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栓塞病人的护理查房PPT课件.ppt
19页肺栓塞病人的护理查房,,一般资料,李昌林,男,69岁,汉族,已婚 科别:心内二科 床号:16 病历号:732216 主管医生:赵海双 责任护士:刘鹏,主要诊断,1、肺血栓栓塞症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3、高血压2级 4、高脂血症 5、轻度贫血 6、脂肪肝 7、右肾囊肿,主要病情,患者主因活动后胸闷气短周身乏力10余天于06-15门诊收住我科患者于10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胸闷气短,位于胸骨中上段,多于说话多及活动量大时出现,伴有周身乏力,症状每次持续约10-20分钟,休息后可缓解,上述症状多发于夜间,曾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症状稍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 患者来时神志清楚,精神、饮食正常,睡眠稍差,大小便正常,测T 36.1℃ P 80次/分 R 17次/分 BP 160/100mmHg ,脉律规整,双下肢无水肿主要病情,患者来后遵医嘱给予心内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药物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扩冠、改善循环、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患者于06-17行64排肺动脉CTA检查提示双侧肺动脉栓塞,立即予患者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吸氧,停二级护理改一级护理,病重护理记录,绝对卧床,于当天在局麻下行肺动脉导管溶栓术,术后抗凝治疗,病人病情比较稳定,胸闷气短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于06-29 9:00通知出院。
辅助检查,心电图: Ⅲ、AVF导联T波低平 肺动脉CTA:双侧肺动脉栓塞 D-二聚体:,辅助检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双下肢动脉内中膜增厚伴斑块形成双下肢深静脉未见明显血栓 血常规:红细胞4.06*10^12 血气分析:氧分压:75mmHg二氧化碳分压:37mmHg血脂:总胆固醇6.44mmol/L,甘油三酯2.57mmol/L,护理评估,患者李昌林,男,69岁,汉族,已婚,农民,河北省涿州市人,既往高血压病史3-4年,未口服降压药物治疗,对“青霉素、先锋”过敏,否认吸烟饮酒史患者21岁结婚,配偶健在,育有2子1女,均体健,母亲患有高血压,父亲已故,无家族性遗传病史家中经济情况可,治疗依从性好患者入院查体:自主体位,脉律规整,无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双下肢无水肿,双腿周径一致护理评估,,护理诊断,1、气体交换受损:与肺栓塞机体缺氧有关 2、潜在并发症:1)出血2)再栓塞3)猝死 3、活动无耐力:与患者体内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4、自理能力受限:与病情较重,绝对卧床有关 4、焦虑:与患者生命受到威胁,对治疗不了解,担心疾病预后,环境改变有关 5、知识缺乏,护理诊断,6、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卧床,皮肤水肿,营养不良有关 7、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卧床食欲下降,贫血有关 8、有便秘的危险:与卧床,进食量少有关。
护理措施,基础护理 一般护理 病情观察 抗凝与溶栓治疗的护理 用药护理 消除再栓塞的危险因素,护理措施,一、基础护理保持病室安静整洁,定时通风,适于病人修养床单位清洁,干燥 ,柔软无渣屑,每天做好晨晚间护理,病人“三短,六洁”衣着宽松,被盖轻软,以减轻憋闷感护理措施,二、一般护理 1)休息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指导患者进行深慢呼吸,降低耗氧量 2)吸氧 给予患者3-4L/min的氧气吸入 ,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 3)饮食 给予高蛋白、清淡质软易消化的饮食 4)保护皮肤 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对于压疮好发部位皮肤给予保护,勤翻身,勤巡视,勤观察禁止强行拖、拉、拽患者,以免损伤皮肤,翻身时注意妥善固定锁骨下静脉置管,防止脱管护理措施,5)排便护理 保持大便通畅,排便勿用力,多食蔬菜水果,以利粪便排出 6)心理护理 患者对疾病不了解,护士要主动与患者沟通,关心患者,增加患者安全感,减少恐惧,利于疾病恢复 7)呼吸道管理 协助患者排痰,如拍背,嘱患者有痰及时排出,勿进食刺激性饮食护理措施,三、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
密切观察出血征象,如皮肤、粘膜出血,穿刺部位出血过多,血尿、黑便,腹部或腰部疼痛、严重头痛,神志改变等 观察有无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征象,单侧下肢肿胀最为常见,测量比较上下肢周径,并观察有无局部皮肤颜色改变,如发绀等护理措施,五、抗凝与溶栓治疗的护理遵医嘱及时、正确给予抗凝及溶栓制剂,监测疗效及不良反应密切观察出血征象及血压变化,避免反复穿刺血管 六、消除再栓塞的危险因素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预防下肢血栓形成健康教育,卧床期间忌挖鼻或用力擦鼻,选用软质牙刷,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 指导患者对早期出血征象及体征的自我监测,包括牙龈、鼻腔、皮肤粘膜、大小便颜色等如出现头痛、腹痛、呕吐应及时就医 饮食宜清淡、质软、易消化,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粗纤维富含铁质饮食的摄入 抗凝治疗需要6个月,患者不可参加剧烈运动,以免造成损伤后出血的危险在接受治疗处置前告知医生自己再服抗凝剂健康教育,防止血液淤滞 避免长时间坐位,特别是架腿而坐,穿束膝长筒袜,长时间站立等,鼓励卧床病人进行床上肢体活动 降低血液凝固度 适当增加液体摄入防止血液浓缩 定期门诊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