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李白诗与辛弃疾词剑意象比较新编.docx
4页李白诗与辛弃疾词剑意象比较内容摘要: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重要意象李白的诗中和辛弃疾的词中都屡次运用了剑意象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不同,“剑〞在两人的创作中也有不同的特点李白的剑往往是宝剑出鞘、无与争锋,代表着积极向上、追求自由的侠客精神;辛弃疾词中的剑往往是剑敛匣中,英雄末路,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失意关键词:李白 辛弃疾 剑 意象一.剑的开展历程和剑舞文化剑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有史实记载的要追溯到商朝,但剑超越其单纯的兵器属性,兼有人文教化的功能,是大约在西周初年,武王为了“修文教〞的目的对剑进行了调整西周初期有“虎贲之士说剑〞;春秋战国佩剑成为文化风气;秦汉时期,人们对剑崇敬有加,著名的“鸿门宴〞中就有项庄舞剑的故事,可见舞剑在当时是一种受上层欢迎的艺术表演;直到司马迁将“论剑〞提升到“与道同符〞的高度:“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太史公认为“论剑〞是一门大学问,此时剑已经超越它的临战击刺之效,而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教化功能剑特殊的文化内涵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剑舞自然是重要的形式了,它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1)等为主,演绎出刚柔相济、吞吐自如、轻快飘逸的特点。
剑舞的开展与剑在战争中实用价值和礼仪作用的提高有关二.李白——拔剑出鞘,谁与争锋唐朝的文化政策,宽容开放,儒道佛三教并立,文武兼重文人们的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到达了全新高度,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于是剑成为他们表达建功立业、效国安邦渴望的理想意象王绩在“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中直言不讳地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陈子昂“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将自己的济国安民寄托在“拔剑〞中;王昌齡那么有“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李贺也说“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朝诗人们纷纷以剑入诗,而其中的魁首当属李白李白诗歌全集?共有九百六十四首,其中提到剑的有近一百首李白以剑寓志,表达他的自由不羁,豪情壮志,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济国安邦的人生理想李白“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青年时期“仗剑远游〞,而后“顾予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成年之后更是“万里横歌探虎穴,三杯拂剑舞秋月〞正如?新唐书?记载,李白“性倜傥,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2)剑是李白风流倜傥、桀骜不驯的标志:如“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叙旧赠江阳宰陆调?);“高冠配雄剑,长揖韩荆州〞;“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3)剑是李白昂扬进取、报国立业的心声:如“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3)剑是李白豪放不羁、自由洒脱的侠士风度:?侠客行?中“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和?少年行?中“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媚〞是对侠士的侠义行为和英雄主义的歌颂,表达出李白对侠士们自由精神的向往在李白描写剑的动词中,往往是“挥剑〞、“倚剑〞、“按剑〞等有力的动词如“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古诗五十九首 其三?);“秦皇按宝剑,赫怒震威神逐日巡海右,驱石驾沧津〞(?古诗五十九首 其四十八?);“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古诗五十九首 其五十四?);“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古诗五十九首 其五十六?);“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塞下曲六首,其六?);“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出自蓟北门行?);“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发白马?)他的诗句中形容剑往往用“长剑〞、“宝剑〞如“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洛阳因剧孟,托宿话胸襟〞(?赠崔侍郎?);“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君马黄?);“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古诗五十九首 其十六?)即使在李白遇到坎坷,内心苦闷抑郁时,他的剑仍旧是不甘消沉的。
