帝为轴心”的宗教价值目标,也包括近代“以个体为本位”的“自由、平等、人性解放、全面发展”等社会价值目标,以及当代所倡导的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法治”等为指向的国家价值目标,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发展性”价值目标世界一流大学校训文化,是一种承载知识传承和育人功能、反映学校价值追求的特殊文化所谓“发展性”,即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传授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充分以及和谐发展,养成学生向真、向善、向爱等高尚价值追求的信息载体,以及从价值目标层面履行教育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发展性”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升人性,使之尽快走向崇高和完美,是大学应运而生的初衷,也是使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达到有机统一的外在动力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大学校训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但根据时代发展和大学自身发展对校训进行修正和创新,是校训文化绵延不绝的关键二是“学术性”价值目标。

      即鼓励师生追求真理、崇尚自由、注重探索、发展科学、捍卫学术独立、学术尊严和学术道德等校训从一定程度而言,是一种促进科学发展与创新的学术性激励,理应在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并严守学术道德规范的环境和条件下探求真理、验证真理、发展真理,深化学术价值追问德国教育家洪堡曾指出:“只有保证学术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2]从价值维度看,世界一流大学校训多是从方向、理念、宗旨、精神等方面形成对师生的学术性指征,譬如真理、科学、探索、发现、创新、研究等,这些学术性价值目标对师生创新发展能起到激励、引领、凝聚等功能,对赢得公众认同、体现社会价值、推进人类文明等具有潜移默化作用三是“公益性”价值目标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养成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育和塑造模范国家公民,以弘扬正气正义、公忠体国从内生性动力而言,校训文化可以劝勉并激励师生,规范其言行举止,与社会法纪同频;由外生性影响来看,校训文化可以塑造和丰富学校的育人形象,发挥文化的传承功能,塑造大学精神,引领社会发展就其本质而言,高等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大学校训文化是建立在国家和民族文化基础之上,培养有益于人民、社会、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公共美德与时代诉求,是校训的内隐性功能。

      四是“共同性”价值目标即培育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世界、热爱真善美,为大学教育国际化,为个体发展全面化,为社会公正、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世界一流大学校训文化是大学对其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与价值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全球融通的教育立场、价值取向、文化资源和行为准则高校已不再是远离社会、自我封闭的“学术象牙塔”,而是被深刻地打上烙印的“人类动力站”和“国际空间站”虽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大学校训文化,但那些具有共同性的、追求社会公正公平和人类文明与和平的价值目标,是值得世界各国大学提倡和践行的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校训文化探究可知,中西方校训在文化根脉、语言特点、思维方式、价值目标上有不少差异,有学者将其划分为:“西方‘主知’而中国‘主德’;西方‘求真’而中国‘求善’;西方‘重神’而中国‘重伦’;西方‘崇自由’而中国‘崇稳定’;西方‘尚自我’而中国‘尚整体’;西方‘善思辨’而中国‘善实用’[13]尽管如此,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校训文化的属性、类型和价值目标的分析可见,仍有不少方面值得我国大学在新时代校训文化建设中学习借鉴首先,在世界一流大学校训中,尤其是一些百年名校,有相当一部分传承自西方悠久的民族文化。

      换言之,校训是最核心、最本真的传递载体和寄托信仰与期望的文化形式[14]中国传统文化是多种哲学思想融会贯通的“和合文化”,渗透着生命意蕴、道德责任、理想信念以及民族禀赋因此,传承并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大学校训历久弥新的不竭源泉其次,世界一流大学校训注重延展在“教化人、塑造人和完善人”方面的独特功能正如奥尔特加加塞特在《大学的使命》中所言:“具有良好精神状态的一代人能够完成几个世纪来未能实现的目标世界一流大学校训通过传递人本化、人性化、人文化等思想意蕴,进而影响大学师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最后达到与国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目的当然,我们也要谨防西方别有用心的文化价值观渗透,特别是宗教思想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