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docx
13页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 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 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少年得志,中年以后几度宦海沉浮,从北到南,飘舞无定所但这些并没有磨灭他的正直赤诚,幽默豁达和如水般自然流淌的才情也正因为他是苏东坡,才把这一生过得有滋有味顺境时淡然,逆境时豁然,他用一生的经验将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 他有多重身份,如作者所说,他是一位乐天派,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挚友,是新派作家,是散文作家,是宏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诗人.....放到现在,也是令人钦佩的全能偶像了 我对这本书,更是宠爱至极,第一遍阅读,对书中体现的文学,艺术,政治等理解不深,对林语堂先生的语言和思维佩服不已以后,还会再读许多遍,经过时间的沉淀,确定会有更不同的感受现在截取书中的几个小点,从自己的角度视察理解,觉得好玩,共享出来 01 成长环境 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抗拒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贪欲、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常常有的事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
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落;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当时学者与太学生辈,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熬煎,或遭谋杀丧命在这群正人学者中,有一个英勇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洵的妻子正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省略) 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情愿?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莫非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对这段对话印象特殊深刻,可以脑补出这个暖和的画面一位可以陪孩子一起读书,能给孩子如此清楚正确的人生方向引导并能在孩子发问时给出如此温顺才智的回答的母亲,真是育儿的典范了这在童年苏东坡的记忆中,确定是一抹亮色,以至于他后来在曲折沉浮的人生中依旧耿直真诚,酷爱生活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嘹亮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似乎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凝视着天花板,其心情也许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终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琅琅之声使父亲信任他们猎取功名必定胜利,父亲因而复原了希望,受伤的荣誉心便不药而愈。
这时两个青年的儿子,在熟记经史,在优秀的书法上,唯恐已经赛过乃父而雏凤清于老凤声了 晚辈高声诵读,老辈倚床而听,现在想来,也是特别温馨和谐的天伦之乐孩子的蓬勃的朝气于历经坎坷的成年人而言,是一股动力,所以苏洵又重新燃起了对生活对仕途的希望父亲能够以身为范,以纯粹雅正的文体教孩子,教孩子为政之法或者关切国家命运,是特殊珍贵的事情,孩子的志向也是在少年时代渐渐清楚确立的 对苏东坡万幸的是,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戒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因为后来年轻的学子进京赶考之时,礼部尚书与礼部主试欧阳修,都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运动,便借着那个机会,把只耽溺于雕琢文句卖弄辞藻的华美靡丽之文的学子,全不录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从小仿照的对象,孩子在耳闻目睹中长成父母的样子在写文章方面也是一样,苏轼的真纯朴实精确的文章特点也受父亲很大的影响 这个家庭的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各种图书插列满架 各种图书插列满架,又有父母亲陪读,从小就有好的阅读环境,在书堆里在爱里长大的孩子,怎么会不爱读书呢?怎么会不文采斐然并留下不朽的文字思想与万世呢? 自助火锅 12月12日 全场酒水7折 在苏家,和东坡一起长大一起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亲密的,就是他弟弟辙,字子由。
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这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悲伤时相安慰,患难时相扶助,彼此会面于梦寐之间,写诗相互寄赠以通音信甚至在中国伦理道德之邦,兄弟间似此友爱之美,也是迥不寻常的 现在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和志趣相投,懂得关爱对方的兄弟一起成长,童年的感情世界是丰富饱满的,拥有爱和被爱的实力难怪后来人生跌宕起伏时,两兄弟始终相互扶持,彼此遥相照应我们也更懂得那首《水调歌头.中秋》传达的感情为何如此动人?也差不多能理解后来他们各自的家庭,夫妻和谐,父慈子孝了 02 写作和表达 使文学作品有别于一般作品,就在于在精神上取悦于人的声韵、感情、风格而已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沉没,甚至历久而弥新,必定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自肺腑的真纯,就如同宝石之不怕试验,真金之不怕火炼 苏东坡写信给谢民师时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论贵贱也可是,使作品经久而不失其魔力的真纯又为何物?苏东坡对写作与风格所表示的看法,最为清晰。
