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曲命名初探.pdf
6页明代戏曲命名初探◆廖 华内容提要: 明代戏曲命名有五个显著特征, 命名方式多样, 以物件、 关目、 关目发生地点等命名这些命名特点与方式反映了明代戏曲源流、 功能、 艺术、 编剧方面的思想观念, 以及揭示了明代戏曲命名的广告效应, 即书 商给原有书名增加修饰语以促进销售 关键词: 明代戏曲命名特点方式观念广告效应犹如给婴儿起名字一样, 给书籍命名也是一门艺术 书名往往蕴含了作者的创作观念、 艺术构思, 甚至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社会思潮至今学 界对古典戏曲命名尚未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拟从明代戏曲入手, 探讨明代 戏曲命名的特点与方式, 戏曲命名与戏曲观念之间的联系, 以及戏曲命名 的广告效应一、 明代戏曲命名的特点与方式宋元杂剧命名比较直观,大多以故事情节命名,如《状元堂陈母教 子》 、《晋陶母剪发待宾》 、《萧何夜下追韩信》 , 明代杂剧命名亦如此, 如朱 有 《惠禅师三度小桃红》 、 徐渭 《雌木兰替父从军》 而明代戏文、 传奇及 戏曲选本的命名则呈现五个显著特征一是以 “××记” 的命名方式, 较 杂剧简短, 但有的书名起得很妙; 二是不少戏曲以 “乐府” 或 “词” 命名; 三 是以物件或关目作为书名的占了很大比例, 这与明代戏曲以传奇为主的 文体格局, 及传奇篇幅较长的结构体制有莫大关系; 四是书名被修饰的 现象普遍, 这主要是因为明代刻书业空前繁荣, 书商为了争取读者, 以书0462011年 第8期戏剧文学(总第339期 )戏剧艺术类 月刊● xijuyishulei yuekanxijuwenxue名作广告;五是戏曲选本的命名大多优美文 雅, 既体现了编者对所选内容的珍视, 也反映 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考虑到明杂剧命名方式与元杂剧大同小 异, 所以这里着重探讨明代戏文、 传奇以及戏曲 选本的命名方式 为了展开后面的论述, 对于重 要命名方式的命名依据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 剧目提要》 进行数量统计该书记录明代戏文、 传奇近 240 种,这些戏曲以及戏曲选本的命名 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一) 以物件命名物件可以是奇珍异宝, 也可以是诗词歌赋, 甚至是生活用品他们在 剧情中的作用也有差别一是定情之物, 如 《怀 香记》 、《浣纱记》 、《长命缕》 二是男女主角得 以结缘的物件, 如 《金钿盒》 , 叙权次卿偶在庙 市上购得半面紫盒, 此盒原是苏州女子徐妫英 与表哥白留哥订婚之物权次卿便冒充留哥与 妫英成亲, 后次卿得官, 徐母始知真相, 但喜得 佳婿 可见, 有情人因 “金钿盒” 巧缔良缘 三是 男女主角分别后得以相认的物件,如 《芙蓉 记》 , 写崔氏夫妇悲欢离合的故事, 他们因 “芙 蓉屏” 而重逢四是剧情的导火线, 如 《宝剑 记》 , 高俅借看宝剑为名, 将林冲赚入白虎堂, 引发后面的故事五是贯穿全剧的线索, 如 《青 衫记》 , 剧情按照质衫、 赎衫、 携衫、 赠衫的关目 发展, 后以泪衫作结;《明月环》 以明月珠为纽 带, 有感环、 解环、 赠环、 诘环等情节。
