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维的山水诗.docx
2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王维的山水诗 第一篇王维的山水诗:王维山水诗的意境赏析 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我国山水诗的第一个艺术颠峰展现在唐朝 一、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因素 王维的思想兼容儒、佛、道,尤笃信佛教,更加是作为禅宗的虔诚信徒,他以禅的眼光观照空灵境界,使其山水诗之禅境臻于极致;而卓越的艺术才华是其山水诗的意境美构成的又一个因素所谓“天与其性,发言自高”,王维少年时就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九岁知属词,工书隶,闲音律”,后世尊其为水墨山水画的鼻祖他在音乐、绘画方面的造诣,使其诗歌意境创作融诗、画、乐之美,共同表现出空灵轻盈,和谐静谧的意境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极富诗情画意,能营造意与景的空灵秀美之境,正是缘于他的个人气质修养、艺术才华以及思想观念等一系列因素 二、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 1.诗画美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山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15岁时作诗所写的:“自有山泉入,非因色调画”(《题友人云母障子》),就反映出诗人少年时胸中便有自然丘壑诗画相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山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例如,王维隐居终南山时写《终南山》一诗:“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也是王维以画入诗的一篇力作,短短四十个字,竟是偌大一座终南山的传神写照仿佛与天相接、与海相连的终南山中,云雾茫茫,青蔼蒙蒙,阳光映照之下,千岩万壑之间,光色变幻,阴晴不定分野中峰变,阴晴终壑殊”,完全是一幅明暗相间的青山绿水画尾联中,诗人侧首遥望,“隔水”问宿处,人物神态栩栩如生,也入画意诗中景观的远近,明暗、动静如在目前诗人循终南之美景,走到山之深处,不觉日暮,欲寻宿处,完全适意而为,和终南山之自然美景融合一体对终南山景所作的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也正是澄心观照自然山水的结果 2.禅意美 诗人王维向佛倾禅,栖心禅学,所以,在大量诗中,佛道无限、禅意盎然禅”即“禅定”,意为“静虑”,即息虑凝神,摈弃杂念,达成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禅僧居士多隐于山水之间,去领悟恬静、悠远、恬美、心灵与自然宇宙合而为一的禅境 王维的后半生潜心修禅,正如《饭覆釜山僧》中所言“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诗人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这样写道:“寒山转葱翠,秋水日潺爰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秋日,寒山山色越来越深,日日逐渐流淌的秋水,使人感到自然始终如一的守恒柴门之外,倚仗临风,听晚树蝉鸣,寒山泉水,看渡口落日,墟里空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无拘无束的沉醉狂歌,不正是禅佛真正追求的境界吗? 3.音响美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使其能够在其山水诗创作中凭借自己对声音的敏锐感受,抓获到大自然的天籁,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出自然山水之清音,“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传达出自己体验到的理趣,透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游感化寺》中言“……谷静惟松响,山深无鸟声珠峰当户拆,金涧透林鸣……”;《青溪》中言“……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李处士山居》中言:“……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静言深松里,长啸高山头”(《自大散关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在这些诗中,诗人抓获到的自然天籁,或欲衬托环境之幽,“谷静惟松响,山深无鸟声”“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或描绘出自然界中万物的无限活力,“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或传达出诗人的闲适情致,“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
从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到,王维凭借他精乐善画的艺术才华和精通佛理禅机的个人修养,在继承前人追求情、理、景相融的根基上,以画禅乐入诗,达成了“入神”的境界其次篇王维的山水诗: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一生留下了多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王维(701-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优良诗人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景与表现诗情画观法长作为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王维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一生与佛教都有着特殊而又精细的联系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他的诗文里谈佛经、谈禅理,可谓是屡见不鲜在诗歌创作上往往“以佛诗”,使诗弥漫禅意、禅理、禅趣以至在他生前,好友苑盛《酬王维序》就认为其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精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鲜明,不管是说王维“以佛入诗”,还是说其“以禅入诗”,都强调了王维诗歌与佛教禅理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为此好多研究者都倾向于穿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静”等特质层面解读其蕴涵于其中之禅意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很自由地表现禅的意境,抉择性的理由在于诗与禅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高明联系本文尝试突破前人的审美视角,拟从王维对山水诗构思设计、描写手法、艺术表达三个层面的细腻特质抓获沉淀于其中的禅意、禅理、禅趣 