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SCDMA系统频率规划创新方法研究.ppt
39页TD-SCDMA系统频率规划创新方法研究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2010年5月6日,汇报主要内容,项目背景 总体进展 技术方案 主要结论 频率规划方案 示范应用情况介绍,项目背景,TD-SCDMA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频点增加情况,1.6Mhz x 9,,同频干扰是影响TD网络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系统容量差于竞争对手,TD载波间隔压缩至1.4MHz,可增加载波数量,降低同频干扰,提高网络质量,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增加网络容量,,,汇报主要内容,项目背景 总体进展 技术方案 主要结论 频率规划方案 示范应用情况介绍,总体进展,汇报主要内容,项目背景 总体进展 技术方案 理论分析阶段 仿真和实验室验证阶段 外场规模测试阶段 现网试点阶段 主要结论 频率规划方案 示范应用情况介绍,3G系统载波间隔对比,(1+a)*3.84≈5MHz,(1+a)*1.28≈1.6MHz,WCDMA 码片速率:3.84Mchip/s 载波带宽/间隔:5MHz,TD-SCDMA 码片速率:1.28Mchip/s 载波带宽/间隔:1.6MHz 频点栅格步长:200KHz CDMA2000 码片速率:1.2288Mchip/s 现有网络中载波间隔配置:1.25MHz,3GPP标准a=0.22,,技术方案,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室验证,外场规模测试,现网试点,主要结论,TD-SCDMA/CDMA2000载波间隔对比分析,CDMA2000系统: 窄带系统,未按照多运营商之间邻频共存组网要求考虑 若存在多运营商组网需求,根据具体情况其间可能隔频应用,TD-SCDMA系统: 与CDMA2000同为窄带CDMA系统; 在中国仅有中国移动独立运营,不存在多运营商之间频点间隔的相关考虑;,参考CDMA标准,理论上TD载波间隔在中移独立运营下是可以进行适度压缩的(如何压缩?),技术方案,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室验证,外场规模测试,现网试点,主要结论,TD载波间隔压缩应遵循的原则 邻道指标的下降不应影响网络性能 R4:接通率、掉话率、切换成功率等 HSDPA:除R4指标外,还有系统速率等 不对现有主设备及终端造成任何影响 主设备:频点号按照200KHz的倍数计算得到 如: 2011.0MHz,其绝对射频号10055 终端扫描主载波频点的栅格步长:200KHz 安排频点尽可能多 尽可能利用有限的宝贵资源,提高频谱利用率,综合以上因素,载波间隔按照1.4MHz是最佳方案,技术方案,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室验证,外场规模测试,现网试点,主要结论,技术方案,,小结 载波间隔的设置: 目前TD载波间隔是按照多运营商运营、且邻频共存的组网要求而制定的; TD在中国仅由中国移动一家独立运营,因此,载波间隔可以进行适当压缩,以尽可能增加载波数量; 载波间隔压缩至1.4M后的相关指标(ACIR、EVM)对网络性能影响很小; 初步分析了载波间隔压缩至1.4M方案的可行性。
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室验证,外场规模测试,现网试点,主要结论,,仿真阶段 通过全面的系统仿真验证了系统性能影响很小,与理论分析的预期一致实验室验证阶段 通过实验室对部分终端的功能和性能的测试,初步验证了在不修改协议、不对现网主设备和芯片/终端进行修改的前提下,TD系统的载波间隔由1.6M压缩至1.4M是可行的技术方案,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室验证,外场规模测试,现网试点,主要结论,测试内容: 终端开机驻留时延和呼叫接续时延测试 R4业务的容量和性能测试 HSDPA业务速率测试 测试结果和分析 开机驻留时延和呼叫接续时延 测试结果(均为10次平均)测试结论:两种载波间隔配置下,开机驻留时延和呼叫建立时延是完全一致的,技术方案,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室验证,外场规模测试,现网试点,主要结论,R4业务的容量和性能 