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河南大学美学概论整理.pdf

1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9624042
  • 上传时间:2018-05-1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85.43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讲:美学的研究对象(一) :人类审美实践活动 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人类审美实践活动是人类文化实践活动的历史共生物 ?前分化期(史前审美活动) :审美与实用未分化;审美与原始宗教未分化;审美活动自身未分化:审美主客体未分化(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感应通灵),审美主体的感性理性未分化(通感)?时间:前文字文明时期:口传文化时代?空间:古埃及、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以及全球各处现存的部族文化文化类型:巫术文化?审美形态:?日常实用活动中的各类日常实用器具(磨制石器、骨器、陶器等) ?巫术仪式:诗、乐、舞三位一体 ?日常生活中的身体美化饰品(纹身、纹面、发饰、衣饰等) ?原始祭祀仪式活动中的祭祀器物(岩画、玉器、图腾、面具等) ?口头语言文学:歌谣、咒语、神话、传说等巫术文化特征、史前审美观念?分而未分期(古典时代审美活动) : ?审美活动的广泛存在, 引发人们对审美活动的自觉意识,审美思想由此产 生 ?审美活动与实用活动分离; ?审美活动自身分化为不同的部类(媒介); ?审美活动的阶层品味分化(雅与俗) ?审美实践与认识实践、道德实践、宗教实践未能完全分离: ?审美实践从属于认识实践、道德实践与宗教实践。

      真、善、美未能完全分 化,理性、直觉与信仰尚未彻底分离 ?时间:文字文明时期 ?空间:前工业化国家 ?文化类型: 古典文化 ?审美形态 : ?古典精英艺术:诗歌、史诗、戏剧、舞蹈、绘画、建筑、服饰、饮食、人 的身心修饰 修养等?古典文化属性与审美心理:?分化 纯化 自主自律期(现代审美活动) :?现代社会分工的结果 ?美与艺术独立成为自主自律的知识实践活动:纯美 唯美 纯艺术;艺术内 部的自我纯化 ?时间:可机械复制的印刷文明时期 ?空间:工业化国家 ?文化类型 :现代文化?审美形态 :现代精英艺术纯诗、纯画、纯电影、纯雕刻、纯舞蹈、纯音 乐 ?纯诗化:法国象征主义诗派马拉美、魏尔伦、兰波、瓦雷里 ?纯画:绘画的二维平面本性,色彩的独立性(光影印象的创造),透视的 放弃,点、线、面的平面构图 ?电影的视觉本性:蒙太奇论,法国新浪潮,视觉语言,光影艺术 ?雕刻放弃人物造型的形似,凸显材料本身的特性 ?舞蹈放弃叙事性情节性,展现身体本身的姿态节奏和表情性 ?音乐放弃理性的调性体系, 勋伯格采用无调性音阶或半音音阶,释放声音 的自然表情功能 ?现代文化属性与审美心理: ?泛化或后分化期(现代之后审美活动) : 重回日常审美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泛化或泛审美主要指消费文化语境下借助电子符号媒介的信息传播 功能实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符号化。

      ?审美泛化也指以行为艺术为代表的前卫艺术家的激进审美诉求: 他们力图通过行为艺术打破审美与日常生活的现代性鸿沟,打破主 体的现代性三分造成的主体分裂危机,打破审美和艺术的现代性纯化冲动造成的 具体艺术体裁的自闭困境, 从而主张解构审美与生活、 感性与理性以及各体艺术 互不相通的人为界限,逾越界限的冲动造成了此一时期特有的自反性美学 时间:电子传媒时代 空间:后工业化国家 电子信息空间 文化类型 :自反的文化 大众的文化 审美形态 :反艺术的艺术 大众审美 ?后现代文化属性与审美心理: 第二讲:美学的研究对象(二) 美学学科发展一、美学学科发展历程 ?巫术思维、神话思维与审美心理机制 ?美学思想:前学科时期的美学 ?Aesthetica与鲍姆嘉通 :美学学科形成 言说美的新方式:后学科时期的美学 巫术思维、神话思维与审美心理机制 前学科时期的美学:美学思想的发展 柏拉图、孔子、老子、庄子论美:柏拉图:?《会饮篇》:永恒不变的美本身与美的等级 ?《大希庇亚篇》:寻求 “ 美本身 ” ?《伊安篇》:灵魂回忆与迷狂 ?《曼诺篇》:寻求 “ 德性本身 ” 即“ 德性的型相 理念( eidos\idea )”孔子论美 : “乐”与审美;“兴”与审美老子论美 : “道”与审美、“妙”与审美庄子论美 : “游”与审美美学学科的形成:?学科独立的标志: 1750 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了《Aesthetica 》一 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独立 。

