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范文.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1***
  • 文档编号:200533084
  • 上传时间:2021-10-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38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范文目录/提纲: 一、县以工代赈二十四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项目投资及建设规模 覆盖范围和投资领域 效益分析 二、对以工代赈的政策特性分析 独特的双重性 广泛的公众性 明确的适用性 三、对县以工代赈工作创新的思考 要善于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围绕问题做工作 要善于吃透政策、了解内情、掌握行情 要善于在调查研究中确立新的工作思路,开拓工作新局面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古今中外,以工代赈都是政府推进经济建设或济贫救灾的重要举措北宋时期,就有救济对象通过参加公共工程建设获得赈济物的特殊救济方式这种方式有别于钱赈、粮赈、粥赈等单纯救济形式,因实现了“救济”与“建设”的结合而得到广泛运用如历史上对都江堰等大型水毁工程的修复,大多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以工代赈作为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手段,为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落后面貌,促进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我国从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以工代赈如何融入新农村建设,完成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使命,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县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进行了调查 一、县以工代赈二十四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直是国家和省、市关注的贫困地区,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县的以工代赈项目自1984年开始实施,得到上级的极大关怀和倾斜,二十四年来,以工代赈项目同全县人民风雨兼程,项目资金投入到农村基本农田建设、交通、水利、林业、畜牧、农村通讯等领域,使党和政府在贫困山区广大群众的心目中无愧地树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项目投资及建设规模 二十四年来,县共投入以工代赈资金1.1亿元,实施了基本农田建设、新建桥梁、新建公路、改造公路、 厂、水库除险加固、渠道防渗处理、建倒虹吸、建输水隧洞、建防洪堤、建水窖、建人畜饮水管网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建桥梁、新修公路、改造公路、建农村通讯杆线、建光缆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商业网点修复、热区水果开发、绿色希望工程、退耕还林、片区综合开发等 效益分析 县的以工代赈项目都面向农村,都是为了夯实农村基础设施,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农村贫困人口早日脱贫,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扶贫攻坚,为了突出扶贫效益。

      如:交通项目受益群众达50余万人,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山区交通闭塞及晴通雨阻的状况,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利项目新增灌溉面积16余万亩,解决了6万余人、8万余头畜的饮水困难,真正起至了“命脉”作用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可以组织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参与,如:渠道、水窖、公路的修建、植树造林等施工技术要求不高的工程,农民不仅可以从工程建好后长期受益,而且可以投工从工程施工中获取劳务报酬,短期受益县仅2022年以来,当地群众就获得了以工代赈劳务报酬600余万元 二、对以工代赈的政策特性分析 以工代赈是一项特殊的扶持困难群众的政策措施,其自身特有的基本属性,构成了以工代赈政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以工代赈的基本特性,才能执行好、运用好以工代赈政策,管好用好以工代赈资金 独特的双重性 以工代赈的两个基本职能,即“建设”与“赈济”,构成了以工代赈的基本内涵以工代赈资金的投放,一方面,通过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形成“硬件”,以工程设施的形态实现投资回报;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困难群众参加工程建设,并以发放劳务报酬实现赈济以工代赈资金既有建设性质,又有赈济性质从扶持效果看,既包括工程扶持,又包括就业和发放实物、现金扶持。

      以工代赈的双重性内涵,反映了其内在的矛盾性建设和赈济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有对立性,又有同一性,双方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以工代赈自身固有的矛盾性,要求我们在操作中,要统筹兼顾,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 以工代赈的双重性在实施中派生出了多方面的矛盾如工程扶持和报酬赈济的矛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果的矛盾,扶贫开发与抗灾救灾的关系,实物支付与现金支付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和矛盾的存在,加大了政策执行的难度,要求我们更深刻的把握,更全面的理解必须看到,在以工代赈内部诸多矛盾关系中,贯穿始终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只有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正确的 广泛的公众性 以工代赈的工程效益、参与主体和受益对象都必须直接面向大众化意义上的困难群众从政策上看,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就公共工程而言,项目区的群众都有同样的机会和权力分享工程效益而就与农户直接挂钩的建设项目而言,虽然有的属于分户建设、个体受益,但通过各级政府统一规划、立项和组织实施,最终以解决整体上的问题和困难为目标 以工代赈的公众性是由其本质决定的首先,以工代赈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改善发展环境,帮助困难群众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当地的整体发展打基础。

      其次,以工代赈资金来自于中央财政,公共财政要求政府提供公共产品,面向整体,体现公平,规避风险再次,虽然以工代赈建设项目一般规模不大,但其基础性、整体性特征明显,从规划设计、建设立项和组织实施上,都无法以直接针对特定的农户个体安排这也是为什么以工代赈在操作上不能机械地提“进村到户”的原因 实现以工代赈的公众性,要求我们在组织实施中,把能否同时促进多数群众增收作为衡量建设效益的基本标准和项目立项的基本条件,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真正做到面向多数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众 明确的适用性 以工代赈是扶贫济困与工程建设的统一和有机结合,缺其一则不能称之为以工代赈二者的统一性,决定了以工代赈具有明确的适用条件:其一,赈济对象必须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而又需要救济者,如鳏、寡、孤、独、残疾人等,只能通过民政或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救济,不是以工代赈的范畴其二,以工代赈一般只适用于修建一些以劳务投入为主的基础性、公益性工程,一般劳动力需求量大其三,以工代赈建设工程必须适合于广大受赈济对象的劳动技能水平,一般为施工技术要求不高的工程项目按照这些要求,适合以工代赈建设的工程主要有:中小型灌溉和供水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农田建设、河道整治、农村公路、植树造林等。

       以工代赈有限的适用性,要求我们在计划管理、政策把握、关系协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不顾条件地过高定位要从以工代赈的基本特征出发,认真研究以工代赈究竟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避免包办一切、包打天下同时,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精神,把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政策执行得更好,在资金安排上,宁可少做一点工程,也要保证群众能够及时领取报酬,得到实惠这对于要增加贫困农民的现金收入是十分有效的贫困地区工作千头万绪,方方面面都需要扶持以工代赈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完成好自身的任务,实现自身的工作目标并与其它相关的政策措施整合、匹配好,而不是替代其它政策 三、对县以工代赈工作创新的思考 以工代赈在县实施了24年,国家投入了以工代赈资金1.1亿元,建设内容涉及公路、农业、林业、水利、人饮、草场、小流域治理、易地扶贫、农村通讯、商业网点修复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有效地推动了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进程,扶贫的作用和效果得到了充分显现在认真总结以工代赈24年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认清发展形势,创新以工代赈工作理念,努力实现以工代赈工作的新跨越 我 10。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