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xxx医院艾滋病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案版资料.doc
13页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医院艾滋病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案一、未明确患者是否为 HIV 阳性 医务人员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 对所有患者的血液、 体液及被 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 医务人员接触 这些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一)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 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 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 毒二)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 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 防护眼镜; 有可能发生血液、 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 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三)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 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 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二、已明确患者为 HIV 阳性(一)预防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 则,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时, 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 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 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 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 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 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 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3.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 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 体 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4.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 护理操作过程中, 要保证充足的 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5.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 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 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 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6. 密切观察患者行为, 避免患者因愤怒、 恐惧等心理产生的打击 报复行为,如故意刺伤他人等二)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 应当立即实施以下 局部处理措施: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 如有伤口, 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 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 75%乙醇或者络 合碘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 洗干净。
三)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分级及预防性用药 详见《 ****** 医院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处理方案》 四)消毒与隔离措施1. 单间隔离2. 地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两次,病房内物品如桌 子、椅子、凳子、呼叫器等用含有效氯 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擦拭 用抹布、拖布专用,用后消毒3. 室内空气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两次,每次 30min4. 诊疗器械相对固定,用后用含有效氯 500mg/L的消毒液消毒,如遇污染用含有效氯 2000-5000mg/L的消毒液擦拭,作用时间〉30min5. 建议给患者使用一次性衣被,用后焚烧6. 患者因病情需外出做检查时,告知医技科室,使用轮椅、担架等检查的,用后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进行清洗、消毒检查 后,物体表面、地面未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液擦拭,如遇污染用含有效氯 2000-5000mg/L 的消毒液擦拭, 作用时间〉30min;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立即清洁消毒,消毒方法按仪器要求处置五)医疗废物的处理1. 患者所产生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理2. 产生的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双层黄袋密闭包装, 避免刺破、渗漏。
3. 做好医疗废物的交接及记录4. 医疗废物周转箱及运送工具常规消毒六) HIV 手术职业暴露预防与处置措施详见《 ****** 医院 HIV 手术职业暴露预防与处置措施》 七)HIV孕产妇分娩应急预案详见《******医院HIV孕产妇分 娩应急预案》附件 1:《 ****** 医院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处理方案》附件2:《******医院HIV手术职业暴露预防与处置措施》附件3:《******医院HIV孕产妇分娩应急预案》附件 1:******医院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处理方案一、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执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 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 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 非胃肠道粘膜, 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 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 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二、危险性评估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 应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 平进行评估确定一)暴露级别 根据暴露源(含有艾滋病病毒的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 的医疗器械、物品)的不同接触方式,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 为三级1. 一级暴露: 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粘膜, 暴露量小且暴 露时间较短。
2. 二级暴露: 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粘膜, 暴露量大且暴 露时间较长; 或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 (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 为表皮擦伤或针刺伤3. 三级暴露:暴露源刺(割)伤皮肤,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 口或刺(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1.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 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2.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3.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三、暴露后的应急处理(一)紧急局部处理措施1. 用肥皂和水清洗沾污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 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 或清水冲洗3. 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用消毒液(如 70%酒精,0.2-0.5%过氧 乙酸,络合碘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二)预防性用药1. 用药时间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 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 24小时;超过24小时的,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基本用药方案和强化用药方案的疗程均为连续服用 28天2.用药原则暴露级别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是否进行预防用药治疗方案一级轻度类型可以不使用预防用药重度类型建议进行预防用药基本用药方案二级轻度类型一级暴露源不明型二级三级二级重度类型建议进行预防用药强化用药方案三级轻度类型重度类型3. 用药方案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 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 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 28天四、应急后处理(一)事故登记职业暴露人员向感染控制科报告, 并按要求填写《******医院艾 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见附表)感染控制科对艾滋病病毒 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 登记的内容包括: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 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 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 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 是否实施预 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 检测及随访情况二)事故报告 感染控制科每半年应当将本单位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 进行汇总,上报至海拉尔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监测职业暴露人员在暴露后的第 4 周、第 8 周、第 12 周及 6 个月时 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 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 观 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四)保密 无论重大事故或小型事故, 在处理的全过程中, 单位和个人对事 故涉及的职业暴露人员均应严格做好保密工作附表:******医院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1.暴露人员信息姓名性别年龄 职业2.发生时间3.发生地点4.职业暴露经过5.暴露方式(1) 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 口(2) 暴露源沾染了粘膜口(3) 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 口6.暴露的具体部位7.暴露量和时间(1)暴露量小、暴露时间短 口 (2 )暴露量大、暴露时间长 口8.损伤程度(1) 损伤程度轻:表皮擦伤或针刺 口(2) 损伤程度重:深部伤口或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口9.暴露分级(1) 一级暴露 口 (2 )二级暴露 口 ( 3)三级暴露 口10.暴露源种类(1)血液 口 ( 2)体液 口 ( 3)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口11.病毒+【、•日 载量水平(1)轻度类型口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 状、CD4计数正常(2)重度类型口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 状、CD4计数低(3)暴露源不明型 口不能确疋暴露源是否为乂滋病病毒阳性12.处理 方法皮肤1 •流动水冲洗 是口 否口2 •使用肥皂(皂液) 是口 否口3 •伤口旁端轻轻挤压 是口 否口4 •使用消毒液 是口 否口5.包扎伤口 是口 否口粘膜1 •使用生理盐水 是口 否口2 •反复冲洗 是口 否口13.处理经过14.预防用药 情况实施预防性用药 是口 否口 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用药的依从性15.定期检测项目日期结果项目日期结果暴露后即刻第4周第8周第12周6个月时16.随访情况附件2:******医院HIV手术职业暴露预防与处置措施一、 确定专用手术间HIV患者手术时,应使用隔离手术间。
二、 切实做好预防职业暴露工作(一)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 防原则,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 时,应当米取以下防护措施:1.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 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 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 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 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3.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 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4.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 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5. 使用非接触技术进行锐器传递:在手术配合中,要求准确、有 序地进行每个步骤,避免忙乱操作导致意外伤害,进行刀、剪、缝针 等锐利器械传递时采用“非接触技术”,通过中介物肾形弯盘传递, 同时告知术者,以减少由于传递器械时所致的误伤, 并及时撤除所有 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