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受弯截面弹塑性和过程分析.doc
14页第四章 受弯截面弹塑性和过程分析§4.1 弹性分析4.1.1 第一阶段(开裂前)b0hh 曲率 y sx 0h- xM SA12 sEA截面应变 应力换算截面图 4 - 1 第 Ⅰ 阶段计算图式(一).基本方程1.平衡方程2.变形条件3.物理条件6 个独立方程包含 13 个参数,即 M,b,h, , AS, , , , , 0xss, ,E ,E S,如果已知其中的任意 7 个,则可解出其余 6 个未知数(二)中性轴位置将式(4-3 ) 、 (4-4 )分别代入式(4-5) 、 (4-6 )得:再将(4-7 ) 、 (4-8 )代入(4-1)得:000 0)0(41)((2)xhxxxssbdybdyAMyhx X0 (43)()syhx(45)6ssE0 (47)() 8ssyEh 即:由式(4-9 )即可求得 x 的值,也即确定了中性轴的位置对于矩形截面,b 为常数,则由式(4-9)可得:解得: 即: 式中: (4-10a)说明:①在第Ⅰ 阶段,中性轴位置 与 无关x② 值略大于而接近于 0.5,且偏于受拉区,若为纯砼截面,0xh则 =0, 0.5(三) 、换算截面其中: 按(4-10)式确定。
x(四) 、弯矩曲率关系 (即内力与变形的关系)将(4-7 )式、 (4-8 )式代入(4-2)式得:000 ()0s SxhxybdybdhxA000()(49)SxhxyyAhx2200()0ShyybAhx 20()(410)ShxxbA 2001() ah0(4-1Asb纵 向 配 筋 率 ) ( )30320(41)()()3ssAbhxAhx 222000)((41)xhxsMybdyAhx曲率 的单位是: 或者 ,且 , 为曲率半径1m1(五) 、抗弯刚度定义式: 将(4-14 )式代入上式得:B 的单位为: 或 2Nm2K(六)弯矩与应力的关系( )将式(4-14 )变形得 的表达式,再代入(4-7)式得:由物理条件,变形条件及(4-14)式得:4.1.2 第Ⅰ阶段末(即将开裂)在第阶段末,截面即将开裂,也就是说,受拉边缘的砼拉应力 达到其2抗拉强度 ,裂缝即将出现,此时的弯矩称为 RC 开裂弯矩,记为 ,可由ot cr式(4-16 )确定:则 0()crotcrhx其中: 由(4-10)式确定。
crx4.1.3 第Ⅱ阶段(开裂后)00yy00()()shxx02()crcrotyhx(一)基本方程计算图式与第一阶段相比有所变化:(受拉区砼退出工作)b0hh ys截面应变 应力图 4 - 2 第 Ⅱ 阶段计算图式sAsEA换算截面x0- xM S(图)1、平衡条件2、变形条件(平截面假定仍成立)3.物理条件(线弹性本构关系)(二) 、中性轴的位置将变形条件,物理条件代入(4-19)得:(消去 )由式(4-21 )即可求得中性轴的位置 x对于矩形截面,b 为常数,则由式(4-21)可得:注: 仍为常数,与 无关x由式(4-22 )求得的 〈〈式(4-10a )求得的 ,说明砼受拉区开裂时,xx中性轴突然上升,往受压区移动,使得 减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现象x(三) 、换算截面0XM0 0)(419)(20xssbdyAhx0 43()()syhx45(6)ssE 00()(421)SxybdAh20()Sxybh21(42)sA0220()sxbydhxAA对于矩形截面,b 为常数,则其中, 按(4-22)确定。
x(四) 、弯矩曲率关系( ) 、弯矩刚度关系( ) 、弯矩应力关系与前式(4-14) 、 (4-15) 、 (4-16) 、 (4-17)相同,只不过式中 应按()s 0式(4-24 )计算4.1.4 第Ⅱ阶段末(纵向钢筋达到屈服)由于 ,由式(4-17)得sy0(425)()yyhx 其中: 按式(4-21)计算yx§4.2 受弯截面弹塑性分析平衡条件,变形条件与弹性分析时相同,物理关系不用虎克定律的线弹性模型,而采用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的本构关系,即砼本构关系(拉、压)采用非线性模式(二次抛物线) 4.2.1 第Ⅰ阶段(开裂前)b0hh ysx- xM SA截面应变分布 应力分布换算截面图 4 - 3 弹塑性分析第 Ⅰ 阶段的计算图式(一)基本方程1.平衡方程2.相容条件3200()sbxhxA0 0()()yy000 0)0(41)((2)xhxxxssbdybdyAMyhx X0 (43)()syhx3.物理条件a.砼受压 二次抛物线200(426)b.砼受拉 二次抛物线c.钢筋受拉(压): (理想弹塑性)(二) 、中性轴位置将变形(相容)条件代入物理条件得:压区砼:2002(428)y拉区砼:2(9)ottot 拉区钢筋: (4-30)0shx再将式(4-28、4-29 、4-30 )代入式(4-1 )得:上式为 的一元三次方程,如已知材料性能 、 、 、 、 ,几何x s0ot0ot尺寸 b、h、 、 ,曲率 ,则可求解受压区高度 。
