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论潮汕话中的的禾一词.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66978936
  • 上传时间:2022-03-1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4.44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论潮汕话中的“的禾”一词                    摘要:本文从潮汕方言中“的禾”一词的语音语义出发,探究此词的造词理据,发现“的禾”一词为唢呐这一乐器的拟声词,按照现代汉语应写为“嘀嗒”此后,“的禾”在表示唢呐的意义上又发展出“死亡”的意思,成为口语中死亡的委婉语结合当地方言,本文进一步概括了“嘀嗒”的语用,指出“的禾”一词所反映的潮汕地区的丧葬制度背后的“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关键词:“的禾”;唢呐;死亡;丧葬观念中华民族对死亡存在的敬畏心理影响了汉语在语言表达上一般不直接提及“死”,而是改用避讳的话或词语代替所指这种语言表达的习惯在被称为“古代语言的活化石”潮汕话中得到了保留在潮汕地区,人们常用“过身”“去了”“归天”、“的禾”这些词来隐晦地代替“死”的意思其中,相比较于其他三个词,“的禾”一词的使用更为曲折它是用拟声词来表示唢呐这种乐器,本身就包含了指代的用法;而唢呐是丧乐中的领奏音乐,进而用“的禾”一词来表示“死亡”一、“的禾”的词义及造词理据在张晓山先生所编的《新潮汕字典》[张晓山《新潮汕字典》,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286页。

      ]中有记录:【的禾】[di1-da5]唢呐在口语中,“的禾”的意思相当于“死了”在潮汕发音中,“的”字和“禾”字均是多音字根据《潮州音字典》[吴重华,林适民《潮州音字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2版,第477页],“的”有四个读音,分别是[di4](音同“第”)、[di2](音同“笛”)、[de]和[di1](音同“低”)其中前三个发音与“的”在现代汉语中的发音无异,最后一个发音[di1](音同“低”)则是潮汕话里面特有的而且发音为[di1]的“的”字是一个无意义音节,所能组词有且只有一个,就是“的禾”在《潮州音字典》[吴重华,林适民《潮州音字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2版,第469页]中“禾”有两个读音,分别是“he1”和“多亚5”(音同“搭”),其中后一个发音“多亚5”(音同“搭”)也是潮汕话里面特有的两个音节都是谷类植物的统称,意义并无区别除了“的禾”,发音“多亚5”的“禾”还可以组词为“打禾”(一种农事活动)由此推测,“的禾”可能也是无意义的音节合成词,是模仿“唢呐”的声音的拟声词,用来表示“唢呐”这种乐器为了准确地记录模仿唢呐发出的声音,发音接近[di1]的“的”字被赋予一个新的音节;“多亚5”发音相同的“禾”字则被借过来使用,故而组成“的禾”一词并固定下来,指代“唢呐”这种乐器。

      的禾”所模仿的声音用现代汉语也可写成“嘀嗒”二、“的禾”的语用(一)作名词“的禾”作为名词,在潮汕口语中是指唢呐这一种乐器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演奏时经常使用循环换气不间断吹奏使乐音不间断地长时间延续[吴树德《唢呐的世界,世界的唢呐》,《乐器》,2015年08期]作为名词,“的禾”的用法如下:1.一位锣鼓先生,不会吹的禾,只能算“半仙”2.的禾支声过响普通话:唢呐的声音很响二)作动词作为动词的“的禾”的意思相当于“死了”如:伊二婶昨冥的禾去普通话:他的二婶昨天晚上死了但是,“的禾”一般不能在与死者有血缘关系的人面前使用,因为此说法带有轻微的戏谑意味,对死者不是非常尊重,所以在潮汕口语中使用频率较少三、“的禾”一词反映的潮汕地区“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诗集传序》说:“既有思矣,不能元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音奏)而不能已焉乐器的发出的声音能更直接地寄托人们的感情,带来超越言语所能表达的情感上的共鸣唢呐音量大,音色明亮、粗旷,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和兴奋、欢快的情趣从音色和节奏上看,是十分适合嫁娶的喜事场合的乐器。

