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上博简《诗论》诗犹旁门说本义综辨.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彩***
  • 文档编号:274162267
  • 上传时间:2022-04-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5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上博简《诗论》“诗犹旁门”说本义综辨——兼论其多元并包的开明诗学观孙世洋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内容摘要:通过综合运用文字学、释义学、语义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参证各类文献资料,论文对《诗论》第四简“旁门”一词的本义加以探析研究认为“旁门”即“四门”,“旁(四)门”意象的含义是,拓开广阔视域,包容多元内容 简文“诗其犹旁门”一语是将《诗》之《风》《小雅》《大雅》《颂》四部类比喻为一组“四向之门”,借以表达《诗》能够全景式展现多元文化内容的思想观点诗犹旁门”说体现了失落已久的先秦开明诗学观念,其说与周代诗乐体系发展、《诗经》结集的历史过程存在关联,具有重要的诗学史价值关键词:诗犹旁门;四门;多元;开明 对于《诗论》第四简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上古诗乐艺术模型的多维演进与《诗经》形成的‘诗’、‘乐’双重源流研究”(项目号11CZW022)研究成果本文简号皆据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简文“诗其犹旁门”中“旁门”的释读与理解,目前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鉴于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辨析、廓清“旁门”的词汇语义与思想内涵,并由此呈现其在诗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价值。

      一、“诗犹旁门”说的语境与释文问题 (1)“诗犹旁门”说的语境破解“旁门”本义, 首先需要仔细辨查其所在的语境,可以看出“旁门”一语的提出是与并列概说《风》《小雅》《大雅》《颂》四部类内容特点的文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孔子]曰:《诗》其犹旁门与?戋民而裕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曰:《邦风》是也民之有戚患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将何如?【四】简文末数字为简号以下引述简文例同 [曰:“《小雅》是也……者将何如?”曰“《大雅》”]廖名春:“此处有脱简,据上下文内容补见《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校释》,载《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1期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五】因本文研究需要,释文除易“平门”为“旁门”外,其余凡涉及《诗论》编联及释文处皆从李学勤《<诗论>的体裁和作者》文末“附录”的释文载《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58-60页类似概说四部类的文字尚见于第二、三简:《颂》,平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引而逖,其思深而远,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二】[……《小雅》]□[德]廖明春认为“此处有脱简内容为论《大雅》和《小雅》之义见《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校释》多言难而怨怼者也,衰也,小矣。

      《邦风》其内物也博,观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三】两组文字理论阐述的观察方式、描述方法特点鲜明而一致,都是连续分别指出《风》等四部类各自的鲜明内容特点,通过对照列举以呈现四部类多样内容并存的整体全貌旁门”之说,正是针对这种并列强调四部类各自特点的阐述过程、理论观点而特别提出的季旭昇先生即注意到了理解“旁门”之语的这一要点:“ ‘《诗》其犹平门’为一全称叙述,其涵盖范围应包括其下所叙述的《风》、《雅》、《颂》季旭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此外,有关“旁门”二字的文字意义与词汇意象的释解,对于理解其在上下文语境中的确切含义是非常重要的对“旁门”的释读,学者们基本都是很自然的把文字语义的推考与其在篇章中的可能含义相参证,体现了局部词语意义与篇章整体思想之间构成释义循环关系的理解方式参见王先霈等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解释学循环”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70-471页对“旁门”本义的探索,应该是保证其字形隶定、词汇语义、意象与篇章实质含义各方面都能够共同得到明确、完满的理解,同时,还应具备典籍文献的确切佐证,本文以下将提供这些必要的研究资料与见解。

      (2)简文应释为“旁门”“旁门”《考释》本隶定为“坪(平)门”对于“旁门”原简文字的释读隶定十分重要,错综纷纭的各类有关解读正是由文字释读的不同而开始引发简文释读主要有“旁(塝)门”与“平门”两种,主张“旁(塝)门”者稍多如何琳仪即认为“‘塝’,《考释》误释‘坪(平)’……‘坪’在战国文字中习见,与该字不同何琳仪:《沪简<诗论>选释》,载《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第245页刘信芳则认为:“学者多主张释为‘旁’……释‘旁’者最有力的证据为《楚帛书》甲篇之‘旁’字形据此则将简文‘坪’隶作‘旁’(从土旁声)似乎无可非议……古文字的隶定目前有严格隶定与宽式隶定两种处理方式,若作字形分析,将其隶作‘旁’是可以的若作宽式行文,将其隶作‘坪’亦是有根据的刘信芳:《关于上博藏楚简的几点讨论意见》,简帛研究网//www.jianbo.org/Wssf/2002/liuxinfang01.htm可见,释为“旁(塝)门”有确切可靠的文字学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季旭昇先生因上博简《子羔》《容成氏》二篇亦见“旁(平)”字,但在这两篇中应释“坪(平)”,援例认为也以释“坪(平)”为宜,并认为:“《孔子诗论》此字一向有‘平’、‘旁’二说,于义理皆可通。

      季旭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读本》,第16-17页但是“旁”“平”二字在整组简文中呈现出的具体意义差别很大,而且文字字形层面的推导与判断,应以对词汇的语义获得正确理解为前提在《诗论》第四简中,就词语含义与篇章思想两方面来看,唯一恰切的释读应为“旁门”,以下第三节将对此给予进一步详述不过,首先需要辨析的是,目前主张释为“旁门”的见解,绝大多数都并没有切中这一名词完备、准确的词汇语义与篇章意涵 二、释解诸说的分类综述及其理解偏失 通过分析有关“旁(平)门”语义的各类释解,并参考《诗论》整组简文的语境,可以见出,绝大多数的释解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理解偏失 对“旁(平)门”的释解可总体分为两大类,一是从通常的“一门”这一单数意象出发作各种推解,二是将其理解为复数的“四门”这一“多门”组合意象绝大多数的释解,都是不自觉的将单数“一门”意象作为理解的前提,由此衍生出对“旁门”的各种解释这一大类的释解大体分为三小类 第一小类认为“旁(平)门”是历史上实际存在的某一城门之名有吴国城门“平门”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释文考释·孔子诗论》,第130页。

