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什么是幸福生活.ppt

86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55522072
  • 上传时间:2018-10-0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8.70MB
  • / 8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什么是幸福生活?,——读赵汀阳《论可能生活》有感,讨论第一个问题,从人的本质看生活,人的本质是创造,人的行为受自由意志的支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本性是创造性的有创造才有生活,有自由就会有理想,只有人才会有理想问题,因为人是创造性的,所以人的生活不仅仅是生存生存不需要自由,人并不满足于生存,生存不足以实现人的存在意图,如果仅仅是生存,生命就变成一个无聊的甚至痛苦的过程,这一点是不证自明的生存无所谓幸还是不幸,生存功能只能保证良好的生存状态而不能保证幸福生活所有幸福都来自于创造性生活,重复性活动只能是生存,而生存只是一个自然过程,无所谓幸福还是不幸该吃就吃,该喝就喝,其中并没有什么意义需要争议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根本问题在于生活本身的根本目的,生活本意在于创造幸福生活无论去活去死去谋利益还是去牺牲,都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做更有意义自由的可贵,自由是人必须具备的性质,所谓人的存在就是自由的存在,自由和存在一样都是各种价值的前提,所以人们一直把剥夺生命和自由看成是最严厉的惩罚,剥夺生命就是不让活,剥夺自由就是不让生活自由的可贵,坐牢和贫穷是剥夺自由的两种典型方式,在非自由状态中,我们很容易把某些手段误以为目的,坐牢时追求自由,贫穷时想发财。

      自由的实质,自由是个属于“能力╱权力”范畴的概念,而不是一种名义,有名无实的自由不是自由,实的东西都与资源联系在一起,而资源永远是稀缺的自由的困境,如果一种自由不能实质化,就等于没有自由;而如果自由实质化了,就又不可能实现普遍的自由换一种思路看自由,自由就是某种制度化的力量或者某种集体性的力量所给予的每个人各自的生活空间,生存空间非常有限,但在非常有限的生存空间里却可以开拓出广阔的多的生活空间,因为作为制度、文化和精神而存在着的可能生活是不断发展的,而且没有必然的冲突自由表现为三个行动自主权,自由首先必须表现为否决权,一个没有否决权的人根本就没有机会做一个合目的的人 其次是选择权,选择权表现为一个人能够拒绝某种事情并且选择去做别的事情自由选择意味着去选择好的东西,假如没有好东西可以选择,选择权就没有意义 最后是创造权,自由不是用来混过时间的,自由的价值就在于用来把时间变成历史,而人也只有当他把属于他的时间变成历史,这个人才存在自由心灵想要的,就是好的,好的东西就是我们自由状态下所必然选择的东西,或者更简单说,凡是自由心灵想要的,就是好的如果我们认为它是坏的,也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有更重要的选择,所以不值得。

      很显然,没有什么精神能够拯救饥饿的肉体,也没有什么物质能够平息精神的痛苦生活事实的基本性质,不管你怎么看别人,如果别人不与你配合,那么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人群与集体的区别在于规范,遵守一条规范总是以认可该规范为条件的,而认可一条规范又总是以利益的一致为条件的我们不能把随机的某些人随便定义为一个群体,然后认为该群体的规范就应该如此这般明知故犯是可耻的,行为上的有罪表现为一个人认可了某种规范但却又故意违反了这一规范,这意味着这个人只希望别人遵循规范,而自己却具有豁免权从而获得额外的利益规范并不神圣,一个行为遵守了规范,并不能证明是道德的,因为它完全可能是策略性的选择,例如没有贪污不等于不想贪污,很可能只是不敢贪污或者没有条件贪污,规范并不神圣,规范背后存在着伟大的人性价值,才是问题所在贼喊捉贼不会有人同情,偷盗之所以是犯罪,并不在于它违背了“不许偷盗”这一规范,而是因为它违背了获得财产的行动德性——劳动和贡献马戏团里的动物过着悲惨生活,人需要按照人性的规律去生活,而不是按照社会制度、规范和各种标准化的指标去生活,那些都是给机器的,甚至不是给动物的财迷的不幸在于没有生活,假如一个十足的财迷除了金钱别无所求,而且他还总是如愿以偿,我们又如何把他解释成不幸的呢?他的不幸当然不在于别人都觉得他可笑,而在于他自己根本就没有生活。