      Aesthetica,直译“ 感性学 ” 他确定了学科的 对象:美学(美的艺术的理论,低级知识的理论,用感性的方式去思的艺 术,类比推理的艺术)是研究感性知识的科学 美就是感性知识的完善后学科时代的美学?后本质主义时代言说美的新方式:不借助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从事美学研 究,寻求审美实践活动的相通性而非相同性,既否定本质主义式的抽象同 一性和概念普遍性的专制, 同时,也要避免片面强调审美实践活动的差异 性具体性而走向全面取消美学学科存在的弊端 美是一个开放的家族: 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即用法” “家族相似”理论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审美是对“存在”的“形式指引”中西美学之分与异质性:理性本位与存在本位美学学科是后发现代化的中国主动被动实现现代文化转型的结果 ?引介西方美学学科及学科体制:蔡元培、吕澂、范寿康、滕固、李安宅、 李石岑、邓以蜇、丰子恺等 ?重释中国古典美学: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人间词话》朱光潜《诗论》 《谈美书简》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 识》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论和晋人的美》 闻一多 《神话与诗》 ?马克思主义美学:五十年美学大讨论朱光潜,蔡仪,高尔泰,。

      中西美学之合与对话性?叶维廉的《中国诗学》 《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张世英《美在自由》张祥龙《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第三讲:西方现代主体论美学 始作俑者笛卡尔( 1596-1650) 立法者康德( 1724-1804) 康德的影子——席勒( 1759-1805) 刑天般的叔本华( 1788-1860) 共工般的尼采( 1844-1900) 理性教主弗洛伊德( 1856-1939)确立理性主体的权威——我思故我在:笛卡尔通过 “ 普遍怀疑 ” 确定无可置疑的“理性主体” 立法者康德为自然立法:知性(纯粹理性) :合规律性 为自我的行为立法:理性(实践理性) :终极目的 为情感立法:反思性的判断力:合目的性康德的影子——席勒:审美是一种游戏冲动?席勒《审美教育书简》(1793-1794,共 27 封)“ 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 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审美是一种暂时摆脱了意愿的无我的直观《作为意愿和表象的世界》 (1819)(The World as Will and Ieda\Presentation) 开门 见山:“ 世界是我的表象 ” 所谓“ 表象(Presentation )” 就是“ 意愿” 的“ 对象化 ”“客 体化” ,是对 “ 意愿” 概念化抽象化的产物。

      醉生梦死”的生命狂欢第四讲:现代美学的研究范式(二) ——西方现代形式论美学形式生成意义 “形式”的内涵:生产、自足、生命 “有意味的形式( significant form) ”与生产(创造) “符号形式( symbolic form) ”与自足(赋形) “生命形式( live form) ”与生命(同构) 形式美:形式因素与结构原则(教材第七章第二、三节) 古典“形式”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现 代 形 式 理 论: 形 式 生 成 意 义 : 英 国 美 学 家 克 莱 夫 贝尔 ( Clive Bell,1881-1964 )在其名著《艺术》(1914)中把艺术定义为“有意味的 形式( significant form) ” “符号形式( symbolic form ) ” “赋形 (form-giving, figurative)”与形式的 自足内涵: 恩斯特卡西尔( Ernst Cassirer,1874-1945)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美学家, 为人类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寻找各自的先验原则:“符号形式 (symbolic form) ” 《符号形式的哲学》三卷(1923、1925、1929)分别研究语言符号、神话符号、 知识现象学。

