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基于山水城市理念的区域生态空间建构创新研究.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33727403
  • 上传时间:2022-01-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8.27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基于山水城市理念的区域生态空间建构创新研究    肖哲涛++郝丽君[摘 要] 本文在对山水城市及其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山水城市理念下区域生态空间建构的基本内容,在分析了秦岭北麓西安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提出其空间建构的总体框架和优化策略,并给出具体的规划实施措施,以期对秦岭北麓的区域生态保护和适度利用做出积极探讨[关键词] 山水城市;空间建构;秦岭北麓;西安[] TU986.2 [] A [] 1671-0037(2017)8-15-5Creativ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pac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City——Taking the northern foot of Qinling Mountains (Xi'an section) as an exampleXiao Zhetao Hao Lijun(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Henan 450046)Abstract: The paper combs landscape city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on this basis, proposes the basic content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pac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city. After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Xi'an section in the northern foot of Qinling Mountains, the paper proposes the overall framework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its space construction, and gives the measures for the concret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It is hoped to make a positive discussion on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proper utilization of the northern foot of Qinling Mountains.Key words: landscape city; space construction; northern foot of Qinling Mountains; Xi'an1 山水城市1.1 山水城市及其發展“山水”承载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符号的体现,这其中既有宗教层面的对自然山水的生命崇拜,也有哲学层面的“道法自然”的山水感悟,更有美学层面的“比德山水”的人生追求。

      山水诗词、山水绘画、山水园林等辉煌灿烂的山水艺术均是山水情感外化、物化的体现山水城市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被钱学森先生提出,是希望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这在学术界及城建管理部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许多城市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中也把建设山水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1]孟兆祯指出,山水城市的提出,其根本就是指向是生态文明[2]生态文明在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导向下的山水城市无疑上升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国家战略之路在党的十九大中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将环境问题的解决纳入党的战略发展目标,这是山水城市理论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又一次体现在实践方面,众多城市如广州、重庆、武汉、泰安、桂林、益阳、丽水等从空间结构、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城乡发展、文化传承等多个角度以打造山水城市作为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还有些城市是以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为建设目标,相比而言,生态城市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察城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系统的整体健康;花园城市与园林城市从园林绿化的角度强调城市绿地空间的建设;绿色城市追求优美的自然环境[3];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模式和方向,强调减少碳排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4]。

      这些城市的概念和定位各有侧重,但从出发点上和山水城市一样,都体现了人们追求美好人居环境的良好愿景与其他城市概念相比,山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注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指的是城市空间的营建应充分认识自然并遵循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并存发展的模式1.2 山水城市营建及其空间建构的基本内容1.2.1 山水城市营建山水城市的运行机理中对于构成城市空间的山水形势、城市道路、街区、标志建筑等显性要素,主要是注重追求自然山水与人工山水的形异、神似、意同,因山水形势不同而形成不同道路形式与山水相呼应,城市空间被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分割、城市生态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而来,建筑与山水环境统一协调等;对于城市朝向、轴线、尺度等隐性要素,主要是注重追求自然山水与城市朝向、轴线展开的关联,以人的尺度为基础,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组织关系,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组合,山水环境背景下的城市建筑体形与色彩应对等[5]而为了达到山水城市营建的最佳效果,山水城市应建立动力、约束和支持多方协同机制通过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再开发,获得与山水环境协调下的城市空间功能调整、景观再造,形成山水城市的动力机制,体现产业整合、经济驱动高效化。

      通过规划管理提供相应设计准则和开发控制要求,约束各项建筑活动,使城市空间的建构向着有利于山水与城市的目标发展,形成山水城市的约束机制,对山水城市营建进行规范和指导的机制,使城市的开发建设体现统一的城市设计意图通过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空间景观塑造和城市功能开发提供有力支持的形成山水城市的支持机制endprint纵观山水城市营建的机理、机制,其核心就是传承山水文化在城市营建中的可持续化发展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我国城市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历史肌理不断消失,“千城一面”的现象层出不穷,山水城市理念的运用,集建筑、城市规划、地景为一体的东方整体设计思想,不仅强调城市建设中的“形”,尊重历史和地域性特色,同时注重在城市的社会性与经济属性等方面运用多元协同的思想与理念,以满足当今多元复杂的社会需求,这正是“山水情、园林美、建筑意”的传承表达[6]山水城市理念强调自然和城市相互支持和培育,这其中既有人们对于自然的感受和利用,也有人们对生态和城市发展规律的科学追求[7],相应的区域生态空间创新涉及统筹区域资源,转型升级相关产业,集聚紧凑开发,注重生态文明,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传承地域文化等方方面面[8]。

