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行校企合作视角下旅游职业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与本土探索?.docx
12页政行校企合作视角下旅游职业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与本土探索? 郑菲菲++方法林摘要:以瑞士、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的旅游人才培养做国际比较分析,发现四地区的旅游人才培养一方面各地特色分明,契合区域旅游市场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强化国家保障、发展行业协会、联合企业政府、加强国际合作、注重人才知行合一的共性特征中国旅游教育在借鉴与吸收国外政行校企合作经验的同时,需要从宏观国家层面、中观学校层面以及微观教学层面对国家资历框架、专业教学标准、政策法律保障、产学联盟、国际合作、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师发展、学生素养、质量认证等做探索实践关键词:政行校企;旅游人才培养;国际比较:G712 文献标志码:A :1673-9094-(2016)05C-0060-05近年来,中国旅游教育正经历着转型期前所未有的时代性发展契机与全球化人才培养的挑战一方面,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旅游经济的地位持续提升、旅游需求的质效升级、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旅游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失衡、旅游人才流失递增、旅游院校的合并消减以及连续几年的旅游就业红牌逆差之下,中国旅游教育需要整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学校、企业等各方资源并优化配置,重新定位与建设旅游人才培养的内涵。
旅游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类专业,我国旅游人才培养还处于发展期,距离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熟期不止数步之遥借鉴与拿来,合理为准绳,嵌套有分寸一、基于政行校企合作的旅游人才培养国际比较(一)以瑞士为代表的欧洲旅游人才培养欧洲是世界旅游教育的起源地,瑞士是欧洲旅游教育的始祖,其闻名全球的洛桑模式注重技能操作和职业素养瑞士旅游教育传承欧洲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第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职能欧洲早期的学校基本由行业协会创立,协会允许有质量的学校加盟,指导学校育人功能,协同欧洲旅游业的发展第二,强调与时俱进的双师型教师结构欧洲教师绝大部分都有在旅游企业长期工作的经验,还有不少担任过高层管理者的职务,学校要求教师周期性去挂职锻炼,如洛桑学院要求教师每隔三五年重新回到企业第三,注重实践教学的分层与考核实践教学层次有基于课堂的操作实习、基于课程的项目实习以及基于岗位的毕业实习,实践教学考核严苛明确,如学生不但要亲手制作产品,还要分析产品质量,有了问题还要调查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嵌入与行业对接的职业资格证书欧洲拥有一套完备的职业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以各种资格证书和文凭为桥梁将中等、高等、继续教育以及劳动力市场之间相互连结起来。
如瑞士洛桑学生学业结束后获得国际酒店行业认可的就业证书,在各国高星级酒店可直接上岗,一般可任部门经理、助理,不必再经历实习期第五,以操行学分为手段,强化品行教育欧洲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职业品行教育,用双重学分制来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习惯[1](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旅游人才培养美国作为全球旅游教育资源最为发达的国家,其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洛桑模式”,致力于培养中高端旅游人才北美旅游教育主要以美国为典型,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放眼全球,聚焦高端康乃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为全球培养21世纪招待业的领袖”,普渡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培养全面专业化的技术人员,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技术训练,将来在所选择的专业领域获得成功”美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不仅是指会外语,而且具有国际眼光和视野,了解国际最新知识和经验,具有国际交流和合作等全面素质和能力第二,强化领导力,提倡体验化美国旅游教育的课程内容是以旅游行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涯规划与兴趣为依据,尤其重视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教学方式注重现场体验(IXP)和问题导向(PBL)模式第三,实境镶嵌,店院合一美国是世界上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最早的国家,采用真实的企业项目供学生实践训练,巧用企业化运作的教研载体,类似教学酒店、研究中心、实习餐厅等。
如康乃尔大学教学酒店的店院合一模式既为学生提供接触一线客人的实践课堂,又提供经营状况的案例和数据,还提供为期两周的学生自主经营美国院校和企业合办研究中心,定期召开学界团体与世界酒店业间的圆桌会议,开办领袖系列讲座区域,共享会议出版物第四,国颁标准,统一管控美国旅游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科学、严谨,依据标准开发课程,将教学项目和岗位任务密切对应,并以国家意志的统一形式颁布执行与过程监控三)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旅游人才培养兴于20世纪60年代的亚洲旅游教育起步晚,发展慢,较为典型的是日本日本旅游教育早期办学以专业学校、短期大学及民办力量为主,后以成立立教大学为里程碑,开始重视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旅游教育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旅游教育的特征有:第一,走国际化办学路径与欧美各国相比,日本旅游教育比较落后,如果按照常规模式发展将会丧失良机,所以他们纷纷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之间的联系,开展旅游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二,建市场导向的广域课程课程设置密切联系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侧重学生将来的就职方向与学生对知识的关心程度,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性旅游人才如日本立教大学旅游学部所开设的科目,充分体现四大内容:关于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的形成,关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关于重视基础、基本的教育与推进个性教育,关于重视文化传统与推进国际理解。
