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1-6年级小古文课件.ppt
39页部编版小古文汇编11 司马光《宋史▪司马光传》 群儿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瓮[wèng]破之,水迸破之,水迸[bèng] ,儿得活2注注释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人北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人北宋大臣,史学家,编撰宋大臣,史学家,编撰《《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等书庭:庭院庭:庭院瓮: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瓮: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皆:全,都皆:全,都弃去:逃走弃去:逃走光:指司马光光:指司马光破:打开,打破破:打开,打破迸:涌出迸:涌出3译文文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42 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dù] 》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触株,折颈而死。
因而死因释其耒其耒[l ěi]而守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5注注释株:树桩株:树桩触:撞到触:撞到折:折断折:折断因:于是,就因:于是,就释:放,放下释:放,放下耒:一种农具耒:一种农具冀:希望冀:希望复:又,再复:又,再得:得到得:得到身:自己身:自己为:被,表被动为:被,表被动欲:想用欲:想用6译文文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了树桩上,折断了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73 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海,溺而不返,故为精精卫,常,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海8注注释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溺:溺水,淹没溺:溺水,淹没故:因此故:因此堙:填塞堙:填塞9译文文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石块,用来填塞东海104 王戎不取道旁李《世说新语·雅量》 王戎七王戎七岁,,尝与与诸小儿游看道小儿游看道边李李树多子折枝,多子折枝,诸儿儿竞走取之唯走取之唯戎不戎不动人问之,答曰:之,答曰:““树在道旁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取之信然11注注释王戎:西晋琅琊(今属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人,为““竹林七贤竹林七贤””之之一尝:曾经尝:曾经诸:众多诸:众多游:嬉戏玩耍游:嬉戏玩耍子:李子子:李子折枝:压弯树枝折枝:压弯树枝竞走:争相地跑过去竞走: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竞:争逐唯:只有唯:只有信然:确实如此信然:确实如此 12译文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摘来一尝,的确如此一尝,的确如此 135 囊萤夜读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家贫,不常得油夏月,,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囊盛数十十萤火以照火以照书,以夜,以夜继日焉14注注释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用袋子装””胤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胤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恭:谨慎的意思恭:谨慎的意思通:通晓通:通晓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意思是" "用白绢做用白绢做" "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15译文文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广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到香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继日地学习着 166 铁杵成针(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 磨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李太白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小溪,逢老老媪,方磨,方磨铁杵白怪而杵白怪而问之,之,媪曰:曰:““欲作欲作针白曰:白曰:““杵成杵成针,得乎?,得乎?””曰:曰:““但需工深!但需工深!””太白感其意,太白感其意,还卒卒业17注注释世传:世世代代相传世传:世世代代相传成:完成成:完成去:离开去:离开逢:碰上逢:碰上媪:妇女的统称媪:妇女的统称方:正在方:正在铁杵;铁棍,铁棒,杵,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欲:想要欲:想要感:被感:被............感动还:回去还:回去之:代词,指代老妇人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在做的事卒业:完成学业卒业:完成学业今:现在今:现在氏:姓氏:姓……的人 18译文文 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有一块武氏岩 197 论语三则敏而好学,不耻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是以谓之文也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不知,是知也默而默而识之之,学而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人不倦,何何有于我哉!有于我哉!20解解释::敏而好学,不耻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是以谓之文也。
之文也 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用““文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字作为他的谥号21解解释::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才是聪明的 22解解释::默而默而识之之,学而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人不倦,何有何有于我哉!于我哉! 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却从不满足,教导别人却不知疲倦,这却从不满足,教导别人却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238 读书有三到(宋)朱熹《训学斋规》节选余余尝谓,,读书有三到,有三到,谓心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不到乎?24注注释岂:难道。
岂:难道乎:吗,语气词乎:吗,语气词余尝谓:我曾经说过余尝谓:我曾经说过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急:重要,要紧急:重要,要紧 25译文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269 谈读书(清)曾国藩盖士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断不甘为下流;有下流;有识则知学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海,如井蛙之窥天,天,皆无皆无识者也;有恒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缺一不可。
27注注释盖:在句首,发语词盖:在句首,发语词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28译文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2910 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吾盾之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又誉其矛曰:““吾矛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或曰:““以子之矛,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30注注释矛矛: :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盾盾: :盾牌盾牌, ,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用誉:赞誉,夸耀誉:赞誉,夸耀曰:说,讲曰:说,讲陷:穿透、刺穿的意思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人或:有人以:使用;用以:使用;用子:您,对人的尊称子:您,对人的尊称何如:怎么样何如:怎么样应:回答应:回答利:锋利,锐利利:锋利,锐利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弗能:不能弗能:不能鬻(鬻(Y YÙ) ):卖者:者:......的人莫:没有什么莫:没有什么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31译文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有人问他:““如果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个世界上 3211 杨氏之子世说新语▪言语梁国梁国杨氏子九氏子九岁,甚,甚聪惠孔君平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此是君家果儿儿应声答曰:声答曰:““未未闻孔雀是孔雀是夫子家禽夫子家禽33注注释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官至延尉氏:姓氏,表示家族的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师的尊称设:摆放,摆设设:摆放,摆设甚:非常甚:非常诣:拜见诣:拜见未闻:没有听说过未闻:没有听说过示:给示:给…………看惠:惠同惠:惠同““慧慧””,智慧,智慧的意思乃:就;于是乃:就;于是未:没有未:没有 34译文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杨氏子马上回答说: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3512 伯牙鼓琴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巍乎善哉乎鼓琴,魏巍乎若泰山!若泰山!””少少选之之间而志在流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乎若流水!””锺子期死,子期死,伯牙破琴伯牙破琴绝弦,弦,终身不复鼓琴,以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世无足复为鼓琴者3613书戴嵩画牛(宋)苏轼蜀中有杜蜀中有杜处士,好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戴嵩《《牛牛》》一一轴,尤所,尤所爱,,锦囊玉囊玉轴,常以自随常以自随 一日曝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尾而斗,谬矣!矣!””处士笑而然之古士笑而然之古语云:云:““耕当耕当问奴,奴,织当当问婢。
婢不可改也不可改也3714 学弈列子▪汤问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听;一人一人虽听之,一心以听之,一心以为有有鸿鹄将至,思援弓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3815 两小儿辩日孟子▪告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孰为汝多知乎?””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