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卢红华.doc
3页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南宁市西乡塘区双定镇中心小学 卢红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强调要积极发挥评价的功能,注重将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相结合,丰富评价内涵,体现评价的多样化和灵活性,让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唤醒内心深处的自主意识,让课堂评价从一潭微澜的“死水”慢慢转化为流淌不息的“清泉” ,呈现出一幅幅厚实、丰实、敏实的灵动画面 一、转变观念, “厚实”评价内涵 完整的课程实施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作为教学双方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理应都是课堂评价的主体然而传统的评价只局限于教师对学生单一知识技能的评定,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发展,更忽视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现行语文课堂所呈现的评价,更是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缺乏了智慧火花的碰撞,缺乏了课堂应有的生气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观要积极地“厚实”评价内涵,关注人的生长和发展,关注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实现课堂间师生的平等对话,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让课堂教学在“自评、互评”的融洽氛围中开发智慧的潜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评价的实效性,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评价语的丰富性,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多样的语言。
应该让“过程长一点儿,让兴趣多一点儿,让形式活一点儿” 就拿读课文来讲,教师的评价语言如果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召力,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将自己的理解融入了朗读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等等有人说,语言可以通往心灵的海洋,如果你只是注入屈指可数的文字或者单一机械的几句话,是远远不能使学生心灵波涛澎湃的所以,教师本身就应该拥有语言之河,并有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才能提供鲜活的灵动的语言之水,不断涌入学生心海,汇聚成浩瀚之洋课例 1: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雪儿》一课时的随机点评片断师:读两遍课文,然后告诉老师雪儿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来到“我”身边的?生:在“我”寂寞的时候,雪儿来到了“我”的身边师:你能读出作者的寂寞,这就叫会读书你们也能像他一样读出作者的心情吗?生 1 读,师评:音色美,读得更美生 2 读,师评:感情真挚,读得很动情生 3 读,师评:你的心已经随着“我”和雪儿一起飞向蓝天……课例 2: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珍珠鸟》片断生:(学生读句子,教师同时板书“珍珠鸟” )师:(解题)珍珠鸟又叫锦花鸟,应了成语“锦上添花” ,这花儿就是——生:“珍珠” 。
一说珍珠就会想起“宝贝” ,可见,珍珠鸟长得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师:想看看吗?(出示图画)我愿意享受同学们看到之后再读题目的感觉生:珍珠鸟,好小啊 (学生读题目读得很美,很轻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生:……师:这位同学读书真细心好,你领着我们再读这句话生:……师:谢谢你给同学们提供借鉴我们提示刚才那位同学找到相关句子读读,你呢,不用提示,就这么做了,真好介绍珍珠鸟的特点,能直接用课文的句子读给大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你读的声音也像笛儿一样好听呢流水淌过无痕,教师师评价语应该就是美妙的“地下长河” ,你看不到,却能明明白白地感觉到细细品味,经他们的语言之河流过后,学生的心中荡漾着感情的涟漪,他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留给我们的,是师生交流时感情的融洽,自信的洋溢,智慧的点燃,趣味的激发有效的课堂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延伸着长度!二、激活思维, “丰实”评价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语文课堂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营造宽松愉悦的评价氛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将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有效结合,通过“丰实”评价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看到自己成功前进的足迹,进而增强课堂学习的信心和力量,让语文课堂成为最活跃、最有生气的课堂。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有效发挥,个性特征也能得到充分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氛围中,才能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产生智慧火花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都是对学生及时评价的有效手段但课堂上更需要思维的碰撞、顿悟的灵感,而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许多独特、新颖的见解就停滞于思维的后半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延时性评价,着力于展示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从学生的各种思路中捕捉创新思维的火种,让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比如推荐读《趵突泉》 ,我并没想到会有今天的意外精彩,这个发现体现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进一步揭示了文本的篇章结构如果起初我就对每个学生的发现做及时点评,就有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方向“一锤定音” ,这样就不会再有后来学生无限蔓延的思维火花 “青山萦绕疑无路,忽见千帆影映来” ,恰当使用延时评价,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不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三、立足实践, “敏实”评价主体 如果把课堂比作土壤的话,那么评价就是滋生于课堂土壤中的树苗。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探索知识、参与评价应是积极而灵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评价时,要让学生增强积淀、培养感悟、培育创造只有学生积淀了一定的“量”时,才能作为终生“反刍”的食料 (一)、拓宽评价渠道,鼓励学生乐评学生作为课堂评价主体之一,是否积极参与、热情投入,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教师在课堂中应摈弃少数优生“包打天下” 、多数学生一旁陪听的局面,积极扩大评价参与面,采用小组交流、同桌讨论、主题点评等多种活动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空间,将学生积极引入评价主体中同时,在语文课堂中要将学生的评价参与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初读课文评价朗读,学写生字自我评价,研读课文补充评价,伙伴合作互评互进,使学生从读、听、说、写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训练,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老师,从而优化参与效率,使课堂教学呈现一派生动的全程参与的局面 (二) 、实现平等对话,激励学生敢评教师的教学评价牵动着学生的学习方向,你怎么评,学生就怎么学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就会使学生在参与评价中束缚手脚,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而产生课堂上的消极评价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实现平等对话,激励学生敢评。
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不宜过难或过易,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在评价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自信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评价对象上,可选择一个主题或问题开展集体评价,让更多的人参与评价中,产生评价的“共振效应” (三) 、倾听感悟之美,引导学生善评教师在日常的评价指导实践中,要“授之以渔” ,引导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会认真倾听,在思考感悟后表述自己的观点,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堂评价能力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要引导学生多以鼓励性的言语评价同学,多从阅读理解中评价,不主观臆断,多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多运用各种体态语,如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丰富自己的评价言语,传递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和激励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新课改的评价体系也如这催生的新叶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聚焦语文课堂,立足评价实践,让评价厚实、丰实、敏实起来,让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评价魅力、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流淌出如音乐般动态的美,学生也能在这个精神家园中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