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杨万里山水诗中的谐趣.doc
18页论杨万里山水诗中的谐趣、奇趣与理趣作者:韩 梅 关键词:山水诗 谐趣 奇趣 理趣 摘 要:杨万里以自然景物为主的山水诗洋溢着诗“趣”之美,给人一种独特而新鲜的审美感受多元化的趣味之中,令人解颐的谐趣、使人惊绝的奇趣和启人心智的理趣最为丰富、也最为典型 杨万里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师法自然,扭转了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流弊,表现出极强的艺术独创性,不仅在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杨诚斋体”,而且在中国诗史上也有其重要的意义,借用文学评论家严羽的话来说,就是“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 杨万里诗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于其诗歌中充溢着生机盎然的“趣”何谓“趣”? 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序陈正甫会心集》)清代史震林为“趣”下了一个定义,其《华阳散稿序》云:“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与灵机也简单地说,“趣”就是诗文之中特有的生机和灵气,是一种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的兴味,是一种审美境界杨万里的诗歌中就包含这种充满生机和灵气的“趣”,无论是叙事、写景、议论,字里行间,妙趣横生,引发人无穷兴味,带给人们新鲜而独特的审美感受。
趣”贯穿于杨万里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几乎每一时期,每一诗体,每一题材中都有“趣”的踪影有鉴于此,本文试以杨万里的山水诗为研究对象,从其丰沛充盈的诗“趣”之中选择谐趣、奇趣、理趣三个方面就杨万里山水诗之“趣”作挂一漏万式的分析阐述,以期能“窥一斑而见全豹”,更好地理解杨万里的山水诗 一、令人解颐的谐趣 谐趣是杨万里山水诗的最大特点所谓谐趣,就是幽默诙谐、调侃或嘲讽的审美趣味 杨万里具有诙谐幽默、风趣机智的个性气质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九说他与晦庵先生(朱熹)之间“吟咏甚多,然颇好戏谑”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也记载了这样的一则传闻: 尤梁溪延之,博洽工文,与杨诚斋为金石交淳熙中,诚斋为秘书监,延之为太常卿,又同为青宫寮采,无日不相从二公皆善谑,延之常曰:“有一经句请秘监对,曰杨氏为我诚斋应曰“尤物移人!”众皆叹其敏确诚斋戏呼延之为蝤蛑,延之戏呼诚斋为羊一日食羊白肠,延之曰:“秘监锦心秀肠,亦为人所食乎?” 诚斋笑吟曰:“有肠可食何须恨,犹胜无肠可食人盖蝤蛑无肠也一坐大笑 杨万里善谑机智的性格特征,如现眼前,读之令人捧腹这种诙谐幽默的个性特质表现在他的山水诗中,使其山水诗也充满了谐趣。
面对山水自然,传统的山水诗人像王维、孟浩然一般都静观万物,以造境为主,情调静穆肃然、意境幽远而杨万里却把趣味引入到山水诗中,以“得趣”为指归他注重发现自然景物中的活泼生机,用戏谑调侃的眼光看待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以诙谐的笔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自然,所以诗人笔下的山水景物都活了起来,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富于生气与生机,充满了幽默、活泼的喜剧气氛试看《秋山》: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乌桕是一棵平常的乔木,但杨万里把它当作亲密无间的故友,戏称其为老染工,这种称呼可以说是对故友的一种毫无嫌隙的夸奖,风趣之中透着温暖的情味乌桕一生用自己缤纷的色彩打扮秋日的山峰,不辞辛苦,称呼其为老染工,它是当之无愧的但乌桕一生只顾装扮他人,有时不免像老人一样犯糊涂,竟然用错染料,把乌桕树叶染成铁皂(暗褐色)诗人诙谐地调侃了年迈的乌桕之后,又幽默地写年轻而多智的枫树:小枫面颊绯红,一定是昨天夜里偷吃了王母娘娘的仙酒,醉红了脸,只好央求孤松帮忙来遮掩自己的醉容本来乌桕与枫树的树叶秋天变红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诗人却想象出一出有趣的情景喜剧:乌桕稀里糊涂,把树叶染成了暗褐色;小枫偷喝了天酒(夜里的霜露),醉红了脸颊(树叶);小枫与孤松红绿相衬,是小枫醉酒怕被乌桕老爷爷批评,央求孤松来帮忙遮掩。