      财富的价值,人类特有的生活和幸福都发生于人与人的关系中,而那个财迷只拥有一个非人的世界,也许他自己觉得很快乐,但他的生活事实上就是很贫乏无聊,他本来可以有更好的生活显然,财富是个好东西,但财富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用来实现其它价值生活目的不是某个结局,生活目的不能被理解为期望给予完成的某个最终目标,无论它是现世现报还是来世再报或者天国得报的目标,生活并不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把某种结局看成生活目的对于生活的意义是致命的伤害,因为无论达到或没有达到这一结局都只能说明生活没有意义生活不同于生命,生活与生命是不同的概念,放弃生命的行为仍然是一个生活行为,而放弃生活则意味着认为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都不值得一过讨论第二个问题,自由的心灵有没有方向?,只有人才有道德问题,对于自然存在,德与道是统一的,自然的德只不过正好就是道,所以没有必要讨论自然的德,而对于人这种自由存在,如此特殊的存在,德就成为突出的问题创造性是对必然性的反对和否定,于是出现了所谓道德问题道家对人的误解,老子指出,道的本然状态天然具有良好的性质,所以自由的良好应用就是自由的追随自然之道,也就是“为无为”道家的论证前提出现了错误,没有表现出人道的根本实质。

      儒家的困难,孔子倾向把“仁”看作是人的自然心性,道在别的东西身上当然有别的体现,但在人身上就只能体现为仁义这是一个有力的辩解,然而,儒家由“仁”到“礼”出现了逻辑上的困难亲情原则有局限,儒家的出发点是亲情原则,但亲情原则并不必然蕴含等级原则或者男尊女卑原则,由“家庭”原则推导出“社会”原则在伦理学上没有道理在政治学上可能有道理),爱一切人能做到吗?,爱一切人这一原则的意义往往不明确,人们实际上几乎不可能爱一个虐待狂或一个无耻的骗子爱一切有人格尊严的人并不难,如果一个人希望得到人的待遇,他就必须具备人的资格一个人要获得好的东西,他就必须贡献好的东西,一个人要享用某种权利,他就必须负担某些责任,人生活动的两个原则,人生活动有两个原则:行动原则和行为原则 一个活动,如果它表现为以可能的方式去达到某种结果,那么它是一个行动;如果表现为以被允许的方式去行动,则是一个行为一个行为是附加了规范意义的行动对于毕生热爱木工活动的朱由校来说,当皇帝只是一个迫不得已的行为人生活动的两个原则,以最好的配方制造一种药品是行动,以合理的价格或以不合理的价格出售药品是行为;尽最大努力去踢一场球是行动,以正当方式或通过贿赂裁判去赢球则是行为。

      人生活动的两个原则,行动原则是一个质量原则,它要求的是合目的性做X就是做X意味着的事情,否则就不是X行为原则却是一个标准化原则,它要求的是合乎规范行动原则追求的是把事干成,尽可能干好行为原则追求的别人的认可人生活动的两个原则,行动原则是一个自足原则,“为自己而做”,“做给自己的”只有自己真心喜欢做好事,心灵才是自由的,才会有无负担、无压抑的幸福 行为原则是一个让步原则,它意味着“为别人而做”,“做给别人看”,把一件事情做的让别人满意,而做得让别人满意的目的是为了别人也能够对自己有好处人生活动的两个原则,人类既需要自由也需要合作,所以行动原则和行为原则都不能缺少,可是两个原则之间存在着矛盾——自由与让步注定是相互矛盾的人生活动的两个原则,无论以何种名义制定的规范,民主和独裁,神还是民众,都无法克服规范的盲目性事实上,规范总是随时代演变,甚至干脆表现为时尚,许多人因此被塑造成只活给别人看的人,所以行为原则缺乏证明自身的能力,我们最终只能求助行动原则人生活动的两个原则,只要一个行动是符合目的的,它就一定是有意义的并且引起幸福感退一步讲,如果一个人连他想做的事情都做不好,那么,他想做却做不好的事情是否合乎规范就不重要了。

