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管理学.ppt
163页《教育管理学》,主讲教师:艾 述 华,第一章 管理、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第一节 管理与教育管理 一、管理的界定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管理是经由员工使工作做好的程序管理是一种包括计划、组织、激励及管制的程序,经由此种程序,运用可用人力与其他资源,以决定及完成所定的目标管理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几点特性: 第一,管理主要不是通过自己、而是通过别人去做某些具体的事务第二,管理通常具有一套工作程序,其中最主要的程序是计划、组织、指挥、激励、协调、分配资源等第三,管理总是朝向某个预定目标的现实生活中几乎找不到没有任何目标的管理活动,实现目标是一切管理工作最根本的任务第四,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也就是说,检验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志就是看通过管理,工作效率是否有了明显提高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程序,组织和领导他人去有效工作,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二、教育管理的涵义及特点1.涵义:教育管理即人们在教育领域所从事的管理活动一般认为教育管理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两部分 2.特点:(1)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难以定论或把握,如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术氛围等。
2)教育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要受多种因素制约,这就导致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 (3)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因此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涉及其他管理活动不常碰见的伦理、道德及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4)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迹象 (5)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的评价,与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相比要复杂得多6)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教育管理的发展 1.经验管理模式 所谓经验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凭借个人或某一团体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来实施管理工作 教育管理的经验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特点:(1)管理者笃信经验的价值,把自己的个人经验作为教育决策和判断的依据;(2)办教育的水平实际上就代表了教育管理者的经验水平;,(3)办学时间愈长,经验就愈丰富,相对来说管理教育就愈得心应手;(4)办学经验始终停留在经验水平层次,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更难以大面积推广; (5)当教育处于较稳定状态时,管理较有效,一旦教育发生剧烈变革,管理就会发生困难2.科学管理模式 变化的原因:大众对教育的需求以及伴随而来的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人的学习心理和行为特点有了更多的了解;现代实验教育学的兴起,它激起人们把教育作为一项实验来探究的兴趣,科学的方法由此被引入教育的研究之中;企业管理理论的崛起,它促使教育管理者用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思考教育管理问题;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受其影响广大教师对专断式的经验管理方法产生怀疑、抵触的心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这使管理者有可能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观察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特征:(1)管理过程中更看重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不再盲目轻信于个体的感受、经验;(2)教育管理的机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职权责一致;(3)管理过程中注意运用调查、统计、测量等原本自然科学常用的技术手段来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4)管理时比较注重民主管理的方法,强调参与决策的重要性;(5)管理的模式具有较大程度的推广价值6)有较强的适应性,既能适应稳定时代的教育事业的管理,也能适应变革时代的教育事业的管理四、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 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促进社会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1.现代教育已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 2.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 3.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 4.为了服务于教育,除了以上意义外,教育管理在教育决策、教育行政监督、教育评价、促进教育改革等方面也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节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一、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教育管理学以学校组织的管理为核心,并探讨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种种教育管理现象和问题 我国教育管理学界目前对这门学科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要将教育管理学分成两个科目进行研究,即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两者各有其研究对象。
另一种观点是把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看待,认为这门学科既研究政府的教育行政事务,也研究学校的行政管理事务,并把后者看作前者的一个部分二、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方法一般的过程是:确定研究主题→编制问卷项目→选取样本→小范围预测→实施调查→统计调查资料→讨论分析→提出建议 3.访谈调查法 4.实验研究法,5.人种学研究法 它特别强调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描述和定性判断,而不看重假设或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我们平时所讲的自然观察法有点相似 6.比较研究法 7.行动研究法,本章参考书目1、久下荣志郎著,李兆田等译:《现代教育行政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哈罗德·孔茨等著,黄砥石等译:《管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黄昆辉:《教育行政学》,东华书局1996,第二章 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理论,第一节 现代管理理论的演变 一、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初,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十分盛行 古典管理学家阵营十分强大,有美国的泰罗、古利克,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英国的厄威克等,古典管理学派的基本主张是: (1)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认为“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