0sAx2(427)ottotsssyy u332200 (41)ot ots hxbxbhs02 20022x hxottotssyydybdyhA AB00t0utAB00t 0utAB0u(三) 、 关系将变形条件代入物理条件,再代入第二个平衡方程式(4-2)得 2 220 00 0)(22x hxottot ssyyMbdybdyhxA 式中: 由式(4-31)确定x由式(4-32 )可知: 为非线性关系(四)抗弯刚度由 ,将式(4-32)代入该式得B 不再是常数,与 及 有关,且为 的非线性式xx(五) 、钢筋和砼的应力按(4-28 ~30)进行计算4.2.2 第Ⅰ阶段末(即将开裂)b0hh s图 4 - 4 弹塑性分析第 Ⅰ 阶段末的计算图式sA0crhxsSAotcrxcrcrutotcrM1、曲率 :2、中性轴位置443 22 0(43)3oto sotxbx sx4432 202()(43)3oto ssothbbhx A(43)utcrcrhx将式(4-31 )类比变形,用 代替式(4-31)中的 , 代替式(4-31)中的crcrx得:x由式(4-35 )可解得到 。
(迭代解一个一元三次方程)crx3、M 可由式(4-32)变形改写得到 , (用 、 代替 , )crxx 44 3220 23(46)crut utcrotut utocr crr cr crotutscrscr hbbx hhhx A3、抗弯刚度 B 4.2.3 第Ⅱ阶段(开裂后) (不计中性轴以下受拉砼的作用)b0hh s图 4 - 5 弹塑性分析第 Ⅱ 阶段计算图式sA0hxsSAoty x M(一)基本方程1.平衡方程2.变形条件 33 220 (435)crututcrotut utocr crcr crottscrsr hxbxbxhhhxAcrr0 0)(438)((9)xxssbdyAMhxX0 43()()syhx3.物理条件a.受压区砼 : b.受拉钢筋:很显然,以上这些公式是将 4.2.1 第Ⅰ阶段的相应公式删去受拉区砼部分而得,同理可得下面的方程(关系):(二) 、中性轴的位置(三) 、 关系4.2.4 第Ⅱ阶段末(纵筋屈服)b0hh y图 4 - 6 弹塑性分析第 Ⅱ 阶段末计算图式sA0yhxysAyy yM曲三角1、曲率: 0yyhx2、中性轴位置:将式(4-31)中 用 代替得:xy3、弯矩 (纵筋屈服弯矩)y(427)sssy 200()(6)o320 00 (40)sbxhxsA4220(41)3o sobxshx32000 (43)yysbx A42 000 (4)3yyoyyysyobxxhxhh4、抗弯刚度: (45)y4.2.5 第Ⅲ阶段(纵筋屈服后)b0hh sy图 4 - 7 弹塑性分析第 Ⅲ 阶段计算图式sA0hx1x sysAM1x2x12> 0sysA(一)基本方程1.平衡方程2.变形条件(只有砼)3.物理条件砼受压:200(426)钢筋受拉: (7)sy(二) 、中性轴位置解出 的一元三次方程。
x(二)弯矩—曲率关系( )4.2.6 第Ⅲ阶段末(砼压坏)0 0)(438)((9)xyxysbdAMhxX3)y32000(48)ybxsA430 002()(49)ybxshx b0hh y图 4 - 8 弹塑性分析第 Ⅲ 阶段末计算图式sA0uhxysApuy u0 0M1、曲率: (450)ux2、中性轴位置:3、截面破坏时所承受的弯矩 u将式(4-51 )代入(4-52 ) ,并整理得:如取: =0.002, =0.0033,则ou其中, 0sbhA4、抗弯刚度: (453)uy00 (1)1uysuooxhbhA20(452)34uouuysuobxhxA01.347(451)uyox bh0.586(452)yuy hb00201(452)3uysuys habA§4.3 受弯截面的延性概念:截面的延性是指从纵筋屈服直到砼压坏,截面的变形能力。
定义式: ,即受弯截面的延性等于第Ⅲ阶段末与第Ⅱ阶段末的曲率的比uy值,为一无量纲的数讨论:延性大就是塑性大,延性小表示脆性大,延性在超静定结构的内力重分布及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有重要的意义 (抗震的延性设计 倒塌分析) 发 展§4.4 受弯截面的塑性分析图 4 - 9 计算图式b0hhsAysAuMXXuaR0h4.4.1 基本公式1、物理条件受拉区钢筋:受压区砼:2、平衡条件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