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研究与实践.docx
10页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要:作为“四新”建设内容之一,新文科建设承担着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培育先进中国文化、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应克服办学理念相对滞后、发展定位和目标不够清晰、文科教育发展模式创新不足等阻碍,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服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产业转型为抓手,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加强文科专业融通,文理工专业交叉融合,运用现代信息推动课程、教学等关键要素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新模式,交叉融合一、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与再认识2018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增加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新文科建设初露端倪此后,教育部相继在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中反复提及与新文科有关的理念和措施。
2019年,教育部联合科技部等13个部门共同启动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文科作为“四新”建设内容之一正式启动2020年11月,全国有关高校和专家齐聚山东共同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标志着新文科迈向实施阶段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把握好国内外新发展形势和发展机遇,对文科教育的新内涵、新特征再认识、再挖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扎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推动新文科建设二、新文科的“地方应用型”内涵阐释新文科建设是一场在内在发展和外部推力作用下,由被动应变转向主动求变的文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一方面,当前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发展环境日益深刻复杂的变化,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彰显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战略对新文科建设与发展提出新使命、新要求;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5G技术等新科技的发展对新产业、新业态产生影响,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赋予文科建设新的内容,也产生了很多对文科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建设新文科就是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提升时代性,加快中国化、国际化进程,引领人文社会科学新发展,从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人的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1]作为立足时代发展变化、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与发展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1.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使命新文科建设立足新时代关键历史节点和国内外复杂环境,承担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能够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的历史使命[2]其培养目标必然要在培养专业文科人才基础上赋予培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建设主力军和接班人这一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3]新文科建设应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4]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应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根植地方,充分发掘地方历史传统文化,大力培养具有新时代地方特色、地方风格、地方气派的先进文化,培养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优秀社会科学家。
2.立足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理念和传统文科不同,新文科建设首先应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实现新转变首先,要树立大专业观打破学科专业界限,推动文史哲融通,经管法融合,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专业整合,在文理、文工等更大学科专业实现跨度交叉融合其次,要树立新质量观要在新文科建设中引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理念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新文科建设中应把学生发展和成长放在首要位置,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和产业变革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将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将地方文化产业、生产服务性产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转化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文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总结反思,不断丰富新文科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内涵,从而实现对新文科教育成果与价值的可测量与可评估,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推进文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实践3.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一是新教育教学模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文科融合化发展背景下,科技革命带来的新课题、新教育教学模式,倒逼我们思考新问题、更新方法、拓展学术视野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培养出知识更复合、学科更融合、实践能力更强的新型人才,同时催生新专业,更新已有专业。
二是在推进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中,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要求新文科建设必须从分科走向融合,在文史哲融通、政经哲融合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学科专业之间实现整合三是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跨学科专业的新突破,即突破现有文科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理论机制创新,促成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形成文理交叉、文工交叉等更加综合、跨度更大的专业新体系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阻碍因素分析近年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由初步转型发展阶段逐步迈入内涵建设阶段,应用型办学成为普遍共识,应用型学科专业迅速发展,学校的地方性、行业性、应用性特征逐步凸显[5]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人才培养需求逐步综合化、复杂化在加快建设“双一流”本科高校、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意识到推动新文科建设对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一些高校的办学理念相对滞后,文科发展定位和目标不够清晰,文科教育发展模式创新不足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推动新文科建设时存在必须要克服的阻碍因素1.办学理念滞后窄化新文科建设视野办学理念滞后直接影响新文科建设的视野。
一是窄化了人才培养的视野,缺乏对新文科建设的丰富内涵和特征进行充分分析和挖掘,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在专业建设上故步自封,内涵建设上因循守旧,人才培养模式上墨守成规,缺乏突破学科专业壁垒、加强专业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大局观,缺乏开放共享和协同育人的新理念,缺乏主动求变、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先进技术开展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勇气与决心二是忽略了人文教育对“应用型”“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灯塔”作用文科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审美情操、社会责任感等,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是观照理工农医发展的一盏“灯塔”[6]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如何正确认识“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型”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上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的思想误区,在办学实践中忽略了人文教育在“应用型”“工程型”人才综合能力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理工类应用型人才受到限制三是窄化了文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没有深刻认识“应用型”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培养具有“工程教育思维”的“应用型”文科人才受到阻碍2.定位不明确和目标不清晰加剧新文科建设发展“褪色”明确的专业发展定位和清晰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老本科或研究型本科高校差异化错位发展的重要战略。
和上述两类高校相比,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文科办学时间相对较短,学科基础相对薄弱,人文历史积淀相对较浅,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新文科建设必须要结合学校品牌优势,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突出特色但是在办学实践中,一些学校由于定位不明确或者目标不清晰造成文科建设同质化,新文科建设不但没有继承优良传统,突出特色发展,反而逐步“褪色”一方面,在文科专业结构布局上,没有立足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片面“求全”“追热”,造成专业设置与普通本科高校或研究型大学趋同,但是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又没有相应的保障,处于竞争劣势;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培养方案制定上参考或者参照老本科做法,实际上是向“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靠拢,抛弃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没有立足自身内涵和特色,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渐行渐远3.文科建设创新不足造成人才培养“脱实向虚”一是没有打好地方牌,对区域经济发展输血能力不足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文科办学思路有局限性,对日益变化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缺乏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教学内容和科研方向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现象严重二是没有打好应用牌,文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然而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文科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实践实训学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比不高,实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关键环节流于形式或过于泛化,对实践教学质量要求不高,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实践工作背景的“双能型”文科教师存在较大缺口,文科人才培养“脱实向虚”,既没有老本科的学术理论研究深度,又缺乏职业院校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处于尴尬的“夹心层”,缺少就业竞争力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的主要途径1.构建以OBE理念为引领的新文科建设新格局一是理念引领,打造“地方性”“应用型”文科新特色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一方面,充分发掘新文科建设的丰富内涵和特征,以OBE理念为引领,主动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树立大教育观、大专业观,推动文科专业融通、文科工科交叉融合,探索以“工科模式”打造新文科特色,培养具有“工程思维”的应用型文科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文科专业内涵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培养优秀的时代新人作为新文科建设目标,立足时代需要,充分挖掘地方区域传统文化特色、校史文化优秀基因、校园文化丰富内容以提升学校整体文化软实力,助力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理工科“应用型”“工程型”人才。
二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新需求,推动新文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需要,推动新文科建设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多层次应用型文科人才,始终和社会经济需要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例如,福建工程学院聚焦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围绕福建省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所面临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发展,价值链高端化延伸对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翻译等人才要求,依托互联网经贸学院打造包括国际商务、互联网金融、数字经济等7个新文科专业在内的互联网经贸专业集群,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和福建省对外贸易急需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围绕福建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全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生态福建”“美丽福建”,大力推动高校与地方乡镇对接合作,发挥学校在历史建筑保护、城乡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