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doc
6页中国工程教化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化认证标准(2023版)(中国工程教化专业认证协会 2023年3月修订)说明1.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化认证2. 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3. 申请认证的专业应当供应足够的证据,证明该专业符合本标准要求4. 本标准在运用到以下术语时,其基本涵义是:(1)培育目标:培育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当驾驭的学问和实力的详细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驾驭的学问、技能和素养3)评估:评估是指确定、收集和打算所需资料和数据的过程,以便对毕业要求和培育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有效的评估须要恰当运用干脆的、间接的、量化的、非量化的手段,以便检测毕业要求和培育目标的达成评估过程中可以包括适当的抽样方法4)评价:评价是对评估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行说明的过程评价过程判定毕业要求与培育目标的达成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5)机制:机制是指针对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同时对于该流程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各自担当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义5. 本标准中所提到的“困难工程问题”必需具备下述特征(1),同时具备下述特征(2)-(7)的部分或全部:(1)必需运用深化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得到解决;(2)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工程和其它因素,并可能相互有肯定冲突;(3)须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才能解决,在建模过程中须要体现出创建性;(4)不是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的;(5)问题中涉及的因素可能没有完全包含在专业工程实践的标准和规范中;(6)问题相关各方利益不完全一样;(7)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
1.通用标准1.1学生1. 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2.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3. 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4. 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1.2培育目标1. 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须要的培育目标2. 培育目标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3.定期评价培育目标的合理性并依据评价结果对培育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加1.3毕业要求专业必需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育目标的达成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1.工程学问: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学问用于解决困难工程问题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探讨分析困难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困难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意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平安、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探讨: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纳科学方法对困难工程问题进行探讨,包括设计试验、分析与说明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5.运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困难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困难工程问题的预料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学问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困难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平安、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担当的责任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困难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担当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10.沟通:能够就困难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沟通,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楚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肯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沟通11.项目管理:理解并驾驭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实力。
1.4 持续改进1.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2.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化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加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育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3. 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1.5 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加课程体系必需包括:1.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2.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实力培育,专业类课程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实力的培育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育学生的实践实力和创新实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育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加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化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1.6 师资队伍1. 老师数量能满意教学须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老师2. 老师具有足够的教学实力、专业水平、工程阅历、沟通实力、职业发展实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探讨,参加学术沟通老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意专业教学的须要3. 老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主动参加教学探讨与改革4. 老师为学生供应指导、询问、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化有足够的指导5. 老师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1.7支持条件1. 教室、试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意教学须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学生能够便利地运用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供应参加工程实践的平台2. 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意学生的学习以及老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3. 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意教学须要4.学校能够有效地支持老师队伍建设,吸引与稳定合格的老师,并支持老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老师的指导和培育5. 学校能够供应达成毕业要求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供应有效支持6. 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能有效地支持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
2.专业补充标准专业必需满意相应的专业补充标准专业补充标准规定了相应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方面的特别要求各专业补充标准2023版未做修订,详细内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