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清热剂.docx
16页第四章 清热剂概念: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 的方剂,统称清热剂立法依据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素问•五常政大论》“治温以 清”、“治热以寒”;《神农本草经》“疗热以寒药”的原则而立法 本类方剂的治疗属于“八法”中的“清法”分类:里热证1、 清气分热: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的作用代表方剂:白虎汤2、 清营凉血:具有清营凉血的作用代表方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3、 清热解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代表方剂:普济消毒饮4、 清脏腑热: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的作用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5、 祛暑清热:具有清解暑热的作用,代表方剂:清暑益气汤6、 清虚热:具有滋阴清热,养阴透热作用代表方剂:青蒿鳖甲汤注意事项1、 应用原则: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 用2、 热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发汗以解热;热邪入里,大便已结者,宜通便以 泻热,均非清热剂所宜3、甘寒清热药多滋腻,易碍消化,宜配健脾化湿药同用;苦寒清热药多性燥,易耗伤阴液,宜配养阴药同用4、凡适用本类方剂时,应根据病人的热势轻重、体质强弱,投以适当的药量。
因热邪虽易伤津,但寒凉之品用之过早或过量,宜可产生恋邪不解,或损 伤脾胃之弊5、屡用清热剂,热仍不退者,即所谓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应考虑改用滋阴补水之剂,使阴复而热退6、若热邪之炽盛,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姜汁或凉药热服 (反佐法)第一节 清气分热白虎汤组成:石膏碎一斤 50 克、知母18 克、甘草二两 6克、粳米 9 克 用法: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汤成去滓,温服一升功用:清热生津主治:气分热盛证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病因病机:本方证为伤寒邪传阳明经,由寒化热,或温邪传入气分所致 方解:石膏(辛甘大寒):清热除烦 ——君知母(苦寒而质润):清热滋阴——臣粳米:益胃和中 ——佐炙甘草: 调和诸药 ——使病因病机:伤寒-化热-阳明经 温邪-气分 运用:1、辨证要点: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2、随证加减: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加羚羊角、水牛角兼阳明腑实,加大黄、芒硝烦渴引饮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3、使用注意:以下情况不可误用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见浮细 或沉;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4、现代运用: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流脑、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 季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属气分热盛者。
第二节 清营凉血清营汤《温病条辨》组成:竹叶一钱、犀角三钱 30 克、生地 15 克、银花三钱、连翘二钱、玄参三钱、丹参二钱、麦冬三钱、黄连一钱五分用法:犀角磨汁另炖功用:清营解毒 、透热养阴主治:热入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 脉细数目喜开或喜闭病机: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方解:犀角:清营解毒 ---君生地、玄参、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臣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透热转气--佐丹参:凉血活血 --佐黄连:清心泻火,引药入心经 --佐使运用:1、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2、随证加减:舌干较甚,去黄连热陷心包,配用安宫牛黄丸营热动 风,配用紫雪,或配加羚羊角,钩藤,地龙气分热盛,重用银、翘、竹叶、黄 连、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兰根、贯众3、使用注意:原书云:“ 苔白滑者,不可与也苔白滑,为有湿邪,本 方中有滋阴之品,可助湿4、现代运用:多用于乙脑、流脑、败血症等属热入营分者 透热转气:用于治疗温热病邪初传营分的治法,在轻营解毒药中配伍清气分热的 药物,如银花,连翘,竹叶,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银花连翘竹叶的配伍意义:清热解毒,透热转气犀角地黄汤《小品方》组成:犀角、生地黄、芍药、丹皮用法:犀角磨汁另炖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热入血分证病机:病机:热毒炽盛于血分症状特点:神志症状:心主血,主神明,热入血分,必然扰乱心神出血:热邪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出现各种出血症状瘀血:邪热耗伤血中津液,血液粘稠,运行不畅,聚而为瘀方解:犀角:清心凉血解毒 --君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臣 芍药、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佐使 运用:1、辨证要点: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2、随证加减:热入血分之各种出血证:吐血——黄芩、石膏、白及、三七 衄血——黄芩、栀子、侧柏叶、白茅根 便血——地榆、槐花尿血——白茅根,小蓟 皮下出血(紫癜)——紫草、仙鹤草、 旱莲草、茜草、大枣3、使用注意: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4、现代运用:多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 DIC 、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 血病、败血症等属于血分热盛者亦有人用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上消化道出 血第三节 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组成:黄连 黄芩(酒炒)牛蒡子 甘草桔梗 板蓝根 芦根 马勃 连翘 玄参 升麻 柴胡 陈皮 薄荷 僵蚕用法:水煎服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主治:大头瘟方解:黄芩、黄连(酒炒、重用):清泻上焦热毒 --君牛蒡子、薄荷(少量) 疏散上部风热--臣连翘、僵蚕 陈皮:理气疏壅散结玄参、马勃、板蓝根 助清热解毒-佐甘草、桔梗:清利咽喉升麻、柴胡:①疏散风热②载药上行③火郁发之--佐使配伍特点:清疏并用,升降同施运用: 1、辨证要点:头面红肿焮痛 、恶寒发热、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
