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课程思政融入高数教学的探索实践.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8255916
  • 上传时间:2021-12-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2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课程思政融入高数教学的探索实践 唐凤玲[摘 要] 根据教学三维目标,解释了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数学的理论逻辑;结合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讲述了高数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实践中选取高等数学中的两个知识点作为教学实践案例,并对教学实践进行了效果分析[关 键 词] 课程思政;立德树人;高等数学;教学内容[] G642 [文献标志码] A [] 2096-0603(2021)33-0006-02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2020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6届教师节重要寄语中指出,“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目前,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课堂教学已成为常态,而如何使之自然融入,实现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融合,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一、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数学的理论逻辑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现状,即可制订出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第一维是知识目标,第三维则是价值目标知识目标和价值目标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在教学时,三维目标贯穿于课堂始终知识目标达成主要来自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价值目标的达成则需要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设计时,要把课堂所讲内容和课程思政做一体化的设计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再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般融入教学内容中高等数学的课程思政,是指“对高等数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充分挖掘整合,发挥高等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内化为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方法[3]这需要对高等数学教材认真钻研,体会每个知识点,从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等方面,挖掘出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本人尝试从高等数学中提取思政元素,并将其分为家国情怀、个人品质、辩证思维、价值观和美学修养五个方面一)家国情怀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教学中讲述我国数学家的成就,不仅能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还能够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奋斗[4]比如:数列的极限与刘徽的割圆术二)个人品质高等数学中出现的定理、公式,是数学家们经过勤奋钻研的结果在教学中,通过讲述数学家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数学家优秀的个人品质比如:欧拉的故事三)辩证思维数学与哲学想通,其中蕴含着许多辩证思维在教学中,挖掘高等数学所蕴含的辩证思想,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比如:定积分与唯物辩证法中的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维四)价值观通过高等数学教学,不仅要教授数学知识,还需要适时传递价值观比如:连续性和间断点与人生的对应五)美学修养罗素曾说:“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还有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塑一样”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提高其美学修养比如:对“最美”数学公式eiπ+1=0的介绍二、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结合前述分析,在备课时,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与之相应的价值目标,并用合适的方式切入使目标达成教学实践中的两个具体案例:(一)教学实践案例一“导数的概念”本节课设计的重点,是将课程思政自然地融入导数产生的背景及抽象的概念中去。

      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乘坐高铁时观察到的两个细节入手,采用问题驱动模式,运用极限方法开展探究首先,考虑到都是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学生,所以从高铁行驶短视频导入课堂通过讲述我国高铁发展的成就,成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其次,结合视频内容,自然提出问题:如何求解变速速率和切线斜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匀速与变速之间的异同点、割线斜率与切线斜率之间的异同点,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最终用极限架起之间的桥梁并启发学生使用辩证思维看问题,前者是特殊现象而后者是普遍现象,它们是具有特殊规律与普遍规律的辩证关系最后,在概念讲解中还穿插介绍了数学史: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创立了微积分,但由于对微积分第一发明人地位的争议,英国人拒绝采用莱布尼茨创造的更为便捷的数学符号,导致英国数学脱离了数学发展的时代潮流达一百多年通过这一段数学史的讲解,进一步使学生明白了不能盲从权威,要尊重科学、谦虚学习、勇于创新二)教学实践案例二“第二重要极限”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