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希望农业股份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汇编-打印(214页DOC).docx
214页……………………………………………………………最新资料推荐………………………………………………… 内 部 控 制 制 度 汇 编目 录通知(川希股[2010]21号) 2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3企业内部控制-货币资金 11企业内部控制—采购 15企业内部控制—存货 27企业内部控制—销售 33企业内部控制—工程项目 39企业内部控制—固定资产 47企业内部控制—无形资产 54企业内部控制—长期股权投资 60企业内部控制-筹资 74企业内部控制-预算 79企业内部控制—成本费用 86企业内部控制-担保 94企业内部控制—合同协议 98企业内部控制—业务外包 105企业内部控制-对子公司控制 113企业内部控制—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 125企业内部控制—人力资源政策 132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一般控制 138企业内部控制—衍生工具 147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并购 151企业内部控制—关联交易 156企业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163企业内部控制—组织架构 172企业内部控制—发展战略 179企业内部控制-企业文化 183企业内部控制—社会责任 185企业内部控制—研发 195企业内部控制—人力资源 200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第四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第五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第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第七条 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第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第九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十条 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第二章 内部环境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第十二条 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 (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 (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 (五)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第三章 风险评估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第二十一条 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第二十二条 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 (二)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 (三)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 (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 (五)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 (六)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第二十三条 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
(二)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 (三)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四)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 (五)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六)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第四章 控制活动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第二十九条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第三十条 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
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第三十一条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