六是重要 关目中提到的物件, 如 《青虹啸》 , 司马师以名 为 “青虹啸” 的剑杀死曹芳, 重兴汉室, 获封晋 王八是寓意作品主旨的物体, 如 《狮吼记》 是 以怒吼的狮子比喻妒妇;《并头花》 叙两女共事 一夫, 和睦融融, 作者美之, 书名因此而来;《鸳 鸯棒》 写穷困潦倒的秀才薛季衡得到丈人钱盖 的帮助, 及第得官后嫌弃钱盖出身卑微, 意欲 再娶, 因此将妻子媚珠推入江中, 可是几经波 折后, 娶到的竟然是未死的妻子婚礼之日, 薄 情郎在棍棒的殴打下终于悔悟, 而此棒就是被 作者喻为打尽天下薄幸儿的 “鸳鸯棒” 以物件 命名的戏曲共有 98 种 (二 ) 以关目或关目发生地点命名关目方 面共有 30 种,其中有的是引发剧情的关目, 如《吐绒记》 是写卢纶之女忘忧与皇甫曾之间的爱 情故事, 忘忧做针线时, 无意间将红绒线头吐在 皇甫曾身上, 皇甫曾以为对方有意, 因此互相交 谈起来并产生爱意; 有的是关键情节, 如 《埋剑 记》 、《元宵闹》 、《分金记》 、《量江记》 、《窃符记》 、 《焚香记》 、《易鞋记》 ;有的则是剧情结尾部分, 如 《跃鲤记》 , 写姜诗妻子庞三娘尽心尽责侍奉 婆婆, 但是姜母听信谗言, 以为三娘不孝而将之 休掉。
寄居邻家的三娘仍然做鱼汤给喜食鱼的 姜母, 姜母为之感动, 一家人和好如初三娘的 孝心感动上天, 玉帝在姜屋旁开一泉眼, 并日出 双鲤鱼, 供三娘尽孝 关目发生地点方面共有 26 种,如汤显祖将杜丽娘和柳梦梅惊天动地的爱 情故事命名为 《牡丹亭》 , 因丽娘是在牡丹亭中 看到姹紫嫣红一片, 从而惜春、 做梦、 追梦及至 完梦 (三 ) 以主题思想或故事情节命名一是直 接表现主题, 有 《五伦记》 、《双忠记》 、《义侠记》 、 《全德记》 、《义烈记》 、《劝善记》 、《双烈记》 、《节 侠记》 、《节孝记》 、《八义记》 、《崔山烈》 、《续精 忠》 、《善恶图》 (即《双雄记》 ) 、《长生乐》 、《博笑 记》 、《八义双杯记》 、《望云忠孝记》 等 二是概括 故事的基本情节, 如 《袁文正还魂记》 、《韩湘子 九度文公升仙记》 、《目连救母》 、《和戎记》 、《寻 亲记》 、《还金记》 、《才貌缘》 三是用数字间接表 达主旨与内容, 如 《双凤记》 是以 “双凤” 称赞两 书生的英雄事迹;《三祝记》 叙范仲淹福、 寿、 子 兼全;《四美记》 写蔡兴宗之忠, 王氏玉贞之节, 蔡襄之孝, 吴自戒之义, 合称四美;《四艳记》 以 春、 夏、 秋、 冬为背景, 写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七胜记》 叙诸葛亮七擒孟获事。
四是在原书名 前添加字眼以表达主旨, 如 《南西厢记》 、《翻西 厢》 、《倒浣纱》 、《倒精忠》都是作者对原著不满 而进行创作的 (四 ) 所占比例较小的其他命名方式 有的以 诗词、 典故命名, 如 《万事足》 、《疗妒羹》 、《归元 镜》 、《柳枝集》 、《酹江集》 ; 有的以戏中角色命名, 如 《红拂记》 、《遍地锦》 、《酒家佣》 ; 有的沿用宋元 杂剧、 戏文的命名, 如 《连环记》 、《还带记》 、《蝴蝶 梦》 ; 有的以作品提到的词句命名, 如 《鸣凤记》 的 书名, 取自第一出 “家门大意” 的下场诗047 戏剧文化探幽/ 明代戏曲命名初探 xijuwenhuatanyou/ mingdaixiqumingmingchutan二、 明代戏曲命名反映戏曲观念从明代戏曲命名, 可以窥探明代戏曲的文学观念, 主要表现在五个 方面 (一 ) 戏曲源流观: 曲与乐府、 诗词同源王世贞 《曲藻》 云:“三百篇 亡, 而后有骚赋; 骚赋难人乐, 而后有古乐府; 古乐府不入俗, 而后以唐绝 句为乐府; 绝句少婉转, 而后有词; 词不快北耳, 而后有北曲; 北曲不谐南 耳, 而后有南曲 [1]之后, 很多戏曲家支持这种观点。
梁辰鱼 《南西厢记 叙》 :“乐府变而为词, 词变而为曲” [2]止园居士 《天马媒题》 :“曲本词, 词 本古乐府, 乐府本骚赋 [3] 《盛明杂剧二集序》 说得更直白, 认为诗词与 曲 “皆同工而异制, 共源而分流, 其同焉共焉者情, 而其异焉分焉者时 [4]将曲与乐府、 词作为同源论, 固然因为彼此都有乐理的特征, 但更要的 是, 可以提高曲的卑微地位, 正如 《周月湖今乐府序》 所云:“杨维桢夫词 曲本古诗之流, 既以乐府名编, 则宜有风雅馀韵在焉 [5]因此, 明代戏曲 书名不少冠以 “乐府” 或 “词” 字, 如 《环翠堂乐府》 、《丽句亭评点花筵赚乐 府》 、《词坛清玩西厢记》 作品集有 《玉茗堂乐府》 及藏懋循刻 《玉茗堂新 词》 , 但均佚失戏曲选本的命名表现尤为显著, 有 《乐府红珊》 、《乐府名 词》 、《增订乐府珊珊集》 、《乐府菁华》 、《乐府玉树英》 、《乐府万象新》 、《雍 熙乐府》 、《乐府南音》 、《乐府争奇》 、《乐府名词》 、《乐府遏云编》 、《词林逸 响》 、《词林一枝》 、《重刊盛世词调》 、《词林白雪》 、《词林双艳》 、《词林摘 艳》 、《词珍雅调》 、《南北词广韵选》 等。