      与齐国城门“防门”孟蓬生:《<诗论>字义疏证》,其说见自黄怀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解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54页二说,均无法适用于整组简文的语境,其说已普遍不为学界所取 第二小类是着眼于“门”这一事物所可能具有的实用功能与特点来给予解说一为释“塝门”而读为“坊门”,将其解作供贱民出入的“里巷之栅门”吕文郁:《读<战国楚竹书·诗论>札记》,其说见自黄怀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解义》,第254页一为释“平门”解作“正门”,认为表达的是“正对其门而立”之意冯时:《论“平德”与“平门”》, 其说见自黄怀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解义》,第253页另有读“平门”,认为其义指疏散缓解行人壅塞的“方便之门”程二行:《楚竹书<孔子诗论>关于“邦风”的二条释文》,《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第三小类的特点是将其理解为虚拟的意象之“门”,并指出意象之“门”表达有特定的较抽象含义主要有五说:一为释“塝门”,读为“广门”亦即“宽广之门”,认为是用以比喻“诗之义理”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释文考释·孔子诗论》,第130页。

      二是释“平门”,解为不设限制、人人可以进入的“平和之门”范毓周:《<诗论>第四枚简释论》,简帛研究网//www.jianbo.org/Wssf/2002/fanyuzhou09.htm第三种释解则突出门所具有的限制、阻制意味,将其读为“坊门”,认为是表达“不逾矩”、“止于礼仪”之类的含义许全胜:《<孔子诗论>零拾》,其说见黄怀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解义》,第254页第四种是读为“声门”,认为其意乃指诗“是通往诗人心灵的一道门”裘锡圭:《谈谈上博简和郭店简中的错别字》,其说见黄怀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解义》,第254页第五种是释为“平门”,称:“平门,就是平齐、区分门类的门黄怀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解义》,第255-256页 另有释“旁门”为“旁闻”,改“门”为“闻”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校释》于义可采,但是在文字释读上另生他解,仅可备为一说 这些释解,都为探寻“旁门”本义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性意见,但也容易看出其中存在的种种缺憾其中“栅门”说仅只就简文紧接着论述《风》的“戋(贱)民而裕之”一句而作解,对整组简文的内在文理有失瞻顾坊门”说的“坊欲”(限制欲望)之解偏离了整组简文的思想主旨。

      广门”、“正门”、“平和之门”、“声门”、“区分门类”等诸种释读,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不便理解、不尽适切语境、令原文文意有失畅爽等问题但上述诸家观点的重要缺憾则在于,无论从思想观点上还是文章修辞上来看,都无法很好的统摄、呼应整组简文对《风》《小雅》《大雅》《颂》四部类并列阐述的篇章现象 三、“旁门”的本义及其词语派生义、简文语境义 (1)“旁门”当义训“四门”,“四门”为先秦习语 不同于第一大类中的诸说,“四门”说独有周凤五先生揭出,但周先生并没有充分畅发胜义,“四门”说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与认可周先生的释解原文是:旁门,四通之门《尚书·尧典》:“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礼记·聘义》:“孚尹旁达”,《正义》:“旁者,四面之谓也简文谓读《诗经》可以周知四方之事,通达人情事理,犹四门洞开也周凤五:《<孔子诗论>新释文及注解》,载《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第157页在周先生的释解全文中,明确释“旁”为“四”,这是正确的旁”义训“四”,另有《周礼·春官》:“男巫掌望祀望衍授号,旁招以茅杜子春注:“旁招以茅,招四方之所望祭者赵伯雄校点:《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校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下册第690页。

      “旁招”即“招四方”孙诒让《周礼正义》:“经凡云旁者,多谓四方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册8第2072页 “旁”字亦可独备“四门”之义《礼记·月令》:“命有司大难,旁磔郑注:“旁磔,于四方之门磔攘也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中册第500页 “旁”训“四”于典有征,而“四门”本为先秦习语《尚书·舜典》另有:“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墨子·迎敌祠》:“城为隆,长五十尺,四面四门将长四十尺《荀子·哀公篇》:“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韩诗外传》卷七:“莫不释兵,辐辏乎四门,天下咸获永宁 但是,周先生对于“旁(四)门”的释解,一云“四通之门”,一云“犹四门洞开”,前后不尽一致,意思也较笼统事实上,所谓“四门”正是对应指称《风》《小雅》《大雅》《颂》四个部类,是将四部类比喻为《诗》之“四门”把“四门”置于上下文中,稍加观察就可以明显看出,“四门”一词恰切呼应了简文对四部类的并列阐述,能够令整组简文呈现出由“《诗》其犹旁(四)门”总起、以下依次分述《风》等四部类的总——分结构形式,因而“四门”一语在简文中具备画龙点睛的语义作用,这也正是《诗论》提出这一说法所要达到的修辞效果。

      而“平门”以及对“旁门”的其他各种释读理解,不仅不适宜甚而是掩盖了《诗论》的原意由于“平”不具备“四”的义项,因此就篇章、词汇意义而言,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