      孔子为什么重视正名,一种名期待着某种实,一种存在如果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其存在过程恰恰是在否定这一存在本身 一首曲子必须优美,否则只是噪音,一名医生必须尽心尽力治病救人,否则就够不上是一名医生,一个人必须有着做人的尊严,否则就只是一个生物性的存在仅有事实是不够的,人皆图谋利益,这是事实,但不是全部事实;利益冲突迫使人们约定某些规范以避免过分冲突,这也是事实,但并非理想我们思考的不仅是事实而是事实能够通达的理想,所要揭示的不是“现在是怎样的”而是“未来必须是怎样的”讨论第三个问题,什么不是幸福或者幸福不是什么,快乐不是幸福,孩子的快乐之所以不是幸福,第一是因为他的生活实际上还没有开始,第二是因为快乐是廉价的,发自内心的微笑,证明了白头偕老的爱情是一种幸福,快感不是幸福,所有能够消费掉的东西,无论是物质还是快感,都只能带来痛苦,因为一旦被消费掉,生活就结束了,仅仅有快乐并不能达到幸福,因为快乐总是过去的或正在过去的事情,这样的流失让人绝望毒品的危害不只是身体,事实上存在着某些毒品,它对健康的危害并不大,但它会使人陷入永远不能满意的生活,使人不得不拿大部分生活甚至几乎全部生活去换取一种转眼即逝的快乐,而破坏了各种可能生活的幸福。

      幸福不是消费品,生活的本来目的永远不能被消费掉,那些构成幸福生活的事情,例如爱情、友谊、思想、艺术和自然的美,它是人类永远追求着、始终想保持拥有的东西幸福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幸福感就像冷热感觉一样,虽然明确但不可分析,因此幸福感不构成问题幸福是个哲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即需要研究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有意义的,有意义的生活必定引起幸福感幸福不是完美生活,人在自由状态中所追求的满意生活就是幸福,由于生活条件的各种实际局限,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拥有完美生活,因此,完全幸福是一种想象,想象虽然不真实,但却是真实生活的意义来源,人们根据幸福的想象修改着生活幸福就在人间,西方思想传统有一个局限性,总是忍不住要把最高目的归属于高于人的神,天堂的生活无论多么好,它都不属于人的生活有痛苦就说明我们多么需要幸福,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欠缺,所以人们心中总有某些无法消除的遗憾、某些永远折磨人的渴望、某些说不清楚的痛苦,这些都会损害我们的幸福生活幸福不同于利益,幸福的表现方式是心理性的幸福感幸福看上去像是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但是我们其实都知道幸福和利益的根本区别,利益可以分配,但幸福却不可能分配。

      讨论第四个问题,什么是幸福或者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生活的目的,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放弃某些快乐以换取另一些被认为更重要的利益,但没有一个人愿意牺牲幸福去换取什么东西在生活中不存在高于幸福的行为借口,因为幸福就是生活的目的,如果不要幸福,就是不要生活,就是反对生活,反对生活不是一种可能生活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是一种能力,无论他在主观上是否感觉到了,但他确实没有进入某种他本来能够进入的好生活幸福是一种能力,是否能够获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敏感到幸福之所在,在这种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雷锋是一面镜子,雷锋故事有多大的真实性,这不是伦理学问题,我们可以讨论“雷锋形象”雷锋就是我们心中的一面镜子,不理解雷锋的幸福,就说明我们欠缺获得幸福的一种能力抱怨是因为看不到美好,一些缺乏健康生活意识的人,往往不去改变坏社会而是逃离这个坏社会,他们以为在身处一个好社会之前,生活尚未开始,于是永远不满和抱怨其实对于这种人来说,即使来到好社会,生活也永远不会开始,因为他没有生活的感受力,不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事情,不尊重伟大的德性,这样,任何一个好社会对于他永远是一个坏社会,因为没有一个社会会特别有利于他好社会不见得有好生活,好社会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好社会并不一定能保证好生活,如果一个人缺乏健康的生活意识,如果他自甘堕落,好社会也不足以拯救他姓“社”还是姓 “资”的不同,资本主义所以在经济上比较成功,是基于对人性的最坏估计,于是制定了针对“坏人”的制度;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基于对人性过于乐观的估计,因此制定了以“好人”为假设的制度,结果证明是过于乐观了现代社会的反思,现代性的一个本质就是使一切廉价化,但它使得所有事物廉价到如此地步还是让人惊叹他试图用快乐代替幸福,而又进一步把快乐廉价化现代性掩人耳目的地方就在于他主张了几乎所有好的东西,人们好像没有理由反对其中任何一种价值,但是,这样多的好东西是否能够同时被满足?它们之间是不是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