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效益统计讲解.ppt
37页工业效益统计讲解工业处 汪雪敏新增指标,2月报表填报后年内应保持不变,请注意与年报存货数据的衔接性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同样,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也分主营和其他在填报时,要注意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是否为2006年会计准则 执行2006年会计准则,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可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相对应项目直接填列,主营业务收入要根据会计科目的贷方累计发生额分析填列,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根据会计科目的借方累计发生额分析填列 非执行2006年会计准则,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可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相对应项目直接填列,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要根据“主营+其他”原则计算而得,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其他业务税金及附加根据会计科目发生额分析取数管理费用中的税金根据 “管理费用明细帐”中“管理费用——税金”的借方累计发生额填列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基于2006年会计准则使用的是“销售费用”,可根据会计“利润表”中“销售费用”项目直接填列非执行2006年会计准则企业,按“利润表”中“营业费用”项目填列。
利息收入、利息支出根据财务费用明细帐“财务费用——利息收入”、“财务费用——利息支出”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如果企业未单独设置“利息收入”项,则“利息支出”应填“利息净支出”(利息支出-利息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利润”直接根据“利润表”该项目直接填列,损失以“—”号填列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职工福利、“五险一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非货币性福利、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等执行2006年会计准则企业可根据会计科目“本年应付职工薪酬”的贷方累计发生额填列,非执行2006年会计准则企业应将上述属于职工薪酬的科目归并填列注意:1、与上年“应付工资总额”统计指标有异;2、与劳资报表的“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相衔接具体包括:土地购置——计入无形资产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其他费用——计入固定资产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资产总计3月、6月、9月份月报数据调查单位免填,数据取自劳资报表,其他月份由调查单位填报注意:月度间数据的衔接;统计口径(内含劳务派遣工、临时工等其他人员)“上年同期”数据由上年同期有关报表中复制,调查单位不用重复填报,但可以修改。
注意:未复制数据的由调查单位填报;新增指标的同期数不能遗漏年初存货进行细化,分为“产成品”、“在产品”;年末存货增加“在产品”分组注意:主营业务收入+产成品期末期初差额+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与工业总产值数据的衔接增加“本年折旧”增加“在建工程”“长期负债”合计改为“非流动负债合计”增 加 “营 业 收 入 ”、“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中增加“差旅费”及“工会经费”;财务费用中增加“利息收入”、改变“利息支出”统计口径;增加“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删减“本年应付工资总额”、“本年应付福利费总额”,增加“应付职工薪酬”增加“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及其分组注意: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资产总计;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其他费用<固定资产原价取消“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指标,放入劳资报表中,但需要取数进行数据质量控制非执行2006年会计准则企业:“固定资产合计”内含“固定资产净额”、“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等内容,填报时要注意①固定资产合计>在建工程②固定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在建工程(有例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较大)③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合计④累计折旧>=本年折旧非执行2006年会计准则企业,“非流动负债合计”可根据《资产负债表》中“长期负债合计”填列;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非流动负债合计(有递延税款贷项)所有者权益=资产合计-负债合计(有例外—在合并报表情况下,存在少数股东权益,等式不成立)资产负债表(非执行2006年会计准则企业)执行2006年会计准则企业,“固定资产合计”可根据《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科目填列,此时“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清理”等科目是并列关系,非包含关系。
