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说案.doc
5页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说案 一、教材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是岳麓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Ⅱ第二单元第10课的内容,隶属于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从经济生活的角度阐释了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影响本课分为三目:“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l 课标解读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本课的内容标准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进一步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认识以下几点:1.通过学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认识到列强入侵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它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2.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兴起、内容、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认识到维护本阶级利益是地主阶级的基本准则;但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实践的开端。
3.通过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认识到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l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②洋务运动与洋务企业的评价问题;③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步履维艰的原因2教学难点:①洋务企业的性质;②民族工业的特点;③对中国近代化的理解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初中阶段仅有某些史实层面的感性认识对本课所涉及的相关背景知识,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较难与不同模块、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本课涉及到的重难点问题,如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的评价、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等,理论层次较深,课文本身又没有详细的理论讲解,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典型的图文材料,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史料分析、课堂讨论、点拨指导等方式进行师生间的互动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三、教学方法分析: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了“自主设计-开放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通过学生间的自主复习提问,利用知识条目、表格、示意图等形式梳理知识结构,归纳知识要点,整理图文史料,自主开发设计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并自主讲解相应题目,还有围绕重难点问题在课堂上的学生讨论与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了“自主设计”思想,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构建一种类似于模拟教师讲课的学习模式,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于一体,提高教学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1.采用“图片导入”的形式,通过《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和《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概括出本课的主线: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近代工业由此起步2.本课的教学内容,既是全球史观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也是近代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在经济方面对中国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结构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一个转折点,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包括必修2第1课中的小农经济,必修2第7、8、9课部分内容,以及必修1第13课《鸦片战争》、第15课甲午战争的相关内容在学习新课之间,可通过学生自主复习提问的方式,强化对本课的关联知识要点的落实,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不同专题、不同模块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为学生做好铺垫一)经济结构的变动本目的教学内容是本课的重要的背景知识,对整课的内容具有铺垫作用在本目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学阅读3-5分钟,然后将本目的主体知识要点进行提炼,围绕“变”这一关键词,归结为三个主要问题,即“经济结构的变化”(变)、“变化的原因”(为什么变)、“变化的影响”(变得怎样)。
然后要求学生整合教材的图文史料,自主选择相关史料设计材料解析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史料进行分析解读,从而掌握材料解析题的出题、解题的方法、技巧,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试能力,又有效地落实了本目的教学重难点内容:小农经济的解体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二)洋务运动与洋务企业本目可分为洋务运动的概念、洋务运动中的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洋务运动的评价三个主要问题关于洋务运动的概念,可通过ppt课件为学生展示奕䜣和曾国藩关于兴办洋务运动的两个奏折,归纳总结洋务运动的初衷和目的在了解洋务运动兴起背景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给洋务运动下一个定义,再对照教材所作定义进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关于洋务运动中兴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工业,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表格的形式,从企业类型、口号、名称、时间、人物、经营方式、地位与评价等角度,通过自主学习进行知识要点的疏理重点讲清楚洋务运动中军用企业与民用工业在经营方式上的不同,即官办与官督商办的不同关于官办的含义,可参照教材中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进行归纳概括,抓住“机器大生产”“雇佣劳动”“成本核算”三个重要的关键词,关于洋务企业的评价问题,可参照课文正文内容及小字部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在讲完洋务企业这部分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洋务企业的性质展开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买办性、封建性”、“民族性、资本主义性”两组,展开讨论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思维角度,让学生依据所学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和收集的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总结,指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严重的依赖性,实际上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种复杂的混合物,是封建官办企业向资本主义企业转化的过渡形式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仍带有明显的封建性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教师可就教材的观点细化为两个具体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角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思辨能力1. 为什么洋务运动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2. 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从洋务派阶级局限、洋务运动反受的内部压力、洋务企业创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最终破产的原因有哪些,并着重指出:洋务派只要求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并不想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这是导致洋务运动最终破产的根本原因。
除了创办军用企业和民用工业以外,洋务派还积极创办海军,创办新式学校和派遣留学生,这些内容超出了经济层面,但为了教学内容和系统性,可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进行简要的概括,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洋务运动这一教学内容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本目可分为“民族工业的出现”、“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三部分内容关于19世纪60、70年代民族工业的出现,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教师可通过设计组合式选择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历史问题进行辩伪、求证,在掌握知识要点的同时,把握历史学科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寓学于练,融知识与能力、过程教育为一体,从而做到教学设计的简明与高效关于19世纪70年代以来民族工业的代表企业、发展概况,教师选择某些具有典型性的企业和企业家(如张謇、荣氏兄弟等),结合ppt课件的图片展示进行解说,让学生充分领悟到近代企业家的创业艰辛与爱国热情,使知识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相融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关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特点,教师可通过ppt课件展示相关地图材料,让学生分析民族工业的地区和行业分布特点,通过形象的漫画方式,让学生领悟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既具有抗争性的一面,而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的一面。
关于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即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步履维艰的原因,教师可通过ppt课件展示相关的史料,既可以是教材中的材料,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从而使学生在掌握重难点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和调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示意图的形式自我设计板书,以加深对这部分教材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特别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是造成民族工业发展步履维艰及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的根本原因小结:在本课的结束,教师可就教材“解析与探究”中的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就以上不同观点展示讨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和开放探究的能力,从而对本课的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认识,透过历史现象深入、全面地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