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试重点复习.pdf
93页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精华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精华版)★(非常重要,考试中必然会出现以各种形式,注意掌握要点和解释 ) △(比较重要,考试中出现率比较高,注意掌握要点 ) ○(重要的,注意掌握概念) ◇(需要了解的) 历年出题比例: 第一编 40%左右 第二编 20%左右 第三编 25%左右 第四编 10-15%左右第一编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重点) 第一章绪论(基础) (非重点) 重点难点:1 我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的定义;2 环境问题的分类(可简答可 论述) ;3 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2 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之间的关系;1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环境”的范围与环境科学中“环境”的范围不同与差 异(P5)◇ ⑴环境的一般概念, 是指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 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⑵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 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⑶相同点: “环境”在法律上的定义必然是以环境科学关于“环境”的定义为依 据的,且在质的规定性方面,二者是一致的 ⑷不同点: 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环境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看待的, 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 确和具体,而且把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因素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尽可能具体、 明 确地作出列举规定。
②从环境科学的理论来说,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 素、 成分、 状态都是人类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 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但是, 整个自然界和无限的宇宙不可能都成为法律保护的客体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 除了必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影响以外, 还必须是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所能影 响、调节和支配的那些环境要素作为法律保护的自然客体的范围,只能是那些 人类活动能够影响、 调节或支配的自然客体,凡是人类不能对其产生影响的自然 物,即使它与人类生存有关,也不属于法律保护的范围 ③人类把环境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 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保护生命维持系 统的功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④某些自然物存在于自然界具有环境功能时,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自然客 体, 当其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功能时, 就不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保护客体, 而可能成为民法的保护对象 补充:法律专业一次过 651501339,通过后付款 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2按照环境要素的形成,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科学中最 常用分类 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我国宪法采用 此分类 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室内环境和村镇环境、城市环境、 区 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按照环境的不同要素,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 环境、地址环境既是自然环境要素,又是自然资源: 土壤,阳光,水,草原, 森林,野生动植物 2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P7)◇ 人类同环境的关系可以作两个方面的最基本的概括: ⑴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整个生物界一样,要完全依赖于地表 的环境条件 如地表大气中氧的形成,一切动物离开氧气便不能生存、臭氧层的形成也是地球 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之一、 对人体血液成份所作的科学测定表明,人体血液含有 60 多种化学元素,而且其平均含量同地壳各种元素的含量在比例上惊人地相似⑵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 人类能通过劳动,通过社会性的生产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大规模地改造自然 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人类——环境 系统工程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为了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的动态的平衡,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 超过两个界限:⑴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 ⑵排放到环境里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纳污量,即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果超出这两种界限,就会打破生态系统的正常平衡,一方面造成资源枯竭, 一 方面使环境质量恶化环境保护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主要是生态学的规律 生态学的概念是由德国人伊*海克尔在 1866 年提出的, 研究动物同有机和无机环 境的全部关系后来被定义为: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把 主体从动物扩大这整个生物界 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人与生物圈”的研究列为全球性课题,强调 从宏观上研究人与环境的生态学规律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3 生态系统的组成○(P11) (单选或多选)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的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 和功能的综合体系 每个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界活动的基本单元,人类便处于由各 种生态系统组成的生物圈内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 ⑴生产者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及单细胞藻类 在生态系统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⑵消费者消费者是指所有的动物一级消费者是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以草 食动物为食的是二级消费者;以二级消费者为食的食肉动物是三级消费者有的3动物包括人类是杂食者,既食植物又食动物,称为混合消费者消费者虽然不是 有机物的直接生产者,但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处于中间环节, 因 而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⑶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指有分解能力的各种微生物,也包括一些腐生性动物, 如白蚁、 蚯蚓等, 其作用是保证生态系统的循环, 也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⑷无生命物质 无生命物质包括自然界各种有机物、 无机物和自然因素 如阳光、 水、土壤、空气等,为生物提供了必需的生存条件4 生态系统的功能◇P12 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全部生命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通过食物 