统计报表上的“固定资产合计”基本与“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内涵一致填报时注意①固定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②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合计+在建工程③累计折旧>=本年折旧执行2006年会计准则,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非流动负债合计所有者权益=资产合计-负债合计 (应该是恒等式)资产负债表(执行2006年会计准则企业)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u企业数据质量的审核和控制§基本逻辑关系的审核与控制§环比审核§同比数据审核§主要指标排序审核§比率审核§关联审核§月度与年度数据衔接性审核1、基本逻辑关系的审核与控制§平衡关系审核(必要性审核)§对于特殊情况填写说明•企业财务会计科目设置及账务处理不同,数据关系与审核要求相悖•不得为通过审核关系而随意修改企业数据§视同法人的发电企业无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利润总额>=应交所得税§应收账款>0§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合计+在建工程§资产总计-负债总计=所有者权益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实收资本2、环比审核(定报审核)§通过本月数与上月数比较,重点核查增幅异常及变动幅度较大指标§时期数(如利润、收入)•方法一:本月止累计比上月止累计§区间值与月份数有关•方法二:本月止累计-上月止累计§区间值与月份数无关,但操作复杂§时点数(如应收账款、产成品)—直接对比3、同比审核(定报审核)§同一企业,本期填报的同期数要与上年填报的当期数一致;§上年填报数据确有错误的,可以修改同期数,但忌人为随意调整;§企业因拆分、合并等原因造成同期数调整的,要做到同期数不重不漏;§“规下升规上”企业、新建投产企业同期数要通过发布调查取得,不得由乡镇统计部门进行估报;§加强重点企业数据审核力度。
4、主要指标排序审核§对主要指标如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等进行排序,取前50家或100家企业,观察企业排名是否有明显变化,杜绝计量单位填错、录入错误等问题;§对时点指标如应收账款、存货、产成品等进行排序,取金额超亿元企业,观察本月数与上月数的变动情况,对变化异常企业进行查询5、比率审核§主要指指标间的比率•应交增值税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资产与负债的比率•折旧与固定资产原价的比率•利润与收入的比率•成本与收入的比率•人均报酬:人数与薪酬•… …比率要符合逻辑§应交增值税 vs 收入•销项税额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要对应特定税率§企业一般纳税人:17%或13%(不同货物)§小规模纳税人:3%•应交增值税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要与相关行业的税负情况基本相符(如医药、高新技术)§注意:应交增值税包括出口退税,和企业实交增值税有所区别内销部分按6%或4%征收率外销部分“应交增值税”指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交纳的税金应交增值税”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应纳税额”不是一个概念,“应纳税额”中有“上期留抵税额”,而该部分要剔除出“应交增值税”统计范畴。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免抵退货物应退税额+按适用税率计算的纳税检查应补缴税额上报累计数,非本月数比率要符合逻辑§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vs 应交增值税、收入•消费税,按照《消费税税目税率表》执行•城市维护建设税,按实交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一定比例提取 (1%、5%、7%)•教育费附加,按实交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一定比例提取 (3%)§应交所得税 vs 利润总额•一般企业:应交所得税按季度利润总额25%(根据企业性质划定)的比率提取•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20%•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5%比率要符合实际§产成品占存货的比重§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流动资产占资产合计的比重§企业综合折旧率:本年折旧与固定资产原价之比§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原价之比§人均劳动者报酬:应付职工薪酬与人数之比§企业其他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与主营业务收支§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利润率:利润总额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6、关联审核§主营业务收入与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 + 期末产成品、在制品 – 期初产成品 、在制品≈ 总产值(销售产值)§若主营业务收入过大,则可能有非工业收入§应付职工薪酬与劳资报表中的从业人员工资总额7、月度与年度数据衔接性审核12月月报数据 = 年报数据•企业财务快报与决算数相差不大u综合数据质量审核、控制和评估§各种分组本月、本月累计的增速与上月、上月累计增速比较§主营业务收入各种分组本月、累计增速与现价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本月、累计增速比较§同期数与上年上报本期数的比较§主要效益比率的走势,如资产负债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毛利率等§重点企业效益走势与行业运行走势是否一致区别:税金及上交的各项专项费用分开填报区别:“利息支出”口径调整执行2006年会计准则企业扣减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生产法工业增加值生产法工业增加值= =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 -工业中间投工业中间投 入入+ +应交增值税应交增值税收入法工业增加值收入法工业增加值= =本年折旧本年折旧+ +劳动者报酬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营业盈余u《工业企业成本费用》n填报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产品制造成本跟着产值走”。
二是“不重不漏” 如有些小企业会计科目设置较粗,如人员工资没有设置“直接人工”、“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工资”、“销售部门人员工资”、“行政管理人员工资”等科目,而是将人员工资都放在一个科目核算,则填表时也填在该指标下,其他指标免填 如企业产品生产中使用了自产自耗产品,应将自产自耗产品分解还原成直接材料消耗、直接人工以及其他直接费用等填报 三是遵照调查企业的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小企业未设置的科目,其对应指标均填零“产品制造成本跟着产值走”: 只要计算工业总产值,就要计算相应的产品制造成本;凡不计算工业总产值的产品,不论其成本是否计入生产成本如直接材料消耗的填报中: a.购进后直接销售的原材料不能作为直接材料消耗填报 b.企业在计算工业总产值时,包含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差额部分价值 直接材料消耗=生产成本中直接材料借方本年累计发生额 c.企业在计算工业总产值时,不包含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差额部分价值 直接材料消耗=生产成本中直接材料贷方本年累计发生额 购购买买原原材材料料原原材材料料入入库库生生产产消消耗耗产产成成品品入入库库生生产产领领用用实实现现销销售售采采购购成成本本制制造造成成本本产产成成品品成成本本主主营营业业务务成成本本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2、制造成本的结构分析——直接材料消耗占制造成本的比重——直接人工占制造成本的比重——制造费用占制造成本的比重3、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之间相衔接 1、本年折旧§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房屋、建筑物,为20年; (二)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五)电子设备,为3年。
§企业折旧率<12%,地区综合折旧率<7.5%§本年折旧=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下的折旧费合计§同行业其他企业水平、本企业历史水平§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0,未计提折旧11家电子行业样本公司的固定资产折旧状况:平均账面综合折旧率7.75%,公允综合折旧率9.59%境外样本公司调查表明,电子行业账面综合折旧率水平明显高于其它行业,其中通讯设备行业中爱立信综合折旧率为10.84%,诺基亚为10.8%,以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的苹果公司为12.1%,IT基础设备厂商思科公司更高达18.9%,另外两家TFT-LCD面板供应商LG-Philips和友达光电综合折旧率分别为14.5%和15.4%13家样本钢铁公司的账面综合折旧率平均为8.34%,公允综合折旧率平均为9.41% 11家汽车制造业样本公司平均账面综合折旧率为7.81%,平均公允综合折旧率为10.22% 3家主要欧美汽车制造商Daimler Chrysler、Ford Motor和BMW,剔除金融资产后,账面综合资产折旧率分别为12.2%、10.4%和10.8%,平均为11.13% 机械制造业样本公司平均账面综合折旧率为6.11%,平均公允综合折旧率为7.97%。
劳动者报酬§“应付职工薪酬”与成本费用表中归集计算的“劳动者报酬”、劳资报表中的“从业人员工资总额”n使用劳务派遣工会计核算:(1)一次性支付费用,工资由劳务公司发放 ——计入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中的劳务费 ——未计入劳务费科目,直接计入成本或费用的一级科目,则放入“其他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 (2)支付给劳务公司中介费,工资由用工单位发放,则相应的社保费也要支付,基本同正式职工n按照“谁用工、谁统计”原则,劳务派遣人员及工资应反映在“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报表中,计入成本或费用中的劳务人员使用费用(含工资、保险、管理费用等)要进行剔除上报n其他支付给个人部分——为企业内部职工(含临时工、劳务派遣工),不包括企业外部的个人以及各种服务性机构§审核要点:l“五险一金” 养老保险:企业20%、个人8% 住房公积金:企业、个人8%—12% 医疗保险:企业8%、个人2% 住房补贴:企业18% 失业保险:企业1.5%、个人1% 工伤保险:企业0.3%—1.2% 