一、构思设计的静默观照与寻思冥想 禅宗信奉“梵我合一”,“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在直觉的静默观照与寻思冥想中“我”与自然溶为了一体,识别与界限消散了,“我”的情感、“本心”注入到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中,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也成为“我”,表现“我”的心境与思想在这种直觉的静默观照与寻思冥想中,一切时空物我的界限、识别都不复存在,物中有我,我中有物 中国山水诗的观念是“以物观物”,即不以人观物,强调“目击道存”,就文学而言,是目击存意:作家看到什么就产生“意”,这种“意”既在作家头脑中,又在客观物象之中佛教里有“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学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照旧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熟悉体验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己的童心、稚心去看山看水,没有别的意识形态参入,以一种简朴的心态去熟悉自然,这是以人观物;其次阶段,参禅者用自己熟悉论哲学去感应山水,自己的思想与山水发生种种交融; 第三阶段成佛之后,进入最高境界,主体与客体完全融为一体,主体我”完全泯灭于客体之中,故照旧山是山,水是水这就达成了“以物观物”、“目击存意”大彻大悟、泯灭了是非界限的王维正是于这种境界中去了悟一切、透视一切,并基于这样的世界观去写他的山水诗在他的诗中大多是恬静的无人之境,如“木末芙蓉花,山上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自落”《辛夷坞》) ,还有《栾家濑》、《过香积寺》等等,这些美好的山水诗中没有描写一个人,但我们于其中一石一木、一山一水,何处不见王维的影子? 但你若有心去抓获却又无从下手,理由就在于已达成了“梵我合一”的境界,将自己溶入山水之中了,他是在用山水来表现自己 在这样悄悄的直觉观照与寻思冥想之中,心灵的情感与山川溪石的美相互交融,心灵体验到大自然的秀丽妩媚,体验到大自然的灵气,领悟到生活的哲理,大自然也被注入对生活的感受和淡泊高雅的情感这样境况下写出来的诗歌内蕴大大丰富了,更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更能获得读者的心。
二、动中有静、静中寓动、、虚实合一、空寂交织的描写手法 佛教禅宗讲究静,讲求以内心的静应外界的动,但禅宗的静并非死寂宗白华先生对此曾有精辟的论析:“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深处而璀璨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王维的诗歌中动与静就同“禅”一样,二者结合,是不成分、不成缺的 中国传统山水画追求不是西方的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的模仿,也不是向无尽世界的不尽追求,其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沉重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溶解,体合为一所追求的最终是一种旷邈幽深的意境王维正是着眼于此,借山水技法的真谛去表现山水田园诗之境界的知白守黑,计白当黑”的绘画创作原那么,表现出来那么是一种空白意识,而到了诗歌之中那么是虚与实的相互衬托,在创作主旨中,又是彼此转化的两个方面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呢? 画家之画与诗人之诗,都只是不尽的人生世相、自然风物中的一个片断,一个瞬间,但是经过画家、诗人心灵的涤荡和强化,这一个片断、瞬间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特性是一种境的提升,但从创作过程来看,虚与实的运用是关键之笔。
从老庄之“道”,到儒家之“夭”,均是认为宇宙乃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虚空是万物的源泉,万象皆从虚空中来,向虚空中去因此,虚空成为一种流淌着的生命之源中国山水画之以空白为画底,加以人物山水的布放,人物山水与空间相互显现溶于一体,流溢出一种生动无尽的气韵,这种空白,正是意境表达的真空,作家的心灵特征早已化于笔墨之中,溶于烟景云山、太空大气之中这种境界进入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了更多的内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以及“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本是刻画人物,描写山水,但在其中却存有大量的虚空无论是浮云的天空,还是墟上孤烟的升起,还是空闻人语的山林,都有着阔大的可供想象的空间,这种空间的存在与气韵在其中的滚动,表示出了一种气韵生动的境界,也表达王维追求的禅的空灵淡远的理念同时,刻画事物所带有的虚空,也是禅宗所追求的“独超物外”、自然任远的境界所在在另一方面,由于诗比起画来更能普遍地表示虚与实的境界,它是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点的永恒化与普遍化因此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看,既有画意,但又有画意所无法达致的效果,它既传达了山水的形貌特征,又表达山水的性格特征:既描绘了客观的景物,又留下了大量虚白的空间表现主观的情趣,达成一种“于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的境界。
从而在山水田园诗中将画意与禅意相统一,最终表示出王维对山水田园诗独特的领会以及这种山水田园诗所独具的自然的神韵一种空寂而又远澹的、自然而又任运的禅的境界 艺术意境之所以有生动的气韵,除虚实表现之外,动与静也是产生意境的重要途径禅境就更离不开动静了,由于就禅宗本身来看,对于“动”、“静”,就有极为深刻的体悟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动与静的高明运用,对于表现禅宗理念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不难读出王维诗歌的禅意实那么突出表现为一种动静相因的描写艺术它对空寂的追求往往通过诗中刻意塑造静美的景物形象, 卓越地表现大自然普遍存在的难以言状的静美境界的实现在艺术上, 突出的特点就是用动态景物来比较和衬托静态景物, 在动态中写静态, 又在静态中表现动态, 达成静美的目的在盛中唐流行的北宗禅法, 大抵都是教人通过“凝心入定”的观照冥想, 在瞬间领悟永恒的虚空, 其观照是所谓的“寂照”佛教以“寂”为真理的本体,“照”为聪慧的功用寂照”二者是不成分的, 就是用寂然之心去观照万物寂然的本质这种观照是丝毫不带感情色调的, 心境是宁静的, 如古井澄潭, 映照万象一切事物如此心境,都得到净化和静化, 冲动和喧嚣在这里也幻化为沉静的意境。
不过, 寂照并不是把人的心理引向死寂, 由于在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