第三,融产、官、学的一体化发展道路日本旅游教育充分利用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体制优势,明确各自角色职能,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如面对复杂工作情景所需要的实践学习,日本政府直接从中央层面对技能教学实施干预,通过引进国外技术人才,在公有企业内部建立培训项目制度等来推动私有企业参与到公共部门的技能培训中来四)以澳、新为代表的大洋洲旅游人才培养 澳大利亚、新西兰旅游教育由职业教育发展而来目前澳、新旅游教育在职教与普教两个不同教育类型之间建立互通互认机制,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确立终身学习的国家资历框架澳、新把旅游教育体系界定为终身学习、资历衔接以及国际互认的需要,通过国家资历框架与可转移的弹性学分来衔接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学校学历和企业经历以及不同国别间的继续学习第二,开发岗位群技能和行业素养的培训包培训包是澳大利亚课程内容模块化设置的特色方式,贴近旅游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实际,获得政府、雇主、教育机构和学生高度认可第三,推动多方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澳大利亚旅游教育领域由澳大利亚旅游理事会(旅游企业的最高行业协会)、澳大利亚旅游研究局(由联邦政府资助)、澳大利亚旅游研究理事会及澳大利亚旅游研究学院等组织广泛参与,共同推动。
第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澳大利亚学生学习旅游营销课程时,老师要求学生去火车上调查餐饮销售状况,分析销售状况不佳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学习饭店培训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自选课题,对该校自营旅馆的员工上一次培训课第五,推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初期的校内见习实行轮岗制,配备专门教师和企业员工督导,后期的校外实习分为经营性实习和管理性实习,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对能力新西兰立体化的实训体系包括加强行业认知的实地考察,实施学分考核的计时课程实习,培育职业素养的计时岗位实习等endprint通过国别区域的比较分析可以清晰地得出:以瑞士为代表的欧洲旅游教育强调高技能、高素质、高要求的人才培养;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旅游教育强调国际化、经营型、管理型的人才培养;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旅游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市场型的人才培养;以澳、新为代表的大洋洲旅游教育强调学习型、实践型、分析型的人才培养四地区的旅游人才培养一方面各地特色分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基于”政行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建设,诸如强化国家保障、发展行业协会、联合企业政府、加强国际合作、注重人才知行合一等共性特征[2]二、立足我国国情的旅游人才培养本土探索中国旅游教育人才培养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变革、突破,甚至是局部颠覆。
在吸收与借鉴国际旅游教育“政行校企合作”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本土探索一)国家宏观层面我国旅游职业教育发展30余年,由起初的本科院校旅游专科、综合性行业性高职高专、独立建制旅游专科院校发展到区域旅游教育集团的成立、行业指导协会的加盟、现代旅游职教体系的建立,中国旅游职业教育逐步从外延式、零散式的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式、整合化的质量提速,这亟待我国充分借鉴国外政府深度且有限介入的成功经验,发挥规整、规划、规范、规定的导向与保障功能规整为先,全面树立以终身学习为主线的旅游教育理念,打破单纯以就业市场为取向的人才培养;规划为上,系统建立与国际接轨、独具中国特色的旅游教育资历框架,细化制定资、学历互认的学分转换机制,促进各级各类旅游教育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规范为标,合力开发对接行业项目和职业资格的旅游专业教学标准,使教学过程能够围绕生产过程得以纠偏与缩距;规定为纲,完善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从旅游职业教育重大体制机制建设到具体实施举措都要有可操作的准绳,组织协调所涉及的教育部门、旅游部门、工商税务和劳动保障部门以及旅游行业、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从而扩大旅游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发展行业协会的正向功能,提高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
[3](二)学校中观层面旅游学科的应用性与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旅游职业院校需要秉持开放、合作、整合的战略视角来承担旅游人才培养的重任素有“常青藤联盟”美誉的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China Union Of Five Tourism Institutes,简称CTI5)成立于2009年10月,仅仅数年在学生互派、教师交流、科研合作、图文信息共享等方面优势共享、整体崛起,并根据形势发展建立校长级战略合作机制,深入合作努力打造世界旅游教育的中国品牌五星联盟是国内首创的基于校校合作人才培养的战略模式除校校合作外,旅游院校一直积极探索校企、校政、校际的战略模式,实现企业专业共建,政府业界共话,国际资源共享基于此,欧美等国家旅游人才培养提供可供借鉴的战略效应第一,产学研的粘合效应国内院校产学联盟多以廉价劳动力的人力输出以及有限智库与技术资源获取企业的青睐,地位较为被动国外则是以研带产,以产带学,研学互动的良性循环来稳固学校享有的主动权,如学校自主建设、独立经营教学型企业(如教学酒店)与景区化校园,通过店院合一的管理模式来弥补校外企业的责任缺失,校内仿真基地的情景缺失以及改善学生长期出卖廉价劳动力的实习格局。
第二,国际化的品牌效应旅游院校与国际旅游教育联盟、与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培养模式和核心知识产权,加入国际旅游教育认证体系,共享其在教学、实习、就业等方面的资源,凭借平台来推动教学改革、教师培养、科技服务,形成品牌竞争力,赢取业界话语权第三,高定位的辐射效应国内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强调高素质、高技能,沿袭的是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规定或学历层次的传统要求欧美等国家人才培养定位则是全球化、复合型与创新性新时代旅游人才培养须借以高地辐射,既能体现专才的基础和通才的潜力,又能反映国际化全球视野和复合型市场需求,还能发挥地方优势整合资源三)教学微观层面教学是旅游人才培养的核心层面,也是旅游院校最大能为的空间,围绕教学需要借鉴与讨论国内外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教学养成、教学评估这几个方面的异同点1.突出能力本位,完善课程体系中国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四块构成从课程名称上看,均是以学科体系的分支来命名,如客源国概论、旅游社经营管理,这与国际课程命名规则不尽相同;从课程设置上看,职业教育课程偏学问化,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的演绎性;从课程排列与结构上看,各高职院校课程的结构性差异不大,差异根源主要基于师资和实训的短板有所不同,而不是市场需求。
从理论到实践的正三角形排序法也导致理论课程过于集中,增加理论学习的难度;理论与实践之间间隔实践过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