      《语言与神话》(1925)是前两卷的缩写本《人论》 (1940)是“人 是一种创造符号的动物”的理论展示 “生命形式( live form) ”与形式的生命内涵 苏珊朗格( Susanne Langer,1895-1985)美国哲学家美学家,卡西尔的学生和 符号形式美学的解释者《情感与形式——一种艺术理论》 (1953) : “艺术是人类 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 形式美:形式要素与结构原理 第五讲:当代文化论美学 ——审美、文化与权力 文化权教化 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 审美与性别身份的建构 审美与种族身份的建构 审美与政治(阶级)身份的建构文化、教化与文化权 文化的四种含义: 高雅文化、个人修养或文化修养、文化产品、一个既定人群的 “全部生活方式” 文化包含三个相互交织的层面:存在于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的生活文化 、被记录下来的文化、选择性传统文化 教化: 教化指发生在同一文化内部的、 纵向的传播过程, 是人及人的文化习得和传承机 制,主要体现为人的学习和教育 教化是“使(思想 / 身体、心理 / 生理、意识 / 无意识) ‘文(规范 / 规则)化”由 此建构 / 形塑一个个合乎文化规范的 “主体” ,使每一个单个主体的自我身份与群 体文化规范“认同” 权利: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 群体之间都存在着这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文化权利:在文化霸权的层面, “支配”经常借生活方式与知识体系的合法化, 来达到全面的说服、 笼络与驯服, 将弱势他者重新复制为臣民,使其发挥巩固强 势文化的效用 权利: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 群体之间都存在着这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文化认同与主体(身份)建构文化认同的领域:性别、国族 、阶级、宗教信仰等方面。

      殖民身份认同、性别身份认同、阶级身份认同第六讲:美在形象——审美活动的感性(形式)维度美在纯形象 鲍德里亚论 ( 视觉)形象的四种形态 文学语言的审美功能(陌生化、诗性功能) 文学语言作为审美形象(可感性、不确定性、直观整体性) 美的纯形象特征 鲍德里亚论视觉形象的四种形态:鲍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1929-2007) , 法国哲学家在《符号交换与死亡》 (1979)一书中,鲍德里亚提出了“拟像三 序列” (The Three Orders of Simulacra)说拟像的三个序列与价值规律的突 变相匹配,自文艺复兴时代以来依次递进: “陌生化”与诗歌语言: 什克洛夫斯基( 1893-1984) (俄) , 《作为技巧的艺术》 : “艺术之所以存在, 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 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 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 使形式变得困难, 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 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 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 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雅各布森论语言的诗性功能 ?罗曼·雅各布森 (Roman Jakobson,1896—1982) ,俄国杰出的语言学家, 诗学家,莫斯科语言小组的领袖。

      ?雅各布森于 1958 年在美国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作了《结束语:语言学 与诗学》的讲演,提出了语言的“功能论”: 语言的六种因素及其表现出 的六种相应功能: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息、接触和代码及其对应的 情感功能、意动功能、指涉功能、诗的功能、交流功能、元语言功能 文学审美(形)象与“语(言形)象”:活的形象语象( word icon ) 文学语言的)不确定性 比喻之两柄多边(钱锺书) 水月之喻 镜喻 比喻之多边 水月喻之三边 (文学语言的)直观的有机整体性 ?直观的有机整体性机械统一体或逻辑统一体:语境中各部分各层次之间 的交相引发、 回环往复、相互牵连所呈现出来的氤氲化生的“活生生的语 言整体形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