生育保险:企业0.9% l2010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0505元,其中制造业31728元、采矿业41781元、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7381元l社保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及福利费的数据质量审核 (三项费用中的社保费、福利费+管理费用中的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占(直接人工+三项费用中的工资+科研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的比重范围 l三项费用中福利费/工资总额<20% 管理费用中工会经费/工资总额 1%~2% 管理费用中职工教育经费/工资总额 1%~3%l企业人均劳动者报酬的数据质量审核,是指应付职工薪酬与年平均人数之比 剔除四项支付给个人和上交政府部分后人均劳动者报酬<6万元(行业代码非07、16、32、44的企业) 剔除四项支付给个人和上交政府部分后人均劳动者报酬<8万元(行业代码为07、16、32、44的企业) ——劳务派遣工已统计在从业人员中l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的数据质量控制,是指成本费用调查企业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占相应其他费用的比重(上交政府部分要在说明中列示什么费用,支付个人部分含劳务派遣的注意与劳资报表中劳务派遣工人数的匹配) 四项支付给个人和上交政府部分合计/总产值*100<1l应付职工薪酬与劳动者报酬的衔接 —— 劳动者报酬>=应付职工薪酬(劳务派遣工、上交政府部分等)(2倍?) —— 应付职工薪酬与(直接人工+三项费用中的工资+科研人员工资福利费)之间的关系 (<2倍)生产税净额§企业上缴的各项税费占水电费的比重<20%§成本费用调查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15%(行业代码为07、151、152、16的企业)§成本费用调查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1%(行业代码非07、151、152、16的企业)§成本费用调查企业本年应交增值税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5%(行业代码为11、13、17-22、24-26、28-30、32-43的企业)§成本费用调查企业本年应交增值税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8%(行业代码为08-10、14、15、23、27、31、44-46的企业)§成本费用调查企业本年应交增值税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13%(行业代码为06、07、16的企业)§地区综合数据: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 1.2% 应交增值税/主营业务收入 3.5% 注意:应交增值税与销项税、进项税之间的衔接 (税金及上交的各种专项费用+排污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营业盈余l企业营业外支出的数据质量审核,是指企业营业外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1%l营业利润的数据质量审核,是指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之比l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数据质量审核,是指执行2006年会计准则的企业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占营业利润的比重,特别要加强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净损失,即为负数的企业数据审核l执行2006年会计准则的企业,资产减值损失既不是中间投入,也不是增加值一般情况下,资产减值损失应为正数,只有存在损失转回时可能为负(很少),要加强资产减值损失为负数的企业数据审核l其他业务利润占主营业务利润比重过大情况u年定报数据的衔接: eg: 产值、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利润总额u历史数据的衔接: eg:分行业中类增加值率的变动差异 收入法增加值各构成项的比重 企业折旧率的变化 薪资水平的变化 税负水平的变化 u表内数据的衔接: eg:收入法与生产法增加值率差异过大的企业 各种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u成本费用调查企业与非成本费用调查企业指标比率数据的衔接: eg:非成本费用调查企业简单推算的增加值率(本年折旧+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管理费用中的税金+应付职工薪酬+营业利润)u专业间数据的衔接: eg: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工资总额u 两套程序的衔接: eg:久其程序与“一套表”平台 利用月度资料推算收入法工业增加值1、推算本年折旧报告期固定资产净值=上年成本费用调查固定资产净值占资产总计的比重×12月份财务月报资产总计报告期固定资产原值=报告期固定资产净值÷上年成本费用调查固定资产净值占固定资产原值比重报告期本年折旧=报告期固定资产原值×上年成本费用调查平均折旧率2、推算劳动者报酬 直接以12月份月报应付职工薪酬代替(2011年财务月报缺该指标) 以上年成本费用调查的人均工资及福利费×本地区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发展速度×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以12月份月报应付工资总额÷上年成本费用调查工资总额占劳动者报酬比重3、推算生产税净额 12月份财务月报的管理费用中税金(2011年财务月报缺该指标)+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负数按零处理)4、推算营业盈余 12月份财务月报的营业利润替代谢谢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