如此写来,由青松、红枫与乌桕点缀的色彩绚丽之秋山顿时富于生机,带有一层热闹、令人发笑的喜剧色彩经验丰富、有点糊涂的老染工“乌桕”、浪漫贪杯的小淘气“小枫”以及乐于助人的“孤松”也都被写得活泼生动,饶有谐趣与历代以秋为题却跳不出“秋风”、“秋雨”之类的俗套相比,杨万里的这首诗爽健乐观,趣味盎然,令人感到回味无穷,新颖雅致在杨万里的山水诗中,充满谐趣、富于戏剧与喜剧色彩的诗歌俯拾皆是如写月亮,“忽作青白眼,圆视向我嗔”(《早入东省残月初上》);写小松,“小松能许劣,学我弄吟髭”(《病后觉衰》);写槿篱与酴醾,“笑杀槿篱能耐事,东扶西倒野酴醾”(《过南荡》);写岸柳,“两边岸柳都奔走,不急追船各自回”(《过洛社望南湖墓景》);写惠山,“恨杀惠山寻不见,忽然追我到横林”(《午横林回望惠山》)等等,无不“风趣专写性灵”,月亮、小松、槿篱、酴醾、岸柳、惠山都充满了灵性,或是可爱或是调皮,或是喜悦或是嗔怪,无不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读之令人在莞尔一笑或开怀大笑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灵气,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之情吕留良在《宋诗钞•诚斋诗钞》所说“不笑不足以为诚斋之诗”,确为的评 杨万里山水诗歌中的谐趣不仅使人们轻松开心,也会让人思索、体味诙谐之中的深意。
生活中有欢乐就有痛苦,有喜悦就有悲哀,杨万里也不例外但在面对愁苦、孤独和寂寞,面对人生的坎坷不如意时,他不是用传统的方法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来开解自己,在诙谐之中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甚至连诉穷说苦都不肯抛弃幽默试看《戏笔》: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各争妍 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诗人诉说愁苦却不直率吐出,而是把圆圆的黄菊、绿苔比作金钱铜钱,再进一步联想到这钱的归属和用途,认为这圆圆的黄菊、绿苔是天公支付给穷苦诗人买清愁的,这样一来,在匪夷所思的奇妙比喻与开玩笑的方式中,就有了谐趣的味道了读到这妙语连珠,我们不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而且还能感受到诗人面对穷困生活时的那份乐观与豁达,这是一种带给人们酸涩微笑的诙谐朱光潜先生说:“能谐所以能在丑中见美,在失意中见出安慰、在哀怨中见出欢欣谐是人类拿来轻松紧张情景和解脱悲哀与困难的一种清凉剂杨万里借欢愉之词来抒发愁闷之情,寓庄于谐,就收到了这种艺术效果 二、使人惊绝的奇趣 杨万里的山水诗中还洋溢着奇趣奇趣,就是指超出平常、出乎人们意料却又合情合理的审美趣味,也就是苏轼所说的“反常合道”。
杨万里《诚斋诗话》云: 诗有惊人句杜《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白乐天云:“遥怜天上桂华孤,为问姮娥更寡无?月中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韩子苍《衡岳图》:“故人来自天柱峰,手提石廪与祝融两山陂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此亦是用东坡云:“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杜牧之云:“我欲东召龙伯公,上天揭取北半柄蓬莱顶上斡海水,水尽见底看海空李贺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杨万里所举的这些“惊人之句”,皆想象丰富,大胆夸张,充满超出平常、出乎人们意想之外、思之又合情合理的审美趣味,也就是奇趣杨万里品评诗歌,注重奇趣,他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也把这当作写作诗歌的一个宗旨,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着意表现它试看《舟过城门村清晓雨止日出》: 三日银丝织一笼,金乌捉来送笼中 知谁放在扶桑树,只怪满溪烟浪红 细雨连绵下个不停,那蒙蒙的雨丝仿佛织成水晶笼子,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就恰似关在笼中的鸟儿满溪烟浪映衬着红光,人们才悟到不知道谁把鸟笼子挂在扶桑树上全诗从瑰丽的想象入手,充满绚丽神奇之奇趣《八月十五日诚斋望月》中的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把天空的颜色说成是鸭青色,把圆圆的月亮想象成一团冰,并且认为这一团冰不依傍天空,而是自由自在地运行,同样是别出心裁,饶有天真烂漫之奇趣。