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⑵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其中最主要的是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它们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非常密切食物链概念◇形成一条以食物把各种生物连结起来的锁链,叫做食物链营养级概念◇在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称为营养级一般有 4 至 5 个营养级1/10 定律(P13)◇是指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 耗一部分,而剩余的能量又只 1/10 被上一营养级所利用(即 1/10 定律) 生物放大(P13)◇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 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生态平衡○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 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 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学上把这种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 自然因素, 如火山爆发、 地震、 海啸、台风、水旱灾害、泥石流等,都可以在短期内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为 因素,如建造大型工程,从而大规模改变环境条件;大量毁坏植被,从而改变生 物的生境;向环境中大量排放有毒污染物,等等,这些人为因素都能破坏生态系 统的结构和功能,引起生态失调,甚至造成生态危机5 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P15)◇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 以致影响人类的生 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这就是环境问题 第一环境问题,是指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 题 第二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 有的国家称为“公害” 广义的环境问题包括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和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两类 狭义的环境问题则仅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主要研究第二环境问 题4第二环境问题的分类(P15)◇ ⑴自然环境的破坏, 所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不可逆 转 ⑵环境污染, 主要是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把大量污染物排入环境,使环境质量 下降,以至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
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又有密切联系,二者具有复合效应环境破坏可以降低环境 的自净能力,如森林减少会加重大气污染;而环境污染又会降低生物生产量, 加 剧环境破坏当前的环境问题: 没有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以新的形态在发展 出现了全球性的 3 大问题是:酸雨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自然环境和资源难以承受高速工业化,人口剧增,城市化的巨大压力 自然灾害显著增加大气污染范围越来越大, 出现了全球性的并直接影响整个生物圈的某些机制和平 衡的 3 大问题是:酸雨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环境, 资源, 人口和发展间的关系法律专业一次过 651501339,通过后付款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和 资源状况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的正常需要,就必须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养护 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有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 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 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殖应有一个适当比例认为社会发展只取决 于社会制度而与人口增殖无关,甚至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人口过剩问题的观 点,显然是错误的人口增长过快,会刺激需求和生产,从而破坏人类环境系统 的总平衡。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膨胀是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引起了粮 食紧张、资源破坏、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非洲自然环境破坏 引起的大灾荒,根本原因是人口激增 我国的人口问题是一个在短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的社会难题之一 发展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两方面,而基础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尤其是物质 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保障和改善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 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困、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唯一的 出路是发展经济包括环境问题的解决也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为其提供资金和 技术但是经济的发展,生产的增长,意味着取自环境的资源和排向环境的废弃 物都要增加,因而受到资源可供量和环境容量的限制盲目发展生产,会造成资 源、环境也发展之间的比例失调,从而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与破坏加剧 这 样不仅使发展不能持续进行,还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 走了一条重发展、轻环保,甚至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道路,曾经为之佬出了巨大 的社会和经济代价6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很重要 P21)可能简答或论述 ⑴环境问题的解决,也需要通过发展经济为其提供资金和技术但是,经济的发5展,生产的增长,意味着取自环境的资源和排向环境的废弃物都要增加,因而受 到资源可供量和环境容易的限制。
盲目发展生产,会造成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 的比例失调,从而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与破坏加剧这样不仅使发展不能持 续进行,还会带来灾难性后果⑵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实际上是三种再生产即 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人口增长) 、自然的再生产(资源增殖)和经济再生产(经 济发展)相互结合和制约的关系由于为这三者这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社会 发展中或经济发展中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7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环境科学是在 50 年代环境问题严重化的背景下诞生的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 会议而出版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可以说是环境科学中一部有名的绪论性著 作 50 至 60 年代,环境科学侧重于研究环境污染机理和防治技术,自然科学和工程 技术方面的分支学科发展很快 70 至 80 年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明显加强, 而科学技术、生产、环境与资源这三者的相互作用也明显加强 1954 年,美国一批学者最早提出了“环境科学”这一名词并成立了“环境科学 学会”但当时指的是研究宇宙飞船中的人工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环境地学, 环境生物学, 环境化学, 环境物理学, 环境医学, 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 ,环境管理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概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法学和环境科学相结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