      1.2.2 空间建构基本内容山水城市的空间建构可以从空间结构、生态环境、城乡一体、文脉承启四个方面概括展开,匹配人工城市和自然山水的整体关系(见图1)具体而言,在空间结构上,自然山水空间结构和人工城市空间结构匹配,指一方面两者的组构方式、组构秩序必须相互契合;另一方面两者的状貌、气质应相互呼应并内在一致,自然山水空间结构是人工城市空间结构的背景和基础;在与空间结构匹配的同时注入新产业格局,进行空间管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创设合理的人工空间;在生态环境上,促使形成人工城市生态环境与自然山水的相互对接、相互渗透与层次过渡的空间格局,人工生态环境成为自然山水生态环境的有机重构和合理渗透而不是破坏;同时,还应重视城乡地域空间一体化建构,促进自然山水景观渗透的同时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协同区域发展;最后,还应当尊重、继承并延续作为人工城市空间存在支撑的历史地理文脉,这在城市快速扩张,文化个性缺失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 秦岭北麓西安段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秦岭北麓(西安段)位于秦岭分水岭至关中平原南缘之间,涉及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灞桥、临潼6个区县,50个乡镇东西长约164公里,南北宽34公里,规划总用地面积5 852.67平方公里。

      随着西安城市的发展,秦岭北麓西安段已经纳入大西安的建设体系之中,怎样构建其可持续利用的区域生态空间基底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边缘山麓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1 现状秦岭北麓有丰富的自然环境,包含水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等各个方面同时,在物质文化方面,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秦岭北麓历史遗存丰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成长和成熟之地,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源脉之地是秦岭北麓区域内的楼观台,秦岭中段的终南山是佛教各宗派创立发展的源头之地,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的六大宗祖庭均积聚于秦岭及关中地区在非物质文化方面,秦岭北麓是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区域之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秦岭宝贵的文化资源,彰显其独有的魅力所以,在山水城市视野下建构秦岭北麓区域生态空间体系更应该延续和传承这种文化2.2 存在问题剖析2.2.1 生态环境恶化传统农业时代,秦岭北麓人口的增长相对缓慢,其破坏也相对较弱随着近年来城市扩张和人口的激增,西安市的发展边界逐年向外扩展,秦岭北麓的生态空间被不断侵占,这给秦岭北麓区域生态空间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压力,不仅体现在对非建设用地的过量占有和各类地产项目的超量开发上,还体现在对资源的无序使用上。

      乱采乱挖、乱搭乱建、乱排乱放和乱砍滥伐致使秦岭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表现如下:①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日益破坏[9]②山体破坏严重矿产开采、炸山采石行为造成秦岭山体形态的破坏③滥砍滥伐致使植被覆盖破坏严重,生物种属灭绝加速,动植物生存环境恶化,再加上偷猎活动猖獗致使珍稀动物濒临灭绝[9]2.2.2 文化遗存逐渐消亡秦岭北麓的人文景观是基于秦岭北麓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体等自然景观而产生的,秦岭是“生道、立儒、融佛”之地,因此,秦岭北麓展示的人文景观应该是多元并存,兼容并收的秦岭地域文化关中民居的四合院空间格局,坡屋顶的汉唐建筑风格,古遗址、古寺庙、古栈道等均是体现秦岭文化的人文景观然而,随着一些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建设,追逐利益最大化与短期效益的利益驱使使得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缺乏保护,古村古镇历史风貌消失,宗教人文难以传承,地域文化逐渐消失3 区域生态空间建构在长期的城市发展中,我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与自然山水早已形成了紧密结合的匹配模式,在古城西安的城市建设与秦岭山水的大空间结构中也可以找到这种发展渊源比如汉长安城市建设南通秦岭子午谷,北占渭水,东临浐灞,西枕卧龙首原,尤其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水的环绕,既解决城市水源又提供了城市交通——漕运的功能[10]。

      由此可见,汉长安对于山水龙脉的尊重,而长安中轴线朱雀大街正对终南山子午谷(自然山水的骨架轴线)更是这种城市空间结构与自然山水空间结构匹配设计的典范,因此,秦岭的自然山水承载了西安历史的流转,是西安城历史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今其北麓空间建构的主要资源和整体框架基础3.1 城市结构秦岭北麓环山路沿线空间发展整体呈线性,必须走组团发展之路,整合区域交通,从而造就秦岭北麓空间发展的总体结构3.2 空间骨架依托秦岭空间和生态承载能力,对原有的乡镇和河流、农田等生态基质进行生态评估和功能整合,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统筹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融入新的产业类型,集聚紧凑的适度开发,重构科学合理的新型山水空间,形成主线明确、组团发展、城镇点缀、山水掩映、田园衬托的“一轴、六纵、六片区”的空间骨架,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