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松下LX3如何拍人像虚化效果.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38018530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松下LX3优点就是能拍人像虚化效果1.用广角(24mm)距离被拍者1米左右,光圈2-3.5;2.人与背景尽量远,镜头离人物尽量近,光圈值尽量小(光圈尽量大),能用长焦尽量用长焦;3.没事多拍几张练习;4.拍一个有背景的主体,手拿相机对着主体不断测光,不断靠近主体,当你与主体的距离小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测光失灵了(不能合焦),这时你再往后退一点点听到“的”的一声,这一个点就是虚化效果最好的点(一般在几厘米至1.5米之间)!按这个方法练习,积累经验,你就能拍出有虚化效果的图片;5.要用“光圈优先”,不管在那个焦距,光圈值取较小的一个(能用3.5的就不用4.0),当光圈在2.0的时候要慎重一点,对焦要准,否则清晰点会偏离主体二、马扎发表于 2009-08-03 10:44:09 (摘自中关村论坛)要想虚化背景,有如下三种方法:(1)将变焦倍率设置成最大;(2)背景尽可能设置较远;(3)加大镜头光圈虚化背景可以突出,主体,让摄影作品更能感染观者一般说来,要使用长焦距、大光圈才能达到虚化背景的效果,人们常用的“小数码”相机光学变焦比只有3倍,最长焦距仅达到20mm左右,这对虚化背景十分不利但只要在拍摄时注意一些事项,“小数码”相机同样可以获得不错的背景虚化。

      用“小数码”虚化背景要做到“远、近、大、长”所谓“远”,即背景要远背景离主体越远越好,最好不要低于50米一般情况下,拍摄人物的时候,背景选择远处的树林较佳,绿色虚化背景衬托的人物画面非常漂亮如果是拍摄微距静物,背景距离也应该在5米以上,并要注意背景颜色与主体颜色不要太相近,应互为衬托所谓“近”,即拍摄距离要近拍摄主体离相机的距离越近越好在拍人物时,一般不要拍全身像,以半身或头部特写较好如果是拍小型的静物,最好开启相机的微距功能,这样可以将拍摄距离缩短至几厘米之内,对虚化背景非常有好处所谓“大”,即光圈要大小数码”的最大光圈范围一般为F2.8至F4.8或F5.6,虚化背景时,要用长焦一段,因此最大光圈往往为F4.8或F5.6拍摄时,用“A”挡或“M”挡,手动将光圈调到最大不要使用“s”、“P”或"AUTO’’挡,因为这些挡的光圈不能手动控制心细的人可能注意到,一些数码相机上的功能盘上有个“人物肖像”的拍摄模式,拍摄时用这个模式,多数情况下相机会自动把光圈选在最大所谓“长”即焦距要长小数码”相机的最长焦距在20mm左右,折合35mm相机的焦距105mm,虽然这个焦距较短,但在拍摄时还是要用这个最长段的焦距。

      不管使用什么相机,如果要虚化背景,都要使用该相机的最长焦距为好 三、LX3人像背景虚化效果的实现本文作者:mdadi   要想虚化背景,有如下三种方法:    (1)将变焦倍率设置成最大;    (2)背景尽可能设置较远;    (3)加大镜头光圈      要达到背景虚化的效果要满足: 拍摄主体尽量远离背景,光圈尽量放大,尽量使用远摄镜头(或者镜头的远摄端) 大口径滤光镜的镜头所以,背景虚化效果不管是什么所谓”家庭型”还是什么”民用型”,只要条件达到了都会实现这个效果!!!  松下LX3属于第三条,其光圈是目前小DC里最大的,是可以达到虚化的效果,但效果和单反有较大的差距LX3的远摄端只有60MM,略显短了些,但是你可以使主体尽量远离拍摄背景和使用大光圈同样可以达到背景虚化的目的背景虚化:(1)将变焦倍率设置成最大,用长焦拍;用最大光圈;造成拍摄主体和背景之间的视觉差距2)选择尽可能远的背景;(3)可以选择光圈优先,把光圈设到最大;(4)用手动对焦,测光模式改为点测光;(5) LX3光圈范围 :(广角)F2.0-F8.0,(远摄)F2.8-F8.0 ;焦距(相当于35mm相机):24-60mm ;实际焦距 :5.1-12.8mm ;广角端 :24mm ;普通对焦范围 :(广角)1cm, (远摄)30cm – 无穷远 ;当光圈调大时( F 值是小数字),拍摄的照片会有较浅的景深(即背景虚化),当光圈调小时( F值是大数字),拍摄的照片会有较深的景深(前后都清楚),还有就是焦距越长,景深越短。