《湖天暮景五首》其二:“坐看西日落湖滨,不是山衔不是云寸寸低来忽全没,分明入水只无痕诗人坐在湖滨,看着夕阳一寸一寸地缓缓地落向远处的湖面,就在其接近湖面的一刹那,忽然一个冲刺,全部落入湖水中分明见它入湖,细查湖水,湖水却平静依旧,了无夕阳入水的痕迹真是奇景,充满了一种新鲜的奇趣他的古体诗也充满了这种奇趣,如《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止》: 北风五日吹江练,江底吹翻作江面大波一跳入天半,粉碎银山成雪片五日五夜无停时,长江倒流都上西计程一日二千里,今逾滟滪到峨嵋更吹两日江必竭,却将海水来相接老夫早知当陆行,错料一帆超十程如今判却十程住,何策更与阳侯争?水到峨嵋无去处,下梢不到忘归路我到金陵水自东,只恐自此无南风 此诗除开头四句正面描写长江风浪之大以外,其余全是从想象入手写狂风骤起“五日五夜无停时”的骇人威力诗人由北风劲吹,逆风阻船这一目前实情入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长江水倒流向西,一日千里越滟滪而抵峨嵋,江水流尽而与海水相接;更想象水至源头,前无去路,后亦无归途,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惊人语,乃未经人道矣” ,诗歌带给人们的是充满惊人之感的奇趣 奇趣来自于诗人新颖离奇的想象和大胆的艺术夸张,但这种想象和夸张绝不是无生活和感情依据的炫奇立异,想入非非,而是以此深刻地表现诗歌作者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从而使读者产生新奇之美的艺术感受。
三、启人心智的理趣 杨万里的山水诗富于理趣所谓理趣,是指诗歌将哲理巧妙地熔铸于诗情诗境中,既蕴含着启人心扉的哲理,又不失诗歌的形象美 沈德潜《<清诗别裁>凡例》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杨万里的山水诗为这句话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解杨万里是理学家,更是诗人,因此他并不像有的理学家那样把诗歌写成押韵之语录讲义,一味下“理语”,而是把理学的观物体验方式引入诗歌创作,用理学家“活处观理”的方法来观照活生生的自然景物,力求借物体道、由微知著,从具体的山水景物中体味天理,发掘宇宙万物造化之妙,同时认真学习和汲取前代诗人在山水诗中表现哲理的艺术经验,用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来寄寓深奥的哲理,写出了理趣盎然的诗歌,使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得到哲理的启悟如《桂源铺》: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乍看起来,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绘了一幅万山终于阻挡不住小溪奔流的壮观图画,读之使人感到心胸开朗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所给予我们的仿佛又不仅仅如此,细加咀嚼寻味,其中仿佛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在万山与小溪富有童话色彩的斗争中,我们既可像胡适先生那样认为“此诗可象征权威与自由的斗争”;亦可认为弱小的小溪经过不断的抗议、喧叫,最终堂堂正正地奔向更广阔的前程,蕴含着“小溪”所代表的新生事物的潮流不可阻挡、逆转,而“万山”所代表的守旧势力必定失败的道理;还可体会到由阻而行、由塞而通、由不懂而懂的道理。
由于此诗不是枯燥抽象地言“理”,而是在诗人与自然的审美感兴中生发出哲理,于形象而有趣的画面中呈现出哲理,以“趣”含“理”,故此“理”与“趣”浑然一体,毫无牵合之感,仿佛如盐之溶化于水一样,无痕却有味再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作者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把层峦叠嶂、峰回路转的自然景观写得活灵活现莫说下山容易无艰险,这不过是你的错觉,未免高兴得太早了,小心诡诈的群山骗了你一个“赚”字,一个“拦”字,把行人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