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深刻理解新闻客观性 陈力丹.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2826143
  • 上传时间:2018-06-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闻大学· 新闻理论·JOURNALISTICIJNIVERSITY2006 年第 l 期总第 87 期 深刻理解“新闻客观性”“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久远的命题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禁止在 报道中直接、公开地采取带有撰稿人主观倾向的立场 新闻客观性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或追求,始终是人们评判新闻工作的原则—这是《维 系民主》首先要证明的一条结论该书也因此而宣称新闻客观性是“不死之神”新闻客观 性何以一直成为北美传媒中的“不死之神”呢? 第一,客观性可以较好地解决媒介与社会,特别是媒介与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问 题 “由于遵守这些客观性准则,新闻媒体就保持了自己的稳定性和保证了接近官方信息源 而不必牺牲政治独立和中立的公众形象 ”(56 页) 第二,商业逻辑催生了新闻客观性,[7]“拥有经济头脑的报业老板意识到一份报纸应 该面面俱到,仅有偏执的政治内容是不够的” ,因为“为了获得大量潜在的读者群,新闻得 被认为是公正的才行” 47 页) 第三,客观性是新闻从业人员抵御批评和“逃脱责任”的一种“策略仪式” ,通过这种 “策略仪式” , “记者可以确立所陈述的事实的真假值,使自己免于编辑的责难和因诽谤而 吃官司这样的危险,还可以使他们不必为报道中暗含的价值观或后果负责任” 。

      23 页) 论述新闻客观性的范畴 从新闻道德的角度出发,新闻客观性是一种规范化的理想、一套新闻采写编的工作标 尺这些目标包括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记者的超然与中立态度第二,从 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新闻客观性是一套对知识和现实世界的假定这些假定是:事实与价值 之间、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之间的相互隔离是可能的, “反映世界”或“全真地捕获世界” 也是有可能的第三,从形式主义的角度出发,新闻客观性是一套采写新闻的实践和“统 一的技术标准” 第四,新闻客观性在具体的社会结构中以种种机构化了的形式体现出来 新闻客观性是在特殊的机构框架中运行的,并且不是简单被动地反映,而是参与了这种框 架的组建第五,新闻客观性是有关新闻的公众话语中的一个活跃部分,是受众对新闻期 望的共识的一部分60 一 5 页)新闻客观性在《维系民主》中不是一个孤零零的概念,而 是一套完整而周延的“体制” 这种“体制”不能不让人联想起法国哲学家福柯 (M.FouCault)对于话语“体制”的研究,事实上, 《维系民主》一书的作者也承认,他们对 于新闻客观性的分析部分地得益于福柯的方法96 页)在他们眼中,新闻客观性既是宏观 理论,又是微观实践;既是渗透到新闻体制、新闻理论、新闻伦理到新闻采写编排各个领域 的一种职业精神,又是一种文化形式和一套高度程式化了的操作性很强的程序。

      〔’ 〕上述 五个角度是互相依存、难以分割的前两个角度的共同点在于,把新闻真实视为新闻客观 性的理念之一真实是客观性首当其冲的要素,而“真实地反映世界”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第三与第四个角度的共同点则在于,把新闻客观性看作一种形式、结构,包括新闻采编的 形式、新闻机构的结构(譬如广告部门与编辑部门不得混岗等)第五个角度则表明,两位 作者并没有忘记受众一方,新闻客观性往往成为受众在批判记者或新闻报道存在偏见时所 采用的标准,这种标准兼有客观性理念与客观性形式的意味因而,倘若允许我们用一句 比较简洁的话来概括《维系民主》对新闻客观性的解释,那便是:客观性是真实与客观形式 的统一换句话说,作为形式的客观报道与作为客观性理念之一的真实性要求,是新闻客 观性问题的两个大的方面 我们以往探讨新闻客观性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在新闻客观性的理念与 形式之间各执一端然而实践的结果却显示,无论执哪一端,虽然从一方面看都有些道理,但毕竟失于片面譬如,客观性的形式很有可能为有意操纵新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有权 势的新闻来源者提供操纵通途,使记者们无法公开揭露这种操纵,反而致使真实性原则被 肆意践踏记者的脑力劳动被异化了。

      34 页)但是,与此相反,一味追求客观性的理念, 忽略客观性的形式,更成问题正如康德(Kant)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的那样:“惟有依 赖于这形式,才有那种愉悦 ” 〔‘2」我们也可以说:惟有依赖于这形式,才有那种客观性 丹尼斯(E.E.DenniS)曾明确指出:“客观性仅仅是一种表述信息的方式方法……如果记者 遵循系统决策的程序,不偏不倚并非他们现在力所不及就目前我国新闻业现状而言,客 观性的形式不是太多了,而是还不够譬如,编辑部门与广告、发行或经营部门混岗的现 象仍然十分普遍,这就说明我们国家新闻机构的形式还不够健全形式上如果有漏洞,即 使再强调“记者编辑不得从事广告或其他经营活动” ,问题还是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再如, 作为新闻职业规范之一的“更正与答辩” ,多数报纸没有为其设置栏目没有“更正” ,怎 么谈得上“不固执己见”?没有“答辩” ,怎么谈得上“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公平的应答 机会”?由是观之,比起我们以往对新闻客观性的理解, 《维系民主》对于新闻客观性的理 解恐怕要科学些、全面些,因而也更有说服力 《维系民主》的后半部分在更深入的层面(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对新闻客观性的进 步意义与局限性展开了鞭辟入里的论述,这是该书更为精彩而发人深省的部分。

      作者指出, 客观性自身带有典型的保守主义倾向, “新闻部门大都乐意接受和传播那些事实—事实的有 效陈说,而这些事实是由权威新闻来源制造和提供的,而且与社会各界的共同理解一致 ” (112 页)何况,新闻业再如何客观,它也必然要臣服于商业主义、自由民主或其他什么东西, 新闻业是不能选择不要原则的,它只能选择它的原则是否被公开承认186 页)也就是说, 纯粹的客观只能在形式上做到,不存在内在的“纯客观”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界耳熟能详 的范畴和概念, “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一度被列入《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第 五条(不知为什么,1997 年第二次修订时把这条修订掉了,没有做任何解释,也没有人提 出质疑)在人们普遍认可之时,这个范畴的内涵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与讨论,而这种讨论 确立新闻职业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哈克特与赵月枝合著的《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 性》或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道路该书把新闻客观性作区划重合时, 媒介市场区域固化的可能性更大,关键还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突破地方保护,形成统一 市场在中国媒介产业化进程中,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同时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属性, 政府是我国报业市场化改革的宏观发动者、决策者、组织者和监督调控者,同时,政府行 为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媒介产业化进程中被改造的对象。

      媒介产业地方保护和地方政府有密 切联系,既不能简单地要求地方政府从媒介产业链中退出,也不能主观想象地方政府会自 动摈弃地方保护行为减轻地方保护对媒介产业进程的负面影响,最现实的途径是推进媒 介区域联合,构建统一市场,从以纵向为主的行政区媒介经济,转向以横向运行为主、区 域竞争、开放的、一体化的媒介经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