在?行路难 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李白有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遭遇,在他怀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有时机充分施展自己的满腹才华时,皇帝却没能重用他,他被“赐金还山〞,被变相撵出了长安他内心茫然,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然而他“拔剑四顾〞,一个“拔〞字写出了他不甘沉沦的不屈精神,他不怕失败,毫不气馁,想到了和自己一样在政治上并不顺利的吕尚和伊尹,于是他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强者之音所以,剑的意象在李白的笔下始终是积极向上的,往往是宝剑出鞘的状态,表达出自己的无限信心和希望三.辛弃疾——剑敛匣中,英雄末路宋朝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却又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宋朝还实行崇文抑武、以文驭武的军事政策,“以儒立国〞的文官政策宋代文人们那么把毕生精力都用在科举考试上在宋代文人的诗词中,剑意象使用的频率和唐代相比,已经少得多了,但是在辛弃疾的词中,“剑〞却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和李白诗中的剑形成了鲜明比照和李白一样,辛弃疾在青年时代便有雄心壮志,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立志抗金复国。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4)他叱咤风云的青年英雄形象跃然纸上然而这位以英雄自许的爱国词人到了晚年却发出“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他生不逢时,在主和派的排挤下,始终不能发挥自己的远见卓识作为主战派的先锋,辛弃疾的词中也屡次写到剑,而他的剑和李白的不同,他发出的是宝剑已老,壮志难酬的感慨词中的剑本是他想借助开创丰功伟绩的利器,却往往成为失意英雄的自我哀叹对象在?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中,他说:“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他的笑是强作豁达的苦笑,是傲岸不平的蔑笑,它反映出失意英雄的自我哀叹他的双手本应该用来恢复国土,扭转乾坤,如今却要执杯持蟹,这是何等悲哀啊,但是此人却说这也是一种用处,“未应两手无用〞让人听了多么心酸他本文武双全,如今却是“说剑论诗〞,这文韬武略又有何用呢?这里,词人的失意之情、潦倒之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辛弃疾词中的剑是他报国无门,一腔热血无处抛洒的愤懑之情的宣泄对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喝醉酒后,词人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一遍又一遍。
他一再看剑是为什么呢?即使做梦,他也要回到战场,那个属于自己的地方,他和将士们英勇无敌,意气昂扬,“点兵出征〞,胜利在望就在可以肆意地杀敌报国时,他却发现自己只是在做梦罢了,“可怜白发生〞剑并没有在战场上浴血杀敌,只是尘封在剑匣中词人只能挑起一盏明灯,把它看了一遍又一遍词人内心的苦闷自然不必多言,一切尽在“醉里挑灯看剑〞中了又如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他写道:“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里的“吴钩〞并非实指弯刀,而是词人随身携带的剑词人在秋高气爽之时,登高望远,看到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他看到遠山层层叠叠像美人头上的玉簪和螺旋形的发髻,然而却是“献愁供恨〞,让词人愁上加愁把吴钩看了〞似乎点明了作者忧愁的原因,“吴钩〞本应该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能玩赏,无用武之地词人内心的苦闷之情无以抒发,只能将“栏杆拍遍〞,才能稍减自己的急迫悲愤之情辛弃疾词中的剑是他奔波劳碌、历尽沧桑而又一事无成后产生的倦怠之情的象征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竟须卖剑酬黄犊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满江红·倦客新丰?)。
在这首词中,他用“卖剑酬黄犊〞,说明自己只须卖刀剑买牛,归耕田园,以求解脱他不再去感概人生易老,时光易逝,也不再想请缨封侯的事了,还是解甲归田,以酒浇愁吧他在?水调歌头·寄我五云字?中写道“短灯檠,长剑铗,欲生苔雕弓挂无用,照影落清杯〞挑灯夜读,空有满腹诗书;起舞练剑,空有一身本领既然报国无门,文武双全又有什么用处呢?灯檠和剑铗上都要长出青苔了,可见词人已经很久没再碰它们了挂在墙上的弓箭,唯一的用处就是像“杯弓蛇影〞那样让人虚惊一场,别无长处辛弃疾借剑的意象表现出自己的心灰意冷,表达出自己的倦怠和无奈李白也好,辛弃疾也好,他们都是盖世英才,人中翘楚,也都想立下丰功伟业,只是他们的满腹经纶并不能得到施展,产生愤懑不平之音在所难免这是他们相似之处但是,李白和辛弃疾毕竟所处时代不同,文化气氛也大相径庭李白纵使遇到坎坷和曲折,他给人的始终是盛唐昂扬乐观、蒸蒸日上的气象,而辛弃疾那么是南宋王朝积贫积弱、江河日下的哀音了这在剑意象的使用中鲜明地表达出来,李白的剑总是宝剑出鞘、无人争锋,而辛弃疾的剑总是剑敛匣中,毫无锋芒通过剑意象的比照,我们对李白、辛弃疾这两位伟人又多了一些理解,对中华的剑文化又多了一份了解和欣赏。
参考文献(1)周纬:?中国兵器史稿?,三联书社,1957 年(2)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4)辛弃疾(崔铭导读)·辛弃疾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11(作者介绍:冯鲁青,武汉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