(二 ) 戏曲功能观: 教化、 言情、 娱乐将曲与诗词拉近, 当然也要奉行 “厚人伦、 美风化” 的金科玉律 《琵琶记》 作者高明提出 “不关风化体, 纵 好也徒然” 的口号,《五伦全备记》 、《香囊记》 等作品简直就是封建伦理思 想的传声筒, 前者甚至在书名上直接宣扬忠孝节义,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 真正实现教化的功能事实并不然, 以李贽 “童心说” 为旗帜, 以汤显祖 《牡丹亭》 为代表的风情剧逐渐成为主流因此, 明代戏曲很多都是以表 达男女之情的物件命名其中, 以女性赠送的物件命名也有不少至明 末, 随着社会风化日益衰败,“教化” 又被重新强调孟称舜 《节义鸳鸯冢 娇红记题词》 云:“传中所载王娇、 申生事, 殆有类狂童、 淫女所为, 而予题 之节义, 以两人皆从一而终, 至于没身而不悔者也 [6]本来是至死不渝 的浪漫爱情, 作者非要标榜 “义夫节妇” , 连书名也改了, 试图从义理上阐 释感情, 调和两者间的矛盾由此可见, 戏曲命名不仅反映了戏曲的功 能,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时代思潮的演变 娱乐本是通俗文学的功能之一, 戏曲也不例外这在明代戏曲命名 也有所反映沈 《博笑记》 将十个独立故事合编而成, 均采取喜剧手法, 可博人一笑。
吕天成 《曲品》 认为:“ 《博笑》 体与 《十孝》 类杂取 《耳谈》 中 事谱之, 辄令人绝倒 先生游戏, 至此神化极矣 ” [7]郑振铎 《博笑记跋》 也 说:“ 《博笑》 所载故十则, 颇多讽劝, 不仅意在解顾而已……词隐论曲, 贵 本色而贬繁缛, 故 《博笑》 曲白, 并明白如话, 无一难深之语, 是盖场上之 剧曲, 而非仅案头之读物也 [8]无论是 “游戏 “之笔, 还是 “解顾” 之说, 他0482011年 第8期戏剧文学(总第339期 )戏剧艺术类 月刊● xijuyishulei yuekanxijuwenxue们都指出该戏善谑, 书名因此而来 《一笑散》 是明代杂剧剧本集, 包括 李开先所作的 6 种院本,现仅存两 种 《打哑禅》 写屠夫给老和尚打手 势, 彼此强作理解, 实则颠倒是非 《园林午梦》写一渔翁在园林中午 睡, 梦见崔莺莺、 红娘与李亚仙、 秋 桂斗嘴, 互相讥笑以争贵贱 沈德符 《顾曲杂言》 云:“ 《园林午梦》 、《皮匠 参禅》 等剧, 俱太单薄, 仅可供笑谑, 亦教坊耍乐院本之类耳 [9] 《都中 一笑》 是杨伯子的杂剧作品, 今无传 本,《剧品》 谓此剧:“状燕市之骗局, 可博一笑。
但作者笔不超异, 故词无 耸目处” [10] (三 ) 戏曲艺术观: 奇异与本色 尚奇求新是明中叶以来的文学思 潮 戏曲作家也在 “奇” 字上下功夫 巧合、 错认、 神助、 冥判、 游梦等桥段 在明代戏曲中屡见不鲜 正如 《二奇 缘小引》 云:“传奇, 纪异之书也无 奇不传, 无传不奇 ” [11]因此,《改定 元贤传奇》 是元代杂剧选本, 作者也 命之 “传奇” 此外, 以 “奇” 或 “异” 命 名的有传奇《奇节记》 、《奇货记》 、 《奇梦记》 、《幻奇楼》 、《懒云传奇》 、 《四异记》 、《同异记》 、《异梦记》 、《八 异记》 ;杂剧《天台奇遇》 、《钿盒奇 姻》 、《奇女子风裹络冰丝》 、《雪浪探 奇》 、《苏台奇遘》 ; 选本 《乐府遴奇》 、 《摘锦奇音》 等本色说是明代戏曲 理论的重要命题李开先、 徐渭、 何 良俊、 王世贞、 沈、 王骥德、 吕天 成、 祁彪佳、 凌初等人从语言风格 或意趣神旨, 对 “本色” 的含义予以 阐释 凌初认为本色并非俚俗, 在 《谭曲杂札》 云:“曲始于胡元, 大略 贵当行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