容量测试结果:单时隙均能接入8个用户,且未出现掉话现象 性能测试结果测试结论:两种载波间隔下的性能是一致的,HSDPA业务速率 容量测试结果(2个HSDPA业务时隙)测试结论:两种载波间隔下系统速率是一致的,技术方案,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室验证,外场规模测试,现网试点,主要结论,测试时间 测试时间:7.14~8.23 完成测试报告时间:8.31 测试场景 测试环境 室内环境:单小区场景,无同频干扰环境;选择商务办公楼环境; 室外环境:多小区环境,有同频干扰环境;选择 一般市区环境; 选点要求频点配置 室内:F1~F3(1.6M:10055/10063/10071;1.4M:10056/10063/10070) 室外:F4~F6(1.6M:10080/10088/10096;1.4M:10081/10088/10095),技术方案,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室验证,外场规模测试,现网试点,主要结论,测试内容:如下表,技术方案,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室验证,外场规模测试,现网试点,主要结论,室内环境,HSDPA容量测试 下行测试结果和分析 测试结果(每测试点测试5次并求数学均值,单位Mbps)测试结论:综合远、中、近三个测试点的数据,两种载波间隔下HSDPA速率是一致的,上行测试结果和分析 测试结果(单位:dBm)测试结论:两种载波间隔下,上行信道各种情况的ISCP是完全一致的,室内环境,R4容量测试 相同时隙容量下性能测试 测试结果和分析测试结论:相同时隙容量下1.4M的指标不差于1.6M带宽的指标,室内环境,R4容量测试 相同网络容量下性能测试测试结果和分析测试结论:相同网络容量下1.4M下6用户较1.6M下7用户性能更优,说明:在总带宽相同情况下(按照10M考虑),1.6M每时隙7个AMR用户和1.4M每时隙6个AMR用户的网络容量一致的,室内环境,KPI性能测试 测试说明 对比两种配置下的接入成功率、掉话率等KPI指标的差异 仅在远点测试 测试结果和分析测试结论:通过两种业务KPI测试,两种配置下指标是完全一致的,两种带宽下R4 KPI统计结果,两种带宽下HSDPA KPI统计结果,室外环境,HSDPA容量测试 测试说明测试结果和分析 测试结果(每测试点测试3次并求数学均值),,,测试结论:两种载波间隔下速率是一致的,室外环境,R4性能测试 测试说明相同时隙容量下性能测试,测试结论: 相同时隙容量下两种带宽下R4业务在整体性能是一致的,,,,,室外环境,R4性能测试 相同网络容量下性能测试 测试结果测试结论:1.4MHz下接入6用户空口质量比1.6MHz接入7个用户的性能更优,主要原因是在邻道干扰对网络的影响可以忽略的同时,载波接入用户较少,同频干扰较小,因此,总体性能更优。
室外环境,KPI测试 测试目的:对比两种配置下网络KPI指标 测试业务:R4、HSDPA 测试方式:长呼、短呼,,测试沿线PCCPCH_RSCP均值为-65~66dBm;PCCPCH_C/I均值为11~12dB,,,,测试结论:1.4M下的指标不差于1.6M下的指标,室外环境,,,接入失败和掉话分布示意图,接入失败和掉话性能统计表,接入失败和掉话原因分析:测试中共出现10次接入失败和掉话现象,接入失败和掉话主要发生在干扰较大的区域(如图中1~4、5~8两个区域),因此,认为同频干扰是造成KPI指标下降的原因,而与载波间隔的调整无关,小结 通过各种用例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两种载波间隔性能一致: 不同的测试场景:室内和室外 不同的测试方式:定点和路测 不同的测试业务:R4和HSDPA 不同的测试指标:上行和下行 测试结果初步验证了: TD载波间隔压缩至1.4MHz后,不会对现网指标造成影响 在网络容量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降低同频干扰,通过规模网络下微观指标和一定数量终端验证了前期研究的结论,技术方案,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室验证,外场规模测试,现网试点,主要结论,,现网试点阶段 9月15日下午,李跃副总裁主持召开了TD技术创新协调会,设计院就本创新项目进行了专题汇报,会议明确了尽快安排现网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本创新在现网的推广和应用。