他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行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词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行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 在此为风格作说明,苏东坡很奇妙地描写了他自己的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他是把修辞作文的秘诀弃之而不顾的何时行、何时止是无规则法则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奇妙,他能真实精确地表达出来,表达得够好,迷人之处与独特之美便自然而生,并不是在文外附着的身外之物果能表现精妙而能得心应手,则文章的简洁、自然、轻灵、飘逸,便能不求而自至,此处所谓文章的简洁、自然、轻灵、飘逸,也就是上好风格的秘诀 其实,之前,关于如何写作,我是和挚友和我弟弟探讨过的这里暂且抛开每个人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特性不论,就像,有的人醒悟犀利如鲁迅,有的人暖和细腻如冰心,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表达,但都是文以载道抛却技法,词语修饰,我想无论古今,好文章都有一个内核,那就是有真情,有生命力,能引起人的共鸣的。
读到这一段,更加确信发自肺腑的真纯,应当就是一片真心和当下真实状态的自然流露吧就像小孩子写文章,写诗,他们没有太多的词汇可以选择,也不知道众多写作技巧,但他们还是能写出动人的语言文应自然而生,行于所当行止于不行不止,这也是文章高于雕琢华美的最高境界 不管怎么说,能使读者欢乐,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苏东坡最欢乐就是写作之时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挚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困难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快乐终日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对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定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被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 自己在执笔时是欢乐,享受,忘我的,自然能从笔端流出相同的感情 苏东坡此人,是不行以预料的他在诗的开端,习惯上总是出之以轻松自然,随之用一两个历史上的典故,再往后,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出现,诗人他自己更不知道有时,他笔下写出虽不相连贯的东西,却构成了惊人的妙文;一首毫无用意的歌,记载刹那之间奇妙的印象,然后突然一变为苛酷、为讽刺、为寓有深意的讥评。
他不愧为诗文大家,动起笔来,真是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行不止他的风格是属于那全任自然一发不能自已的一类 在到杭州西南的富阳之行时,他写出天放晴时清爽可喜的诗句,起先如下: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但是他不是对其他情形闭目不见,他在歌咏春入深山到处花时,也写农夫的食粮农夫正在吃竹笋,他说竹笋好吃,但是没有咸味,因为尔来三月食无盐,缘由是朝廷的专卖食盐扼杀了盐业他若一放手写去,就无法节制,他会写出农夫的儿子私用农夫的贷款,停留在城内把钱挥霍净尽,回家时两手空空,只学到一口京腔而已,因为官家很精明,在放款处旁边就开设了酒馆消遣场所 心中装有庙堂,装有百姓和人间疾苦,所以也会在文中喷薄而出,全部浓烈的感情都是挡不住的 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又名《酹江月》,也以《大江东去》著称;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赤壁夜游是用赋体写的,也可以说是描写性的散文诗,有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苏东坡完全是运用语调和气氛。
这两篇赋之出名不无原因,绝非别人的文章可比,因为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予表明 在这两篇赋里,即便不押韵,即便只凭文字奇妙的运用,诗人已经确立了一种情调,不管以前已然读过十遍百遍,对读者还会产生催眠的作用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微小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逝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某个感觉和想法,奇思妙想,生活的细微环节,某种心情和心境总是稍纵即逝的,还好我们可以记录保持对记录的热忱,须要表达时表达就好了 或许我们做不到如苏轼般宏大,将文字和思想长留于世,却也能通过表达自我觉知,自我对比,成长而假如写出来对别人会有一点儿帮助,能成为别人生活中的一丝丝光亮,那再好不过了写就有写的回报 03 书法绘画和艺术 艺术上全部的问题,都是节奏的问题,不管是绘画、雕刻、音乐,只要美是运动,每种艺术形式就有隐含的节奏甚至在建筑,一个哥特式的教堂向高处仰视、一座桥梁横跨、一个监狱深思从美学上看,甚至可以论人品而说猛冲疾扫狂暴,这都是节奏概念。
这个运动上的节奏美的概念,变更了全部艺术家对线条、质量、表面、材料的看法因为,倘如美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全部平直的线条和表面,像工程蓝图的东西自然都不属于艺术的范围,而人必需寻求举例说,树枝的折线与不平直的线条,因为只有弯曲与转折线才能示意生命与运动;只要笔的压下、微顿、疾行、间或的飞白泼溅,能细心并有意保存于纸上,则不难看出此种不平直的线条的生命力和运动感在中国书法和绘画里,当力戒平直线条,除非另有必要,比如描画桌子的边缘,不得不直,这是基本的原则结构的概念也随之变更了倘如那些线面是僵直死板的话,中国艺术家是不能满意于此种静态的支配与线和面的对比的从今以后要重视力气充足的线条笔画,这便说明中国绘画技巧和其他形式的绘画之间的差异 《前赤壁赋》局部 为了寻求富有活力的线条,中国书法家转向大自然自然中的线条恒久是示意运动,且其改变丰富无限灵提这种狗身体平滑,天生是为了快速奔驰的,自有一种美;而爱尔兰小型猎犬多毛而粗短的线条,则另有一种美我们可以观赏幼鹿的灵巧敏捷,同时也仰慕狮子爪蹄巨大强劲的力气鹿的身体美,不仅在其调和的轮廓,也因为示意了跳动的运动;而狮子蹄爪之美是因为它示意突然的攫取与猛扑,并且此种攫取猛扑跳动的功能,才给予了线条有机的谐调。
谈到这类节奏之美,我们可以仰慕大象浩大笨重而不易限制的形态,蛇的蜿蜒蠕动的惊慌状态,甚至长颈鹿瘦高瘦长的拙笨动作所以可以说,大自然的节奏恒久是含有功能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