      但是,在葬礼中,唢呐同样被广泛运用按照潮汕地区的风俗,出殡的鼓吹乐队中,唢呐是必不可少的领奏乐器,常常与其他打击乐配合在唢呐的欢快吹奏声中,送葬人员身穿孝服,泪如雨下,将死者送到山上下葬《潮州府志》中有记载:“有吊唁者,则盛筵款饮,谓之食炊饭送葬辄至数百人,澄海尤甚葬所鼓乐优觞,通宵聚乐,谓之闹夜既然是丧事,为何“鼓乐优觞”、“通宵聚乐”如此喜庆呢?在潮汕方言中也出现了用“的禾”(唢呐)来指代死亡的语言现象,反映了唢呐在死亡仪式中重要地位的文化心理认同这看似反常的乐器应用实际上反映了潮汕地区传统的丧葬观念——“事死如生”也就是说,在潮汕人的眼里,死和婚嫁一样,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丧事也要办得同喜事一样热热闹闹、风风光光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古人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即活人生存的现实和灵魂活动的阴曹地府,人死犹如搬家,衣食住行不异于往昔,因此,出现随葬、陪葬以及墓室的造型、随葬器物、墓铭等阴间世界器物,以及将现实世界的一切原封不动地搬到灵魂世界[朱小琴《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月第8卷第6期]在潮汕口语中,也有“成仙”“归天”的说法受佛教思想影响,潮汕人认为死是一种灵魂脱离肉体凡胎,前往极乐世界的一个方式。

      同嫁娶一样,都是一种新生活的开始,是生命的延续红白都是喜事,都是要请客吃饭,都是热热闹闹地风光大办,故而唢呐欢快高亢的演奏又适合婚嫁喜事,又适合丧葬出殡请唢呐班子在出殡时演奏仅仅是哭丧仪式中的一小部分,潮汕人举行葬礼十分隆重,葬礼礼仪环节复杂葬礼一般程序有:初终时,逝者先移入厅堂,人断气后由长子到河边或江边“买”水回来替逝者沐浴,穿好寿衣;发讣告,确定入殓和出殡的时间之后,以前家属用毛笔写讣音告知亲友,送讣音的人到达受报人家里时,不能入屋,要唤受报人出屋,受报人看完后即在门口点火烧掉,现在多是通知;入殓,即盖棺仪式,家属亲眷先瞻仰逝者遗容,孝子给逝者喂饭,然后封棺;设灵堂以及赐杖赐服,现在已经省略了赐杖赐服这一传统仪式;出殡时,敲铜锣、鸣炮、撒纸钱者居先,次为横批、遗像、花圈之列,再者挽联、挽轴和火把紧随,接着为灵柩和孝子孝孙等亲属队列,最后为亲友送丧者;下葬,亲友及女眷送殡者到达村外后另寻路折回厅堂,男性直系亲属则继续送到山上安葬;带孝和脱孝,安葬后在家继续设灵堂,每逢七天祭奠一次,称“做七”,至百日(有的甚至到三年)脱孝至此葬礼完结[陈爱丽,陈坚伟《广东普宁地区潮汕人葬礼的伦理特征》,《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为此潮汕地区还有专门处理老人身后事的职业,如鼓乐手、哭丧人等复杂繁琐的程序如今虽已简化了一些,但是依旧十分讲究潮汕话里有一种说法叫“多过死人事”,意思是事情比人过世的时候办的事情还要多,足见潮汕葬礼的礼节之繁多复杂这诸多礼节的背后是潮汕地区“事死如生”丧葬观念参考文献:[1]张晓山《新潮汕字典》,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2]吴重华,林适民《潮州音字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2版[3]吴树德《唢呐的世界,世界的唢呐》,《乐器》,2015年08期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