试点目的: 扩大范围:全部主设备厂家均进行验证; 扩大规模:各试点城市测试1~2个RNC进行验证; 扩大统计时间:两种载波间隔组网KPI指标各统计一个自然周对比; 同时,在试点中应密切关注用户投诉等情况,以及时、准确定位出不支持1.4M载波间隔的终端,提出解决办法技术方案,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室验证,外场规模测试,现网试点,主要结论,通过更多厂家、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大量终端、宏观指标、用户投诉等综合验证,试点时间 11月2日~12月5日,完成7个主设备厂家的试点工作,,试点测试结果: 共统计8项指标,涉及CS、PS业务以及切换成功率等,,,,,表中负数表示1.4M指标优于1.6M,正数表示1.4M指标劣于1.6M,下同,技术方案,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室验证,外场规模测试,现网试点,主要结论,,,,试点测试结论: 两种载波间隔下的网络指标差异较小; 在8项平均指标中,两种载波间隔下的网络指标互有优劣技术方案,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室验证,外场规模测试,现网试点,主要结论,试点测试结果:,试点RNC在两种载波间隔下的KPI指标没有差异,,,,,汇报主要内容,项目背景 总体进展 技术方案 主要结论 频率规划方案 示范应用情况介绍,主要结论,,通过理论研究、系统仿真、实验室测试、外场测试以及现网试点验证等各项工作,充分验证了在不修改协议、不对现网主设备和芯片/终端进行修改的前提下,TD系统的载波间隔由1.6M压缩至1.4M是可行的; 通过压缩载波间隔、增加载波数量的方法: 可以降低同频干扰,改善网络质量; 可以增加系统容量,提高系统承载能力; 可以增加TD系统组网的灵活性; 载波间隔压缩方法在现网应用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汇报主要内容,项目背景 总体进展 技术方案 主要结论 频率规划方案 示范应用情况介绍,频率规划方案(B频段 ),,B频段采用载波间隔压缩的频率规划原则 F10用于主、辅载波均可; 由于目前整网优化已相对合理,建议F10仅在PCCPCH干扰较大的地区局部应用(主载波),以避免对现网频率规划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同时,应保证异频邻区数量不大于8个; 室外:HSPA和R4载波均连续规划,HSPA和R4载波之间按照1.6M间隔、HSPA和R4内部按照1.4M进行规划; 室内:室内按照1.6M间隔进行规划,载波业务属性不做限制; 对于联芯终端问题扫频机制的问题,建议现在现网推广中深入摸索,视具体情况考虑在F9、F10之间是否按照1.6M间隔规划; 两端扫频的边界是2010.8和2024.2MHz频率规划方案(B频段 ),,采用载波间隔压缩的频率规划原则 F10用于主、辅载波均可; 由于目前整网优化已相对合理,建议F10仅在PCCPCH干扰较大的地区局部应用(主载波),以避免对现网频率规划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同时,应保证异频邻区数量不大于8个; 室外:HSPA和R4载波均连续规划,HSPA和R4载波之间按照1.6M间隔、HSPA和R4内部按照1.4M进行规划; 室内:室内按照1.6M间隔进行规划,载波业务属性不做限制; 对于联芯终端问题扫频机制的问题,建议现在现网推广中深入摸索,视具体情况考虑在F9、F10之间是否按照1.6M间隔规划; 两端扫频的边界是2010.8和2024.2MHz。
频率规划方案(B频段 ),,采用载波间隔压缩的频率规划方案 原则上TD现网应按照室内、外3+6载波进行配置,因此,频率使用方案建议如下表:,方案说明: 室外由6载波增加至7载波,提高网络质量; 在F5、F6和F6、F7间均设置1.6M载波间隔,室外HS和R4载波配置不论现在的2+5还是后续可能的3+4,均不需进行中心频率的调整; 对于少量室内分布系统容量需求超过3个载波的,建议通过网络优化方式借用室外载波方法(借用干扰较小的载波); 室内分布系统容量需求大于4个载波:需继续借用室外载波,可以在F4~F10中选择若干个干扰较小的载波借给室内应用汇报主要内容,项目背景 总体进展 技术方案 主要结论 频率规划方案 示范应用情况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