2、 随证加减:腮腺炎并发睾丸炎:加川楝子肿痛明显:加青黛、丹皮、赤芍,并用青黛外敷兼便秘:加大黄(热甚,无便秘亦可用)3、 现代运用: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 碍等属于风热邪毒为患1、 黄芩、黄连配伍意义:风热毒邪壅与上焦,重用酒黄芩,酒黄连,清热泻火解毒,以祛上焦热毒2、 生麻、柴胡的配伍意义:热毒病位在上,病势向外,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富有火郁发之之意第五节 清 脏 腑 热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生地、木通、甘草梢用法:入竹叶同煎功用:清心利水养阴主治: 1、心经有热(心火上炎):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口舌生疮舌红,脉数2、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 病机:心与小肠有热方解:生地:凉血滋阴 ;木通:清心泻火,利水通淋 ---君竹叶:清心除烦,引热下行 --臣生甘草梢:①清热解毒 ②直达茎中而止淋 ③调和诸药 -----佐使运用: 1、辨证要点: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2、 随证加减:心热:加黄连;阴虚甚:加麦冬;小便淋沥作痛:加萹蓄 瞿麦、滑石;血淋: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小便不利:加车前子、赤茯苓。
3、 现代运用:常用于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啼等属心经有热者;急性 泌尿系感染属下焦湿热者龙胆泻肝 汤《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当归(酒炒)、柴胡、生地、 车前子、泽泻、木通、甘草用法:水煎服,也可用作丸剂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下焦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 2、肝经湿热下注证病机:肝胆实火上炎或肝经湿热下注 方解:龙胆草: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君黄芩、栀子:清热燥湿 ——助龙胆草清火泻湿热当归、生地:养血益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 柴胡:①疏肝解郁;②引诸药入肝经甘草:护胃安中,调和诸药 ——佐 配伍特点:泻中有补-当归生地;清利并用-龙胆草,黄芩、栀子、车前子、木通 泽泻;降中有升-柴胡运用: 1、辨证要点:胁痛、口苦、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清肝经实 火的代表方、常用方2、随证加减:头痛头晕:加钩藤、菊花、夏枯草(清肝); 出血:黄芩、生地重用,加止血药(血证宜从肝治); 目赤肿痛:加菊花、蝉蜕、木贼 ;湿盛热轻,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苡仁; 玉茎生疮,阴囊肿痛,便毒悬痈,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当归生地柴胡配伍意义:肝为藏血之脏,肝经实火本易伤阴,且所用苦燥渗利之 药,更伤其阴,故佐以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祛邪而不伤正, 肝喜调达而恶抑郁,火热内郁而是用大量苦寒降泄之品,恐肝胆之气被遏,故采 用柴胡舒畅肝胆,且与黄芩相合,既解肝胆之热,又曾清上之力,清 胃 散 《 脾胃论》组成:当归、黄连、生地、丹皮、升麻功用:清胃凉血主治:胃火上攻症病机:《脾胃论》言本方病机为“阳明经中热盛”,阳明热盛循经上攻。
方解:黄连:清胃泻火 —君升麻:清热解毒、疏散郁热、引经 —臣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丹皮:清热凉血 —臣当归:养血活血 ——助消肿止痛 —佐 运用:1、辨证要点: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2、随证加减: 胃热甚:加石膏、大黄;口臭:加芳化药(藿香、佩兰、砂仁);牙痛冷热皆加 重:加细辛、白芷;牙龈溃烂:加芳化、淡渗药(藿香、砂仁、车前、木通、滑 石)3、现代运用: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属胃火上攻者4、使用注意:风寒及肾虚牙痛不宜使用5、升麻的用量:升麻在方中用量重,但其必借黄连的苦寒泻火于下, 不致助火上炎陈士铎:“夫火性炎上,引其上升者易于散, 任其下行者难于解所以必须多用升麻多用,是为了清泻胃中火热而设,但无 黄连恐升散太过,故为臣药黄连升麻配伍意义:黄连大黄大寒,清泻胃火,升麻辛甘微寒,清热解毒,疏散 风热,苦降与升散并用,黄连得升麻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二 无升焰之虞芍 药 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黄芩、炙甘草、肉桂、大黄、槟榔、木香、当归、芍药、黄连 功用: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主治:湿热痢疾 病机:湿热壅滞肠中,气血失调 湿热蓄积,气机阻滞-腹痛、里急后重,脉弦数 气血瘀滞,血肉腐败-下痢脓血,赤白相兼 湿热佐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湿热—气机不畅—h气滞血瘀方解: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 ——君——针对湿热之邪 芍药:养血和营,又可缓急止痛 当归:养血活血—和血 —臣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行气大黄:泻热除积 通因通用 ——佐肉桂配伍意义 肉桂(少量):湿热所致的脓血相兼,治疗当热者寒之而用寒药。
但一队寒凉之 品,可能会导致血行不畅,为了迅速排除积滞,加入少量温药肉桂,温而行之, 能入血分,可协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制约芩、连苦寒之性,防 止呕逆拒药为佐助和反佐之用 且肉桂与大黄配伍,效果更妙,大黄得肉桂, 行血之力更著;肉桂得大黄,无助火之忌甘草:与芍药配伍缓急止痛,又可调和诸药 —佐使 配伍特点: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热共投,重在“热者寒之”运用:1、辨证要点:便脓血,痢下赤白,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赤白相兼, 苔腻微黄,脉弦数2、随证加减:白多赤少:加厚朴、砂仁、车前、泽泻;赤多白少:去肉桂、当归,加丹皮、地榆、白头翁;热盛津伤,去肉桂,加乌梅;兼食积,苔腻脉滑, 热重者,加白头翁、银花3、使用注意: 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 白 头 翁 汤 《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 :热毒痢疾 病机:热毒深陷于血分,下注大肠 方解: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君黄连:清热燥湿 —“治痢之最”黄柏:清热燥湿厚肠 —臣 秦皮:清热解毒,收涩止痢 —佐 运用:1、辨证要点: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 2、随证加减:兼有表邪,加葛根、连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