      利用摄影对象与背景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虚化背景背景离得越远,虚化效果就越明显补充:      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从透镜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亦是照相机中,从镜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具有短焦距的光学系统比长焦距的光学系统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简单的说焦距是焦点到面镜的顶点之间的距离如果你在相机的英文规格书上看过“f =”,那么后面接的数码通常就是它的焦长,即焦距长度如:“f=8-24mm,38-115mm(35mm equivalent)”,就是指这台相机的焦距长度为8-24mm,同时对角线的视角换算后相当于传统35mm相机的38-115mm焦长一般而言,35mm相机的标准镜头焦长约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长高于70mm就代表支持望远效果,若是低于28mm就表示有广角拍摄能力   “可对焦范围”则是焦长的延伸,通常分为一般拍摄距离与近拍距离,相机的一般拍摄距离通常都标示为“从某公分到无限远”,而进阶级设计的产品则往往还会提供近距离拍摄功能(macro),以弥补一般拍摄模式下无法对焦的问题有些相机就非常强调具有支持1厘米近拍的神奇能力,适合用来拍摄精细的物体。

         相机的镜头是一组透镜,当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穿过透镜时,会会聚到一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称为焦距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头;焦距可以调节变化的镜头,就是变焦镜头当一束平行光以与凸透镜的主轴穿过凸透镜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会被凸透镜汇聚成一点,这一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就叫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一个凸透镜的两侧各有一个焦点   光心:可以把凸透镜的中心近似看作是光心   我们用的照相机的镜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或是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件)就处在这个凸透镜的焦点附近,或者说,胶片与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大至约等于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float=right]   焦距[/float]凸透镜能成像,一般用凸透镜做照相机的镜头时,它成的最清晰的像一般不会正好落在焦点上,或者说,最清晰的像到光心的距离(像距)一般不等于焦距,而是略大于焦距具体的距离与被照的物体与镜头的距离(物距)有关,物距越大,像距越小,(但实际上总是大于焦距)   由于我们照相时,被照的物体与相机(镜头)的距离不总是相同的,比如给人照相,有时,想照全身的,离得就远,照半身的,离得就近也就是说,像距不总是固定的,这样,要想照得到清晰的像,就必须随着物距的不同而改变胶片到镜头光心的距离,这个改变的过程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调焦”。

      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从透镜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亦是照相机中,从镜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具有短焦距的光学系统比长焦距的光学系统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简单的说焦距是焦点到面镜的顶点之间的距离如果你在相机的英文规格书上看过“f =”,那么后面接的数码通常就是它的焦长,即焦距长度如:“f=8-24mm,38-115mm(35mm equivalent)”,就是指这台相机的焦距长度为8-24mm,同时对角线的视角换算后相当于传统35mm相机的38-115mm焦长一般而言,35mm相机的标准镜头焦长约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长高于70mm就代表支持望远效果,若是低于28mm就表示有广角拍摄能力   “可对焦范围”则是焦长的延伸,通常分为一般拍摄距离与近拍距离,相机的一般拍摄距离通常都标示为“从某公分到无限远”,而进阶级设计的产品则往往还会提供近距离拍摄功能(macro),以弥补一般拍摄模式下无法对焦的问题有些相机就非常强调具有支持1厘米近拍的神奇能力,适合用来拍摄精细的物体   相机的镜头是一组透镜,当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穿过透镜时,会会聚到一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称为焦距。

      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头;焦距可以调节变化的镜头,就是变焦镜头当一束平行光以与凸透镜的主轴穿过凸透镜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会被凸透镜汇聚成一点,这一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就叫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一个凸透镜的两侧各有一个焦点   光心:可以把凸透镜的中心近似看作是光心   我们用的照相机的镜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或是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件)就处在这个凸透镜的焦点附近,或者说,胶片与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大至约等于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float=right]   焦距[/float]凸透镜能成像,一般用凸透镜做照相机的镜头时,它成的最清晰的像一般不会正好落在焦点上,或者说,最清晰的像到光心的距离(像距)一般不等于焦距,而是略大于焦距具体的距离与被照的物体与镜头的距离(物距)有关,物距越大,像距越小,(但实际上总是大于焦距)   由于我们照相时,被照的物体与相机(镜头)的距离不总是相同的,比如给人照相,有时,想照全身的,离得就远,照半身的,离得就近也就是说,像距不总是固定的,这样,要想照得到清晰的像,就必须随着物距的不同而改变胶片到镜头光心的距离,这个改变的过程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调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