(2)分工和专业化,认为这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 (3)统一指挥,即组织内部应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明确的权力等级系统,每个成员都要严格服从上级的指挥4)工作标准化,将工作细分成若干部分,从而使员工依标准程序展开工作 (5)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认为这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保证 (6)看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 (7)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 (8)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原则就是管理规律的最好体现他们试图仅仅以理性术语来说明管理的任务他们视个人和组织为无关联的单位,并强调正式组织结构而不承认非正式组织结构的存在通常他们并不收集客观和充分的证据来支持他们的假设,而是根据经验来发展他们的观点他们的理论并不精致,他们的观点也常常是武断的然而,他们的见解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们奠定了后来学者们的发展的基础二、人际关系学说 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流行的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管理理念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奥、罗特利斯伯格等霍桑实验的基础 提出了以下观点: (1)经济刺激并非唯一的刺激动因,实际上非经济的社会因素限制了经济动因的效力; (2)工人是以非正式团体成员的身份,而不是以单个个人的身份对待管理的; (3)与人的生理能力相比,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准则对产量的影响更大; (4)专业化并不一定导致最有效的生产组织;,(5)工人们往往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捍卫自己,以免受专断的管理之害; (6)非正式的社会组织与管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7)狭窄的控制幅度不是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 (8)非正式的领导常常跟正式的管理人员同等重要; (9)人不是机器中所被动的齿轮,而是能动的生物体。
三、结构主义 管理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又译“官僚制”)理论为代表的管理学说 具有以下特征: (1)分工和专业化; (2)非个人取向,即做事不讲情面,不受个人感情色彩影响,公事公办; (3)权力等级体系,即组织中每个成员按其职务和权力大小排列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每一个职务低的人受到职务高的人的严密控制,以保证上级指示被严格执行; (4)规章制度,即组织中要有严密的规章制度,以规范组织的运作; (5)职业导向,即主要依据能力、成就、资历等来提拔、晋升员工,以鼓励员工对组织保持忠诚四、行为科学 从20世纪50年代起,管理科学步入行为科学阶段行为科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探讨人的行为问题1.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 2.西蒙的决策理论 3.领导行为研究 4.激励理论,行为科学家在激励方面的研究包括: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麦格雷格的“X理论、Y理论”; (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称“激励-保健理论”); (4)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5)亚当斯的“公平理论”;(6)莫尔斯和洛希的“超Y理论”,等等。
(7)哈尔平、李克特等有关组织气候的研究以及他们各自修订的“组织气候描述问卷”(简称OCDQ)和“组织特征测量图”(简称POC),等等大体而言,古典管理学派注重组织的结构与科学的管理,较少研究组织中的人的问题;人际关系理论通常只重视人的问题,却忽视视了组织的问题,而行为科学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前两种理论的偏颇试图用一种整体、统合的观念看待组织和人的关系,力求实现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和人的统一、协调和平衡 古典管理理论钟情于效率与制度,人际关系理论强调社会心理与非正式组织,结构主义着重分析了组织的结构,行为科学则广泛地探讨了组织中人的行为问题,各有侧重,都代表了不同时代的管理精髓,共同构成了管理理论的历史整体第二节 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一、古典管理理论的影响 古典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产生了哪些影响,很多教育管理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从积极方面看,今天学校管理中的很多做法都证明了这一理论的价值(参见表2-1),古典管理理论的原则 适合于教育管理的例子 建立权力等级——控制的层次:教育局长-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教师-学生 工作任务和作业水平的科学度量——全面测试学生在学科领域、能力和成就方面的情况,并按学习水平分类。
规定工作的科学程序——三年级的知识有别于四年级的知识,并为四年级的知识作准备,依次类推 建立劳动分工——语文老师、数学教师、英语教师、历史教师、体育教师、教学辅助人员、校工 确定适当的控制幅度——中小学师生之比为1:40,正副校长之比为1:3 制订行为规范——学生手册、教学常规管理条例、教师奖励办法 招聘人员以能力和专业为基础——对进入教育部门工作的人要有教师资格证书 制订出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法——学校不断寻求语、数、外等课程的最佳教学方法 在雇员中建立纪律——学生要遵守学校规章,教师要服从教育规范,为人师表批评: 第一,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工厂企业的管理提出来的,完全照搬到学校管理会有较多局限性,如忽视了教师劳动的特点,抹煞了学校组织与工厂组织的区别等 第二,古典管理理论所推崇的那些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中不一定完全适用,如标准化管理问题,假如学校管理过于强调统一和标准化,就会扼杀被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冲淡教育的陶冶价值,并最终影响人才的培养 第三,古典管理理论过于强调外部控制手段的重要性,如权力等级结构、规章制度、物质刺激等,却忽视了员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这样就不能有效地调动起人的直观能动性。
二、人际关系理论的影响第一,提倡改善学校人际关系、民主管理学校的著作、论文在当时大量涌现,推动了人际关系理论在教育界的传播; 第二,学校行政人员对满足教师心理需要、提高教师士气的意义有了一定认识; 第三,有识之士呼吁学校在制定计划时倾听教师的意见,做到民主参与决策,以求改善学校中上下级关系; 第四,部分教师开始有意识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人际关系学说的影响下,“独断专行的学校管理者不见了,师生享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的自由,学校也成为学习和工作的快乐的场所三、结构主义的影响 教育组织“与其把它们说成是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结构,还不如把它们说成是一个观念上松散的结合体学校系统和学校事实上是以结构松散为特征的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在教室上课的教师只是极其一般地受到校长的控制和指导……虽然是相互关联的,但他们中的每一个都保持其特殊性和个别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