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化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效果.docx
18页国际化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冯瑞玲 Kyunghee Pyun摘 要:国际化网络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Online International Learning,COIL)是一种跨文化虚拟交流模式,它融合了互联网技术、项目式学习和小组协作本研究对天津某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与纽约某高校日本艺术与文明课程的COIL项目进行跟踪调研,通过访谈和反思日志收集数据,从中方学生的增能情况、对COIL的态度及建议等角度探讨COIL的人才培养效果数据分析发现COIL可实现多维增能效果,如提升中方学生的语言技能、非语言技能、自信心和主动性等;中方学生对COIL的态度以积极为主,消极为辅,但也面临着语言、网络工具、数字鸿沟、时差、文化差异、COIL周期、教师指导等方面的困难,有待于从个性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角度完善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Key:国际化网络协作学习;国际化;人才培养;应用效果一、引言高等教育国际化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1]具体到大学英语教育,应以国际化视角实现跨文化交流,培养具备用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2]海外学习和交流项目是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然而这种机会常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及学习成绩挂钩,只有少数学生有出国交流的机会,而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爆发以来,线下国际交流项目严重受阻。
网络信息技术使教育跨越了学校围墙和国门,为更具全纳性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带来新契机2006年前后,在美国开始兴起的国际化网络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Online International Learning,COIL)正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一种新兴虚拟交流模式[3],可为高校学生带来不出国门的国际化学习经历(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为大量二语学习者提供使用目标语进行国际交流的机会天津某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和纽约某高校的日本艺术与文明课程进行了为期7周的COIL项目,双方学生组成国际小组,就天津静园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等角度进行探索基于该项目,本研究考察将COIL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效果,并提出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中方学生认为COIL有增能效果吗?若有,有哪些增能效果?(2)中方学生对COIL的态度是什么?二、研究背景信息技术运用于语言教学中的国际化交流由来已久,如网上串联(e-Tandem)、混合式跨文化交际(Blended Intercultural Model)、远程合作(Telecollaboration)、跨洋互动(Cross-border Exchange),这些模式主要进行语言和跨文化能力培养,后来在学界被泛化为网络跨文化交流(Online Intercultural Exchange)[4],目前学界开始用虚拟交流(Virtual Exchange)来泛指这类教学活动。
COIL就是虚拟交流的实现形式之一COIL融合了互联网技术、项目式学习和小组协作[5]这种交流模式强调师—师、生—生和师—生之间的多层次协作,甚至是多方师生一起构建整个教学过程COIL一般起始于双方或多方(一般不超过三方)教师建立联系,进而确定协作关系,然后协商制定共同的教学大纲,明确双方或多方学生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以及最终的学习成果;双方或多方学生在同一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与国内伙伴面对面或交流,同时与国际伙伴交流和讨论(同步交互、异步交互),协作完成COIL项目任务COIL项目的持续时间不等,可以三四周,亦可贯穿整个学期,多为六至九周相比其他虚拟交流模式,COIL有以下特别之处:(1)每个COIL项目都是量身定制的,意在将本校某一课程的师生与国外高校某一课程的师生对接,从而连接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经历;(2)COIL项目由不同国家的两位或多位教师一起制定共同的教学大纲,实现协作教学,双方或多方学生一起完成COIL项目;(3)COIL注重小组协作学习、跨文化交际体验、文化差异敏感性培养和多学科视角[6],而语言能力提升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副产品[7]COIL面临诸多挑战,但对外语学习者也有较强的增能效果。
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时差影响交流效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可及性和熟悉度不足;社交媒体使用习惯有差异;组织协商过程繁琐;语言使用习惯差异可能导致误解这种跨文化虚拟交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交流语境,把语言学习、语言应用、用语言做事结合起来,达到“学—用—做”合一的境界[8]COIL对小组协作的项目式学习、跨文化交际和语言技能培养的目标与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习策略培养目标一致,也符合其语言运用导向与国际伙伴交流可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也可以得到很大提升[9]COIL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提升语言技能,对学生非语言技能和积极情感的培养也大有裨益,如数字素养、人际关系处理、高阶思维能力、运用英语的信心和勇气等支持COIL的信息技术越来越成熟,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供了知識载体和信息沟通工具[10]虚拟交流应用于外语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越来越多,但相关研究仍属于新兴领域在语言类课程中,COIL目前只是附加元素,如果能成为课程的常设部分,则可能惠及更多师生[11]国内高校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共同举办了多期基于写作课程的跨洋交流项目,苏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高校也开展了这类跨洋互动写作课程。
[12][13]国外高校中,纽约州立大学是COIL的创建者和大力倡导者,几乎每个校区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是COIL“教—学—研”的领军者;华盛顿大学、德保罗大学、俄亥俄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等美国高校在COIL课程的开设和推广上也做了很多工作英国的考文垂大学、墨西哥的蒙特雷大学、日本的关西大学也颇为重视COIL课程建设UNICollaboration、The Stevens Initiative、Soliya、iEARN等教育组织在该领域也非常活跃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高校都将COIL作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COIL在教育理念和实践、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可以推动大学英语课程的国际化,有利于缩小教育差距、增进教育全纳性和公平性当前有关这类虚拟交流项目的研究多侧重于教学模式构建、语言技能和跨文化技能的提高,很少专门从学生视角出发探讨其整体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收获、经历、态度和建议进行深入调研,可为完善COIL提供实证支撑,进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三、研究设计(一)COIL项目设计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天津某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与纽约某高校日本艺术与文明课程的COIL项目进行调研。
如表1所示,天津某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是面向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开设的英语技能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通用学术英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纽约某高校的日本艺术与文明课程是面向视觉艺术和时装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史调查课程,包括探索中国文化对日本艺术的影响双方班级分为7个国际组,每组包括4~5名中方学生和4名美方学生,在统一主题的框架下,各组自定话题在双方教师的协作指导下,各国际组以英语为工作语言,通过网络工具进行课上和课下的互动,完成国际小组的项目每个小组的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破冰阶段该阶段为期一周,双方学生相互认识并协商确定话题和交流方式2)小组项目规划与实施该阶段为期四周,双方以国际小组项目汇报为最终成果形式和目标,协商小组项目的学术文献和数据收集与整理计划,并实施计划3)国际小组项目口头汇报该阶段为期一周,以班对班视频会议的形式,以国际小组为单位进行口头汇报4)反思与反馈该阶段为期一周,学生完成COIL项目的反思日志二)研究对象秉承目的性和方便性原则,本研究选取参与该COIL项目的29名中方学生(19~21岁)为研究对象他们就读于天津某大学二年级,主要来自历史、日语、俄语专业按照大学入学之初的英语分级考试,他们被分到快班(快、中、普通三个等级,快班学生的英语水平最高)。
6名学生有短暂的出国旅游经历,5人有COIL或类似的学习经验三)数据收集与分析本研究通过实物收集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数据为充分了解学生的COIL经历,中方教师布置了反思日志(英文)任务并提供了写作提纲,包括以下四个维度:COIL项目的话题和研究步骤,经历与感受,收获与困难,对COIL的看法、态度和建议共收回28篇日志,每篇350~500词,共约12000词接着,对9名学生(7名女生,2名男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半结构式访谈(每个访谈30~60分钟),保证每组至少有一名学生参加访谈访谈者以口头形式向学生解释研究性质、访谈时长和保密声明,以争取访谈对象的积极配合访谈均被录音,随后被转写成文字访谈提纲与反思日志提纲基本一致,但去掉了话题和研究步骤,增加了个人英语学习情况及COIL与传统英语课堂的对比本研究采用类属分析法和情景分析法对资料进行编码首先,对学生反思日志和访谈数据进行反复研读,关注反复出现的文本内容,根据研究问题进行标注和摘录,不做抽象命名,形成开放编码;然后,对开放编码进行分析,找出相互间的关联,进行归类,形成主轴编码;最后,对主轴编码的各个类别进行审视,提炼出主题,形成核心编码表2为编码示例。
四、结果与讨论对反思日志和访谈数据的分析得到了三大主题:学生积极参与COIL可实现多维增能效果;学生对COIL的总体态度以积极为主,消极为辅;COIL需要个性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研究发现与讨论被分入各大主题之下,并按子类别进行分组一)学生积极参与COIL可实现多维增能效果1.语言技能绝大多数学生认为COIL项目有效锻炼和提高了英语写作、听力和口语能力,有些学生认为翻译能力也得到提升,这与传统英语教学中重输入轻输出的培养倾向形成鲜明对比多位学生在反思日志中提到,从刚开始磕磕巴巴的“散装英语”,到后面放下心理包袱,专注于同国际伙伴交流的内容和效果,口语流利了很多,非常有成就感学生意识到外语“真的是可以拿来用的”,不仅仅是“用来考试的”(学生11)还有一位学生在访谈中称,“我觉得听力和口语有提高,写作的话,我感觉对于我来说提升是最大的”(学生3)这一发现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14][15]然而,也有一名受访者对COIL过程中语言能力的提升并不持积极态度,认为COIL虽然提升了自己应用英语的能力,但因为没能充分参与COIL项目,所以在语言方面的提升不大(学生6)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与否,以及哪个技能明显提高,主要受COIL参与度及国际交流模态(文本信息交流、视频或语音交流)的影响。
研究发现,语言水平自我认知(Self-perceived Language Proficiency)及交际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影响学生在COIL中的参与度,进而影响他们对技能提升的评价在COIL项目中,语言技能的提升是用英语做事时自然产生的副产品通过网络工具,中方学生与美国合作伙伴以英语为工作语言,进行书面或口头的交流,讨论如何完成项目各阶段的任务,输入和输出技能得到高强度锻炼,从而实现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学习过程[16]2.非语言技能通过COIL项目,学生的非语言技能(如学术素养、数字素养、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得到多方位的锻炼和提高,这是任何“师讲生听”为主的大学英语课堂难以比拟的有位受访者提到,“我们因为国家不一样,文化不同,对一些事情的思考角度也不一样,通过这个过程我知道考虑事情要站在多个角度最后进行商讨的时候,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学生9)还有一位受访者说学会“用电脑录屏”,“做PPT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学生7)COIL在跨文化语境中实现了依托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