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视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度.docx
8页透视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度网络流行语是最有代表性的网民意见表达, 是网络文化的缩影,具有很强的网络语言代表性本文以 2009 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杯具”为例, 借助搜索引擎进行网络检索, 并进行删选归类和整合, 进而描述和分析, 探究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度及其相关规范问题杯具”以“悲剧”的身份流行,源于易中天教授在一期《百家讲坛》中瞪大眼睛发出的感叹“悲剧啊!”悲剧”产生喜剧效果,随即被无数网友争相效仿但错别字形式的“杯具”等同于“悲剧”成为年轻人常用的调侃词,似乎还是 2009年下半年开始的事情一、网络流行语中“杯具”的发展及现状“杯具”原指盛液体的器具, 后因与“悲剧”一词谐音, 便成为网络流行语,代替了“悲剧”一词,风靡各大论坛,并发展出庞大的“杯具”家族资深论坛版主曾对媒体透露称,“杯具”的创意灵感来自易中天《百家讲坛》图片,但句式模板则来自张爱玲的一句名言:“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我们最早看到的与“悲剧”相关的“杯具”, 出自“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杯具”走红的最大动力, 在于它适用范围很广 如同此前流行的“ ?濉弊郑?网民们无论考试失败、恋爱受挫还是工作压力大,今天摔跤了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负面事情,都可用“杯具”一词来形容。
此外, “杯具”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特性,更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比如“杯具地喝汤,被烫了”,在网上可就是一语双关了与“?濉毕嗨疲? “杯具”也带有自嘲的成分,而且故意写成了错别字“杯具”,看上去较之传统的“悲剧”似乎不那么深刻 如果说“我是一个悲剧”带着一种真实的绝望感,那么“我是一个杯具”就更多是一种玩笑杯具”一词,词性多变,有形容词和名词的双重词义,主观地表达不如意、 不顺心或者失败, 或是委婉地对别人表示某些方面的不满,主要是靠意会,一般戏谑的意味较浓用作形容词的时候, 比如“楼主你杯具了”, 而用作名词的时候, 可以说“坐看杯具的诞生”杯具”的走红并不孤单, 以“杯具”为核心, 越来越多的谐音词诞生并风靡网络 如“洗具”等于“喜剧”, “餐具”等于“惨剧”, “茶具”等于“差距”等等, “杯具”家族正在不断壮大, 逐步超越红极一时的“贾君鹏家族”, 令“杯具”文化发扬光大杯具派”渐成主流, 各种版本和各种经典语录蔓延在各个角落,终极版更能证实这一系列词的主流地位:人生是一张茶几, 上面放满了杯具 而本身就是杯具的我们还非加上茶叶自以为与别人没有茶具(差距),结果人人都说咱现在要具就用餐具(惨剧)。
我们在沉默中灭亡,成了文具;在沉默中爆发,成了火炬我们想明哲保身,都成了面具我们想 一鸣惊人,都成了京剧不能再次相聚,执手相看泪眼,成了默 剧生活是自己的杯具,是别人眼里的洗具(喜剧)二、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以“杯具”为例的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流行语,在短短的时间里,不仅改变了广大网友的网络生活, 而且也日益影响着现实生 活为什么网络语言具有如此魅力呢?从一个社会流行的新词语 可以清晰地洞悉当时社会发展的脉络 对网络词语来说,也不例 外语言作为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它作为特殊的社会 现象,对社会有绝对的依附性;另一方面,它对社会的发展又有 应变性网络词语的出现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心理的映射网络语言的出现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时代车轮前进的印记,它已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学理论的基本精神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 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语言也将随 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网络流行语也 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网络早已强势地深入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每 一个角落,与现实社会千纠万结,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有别于 现实社会的是,匿名的网络虚拟社会,给人们提供了更加巨大的 想象和发挥空间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许多重要的社会资源 如信息、话语权、影响力、注意力等被人类重新分配,网络文化成为了夺目耀眼的风景作为信息传播最快捷、最广泛、最方便 的一种方式, 网络越来越多地主导了舆论的方向 网络流行语就好比是一个网络接头暗号、 一种文化标签, 成为公众语文生活的一个新特点凭着对网络流行语的了解、理解和运用,网民们在网上网下相互引为同道或同好,获得心领神会的默契和认同杯具 party ”的形成就变得顺理成章了,例如“今天一大早去赶公交,竟然没赶上,真是杯具啊!”这些被记忆并广泛流行的语词和句子中, 蕴含着大众的爱憎和喜悲, 并逐渐变成一种民族的公共记忆二)网络流行语是网民群体寻求自我认同的心理呼唤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时尚的标志,更是一种群体身份的认同 网络语言的标新立异和所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 折射出网民群体企望被社会承认、理解,以及寻求自我认同的心理网民们普遍年轻化,主要是大学生、中学生、白领、技术人员等;这个群体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更富有创造性,喜欢追新求异网络语言超越传统语言文化的含蓄、 严谨和精致, 在构词上任意搭配、随意组合, 创造出许多规范词语中没有的先例。
“杯具”的盛行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既新奇又有形象性,很容易让我们接受,并迅速流行开来网络流行语”的活跃与生动,展示着一种“为快乐而生活”的主张, 也成为网民表达自我叛逆、 寻找娱乐的媒介和工具网民上网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找乐”, 而网民在互动过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流行语”无疑增加了这种没有声音、 没有图像的实时交流的乐趣,使上网成了一件轻松而有趣的事情反过来,众多网民在“找乐”的过程中, 又创造了大量新鲜的网语, 不断丰富着“网络流行语”,使其一直具有旺盛生命力三)网络流行语广泛传播的社会文化心理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是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 表现为个体的意见、 行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符合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从众心理,也有或多或少的模仿心理年轻人,尤其是20 岁以下的学生,模仿心理和接受能力特别强,他们习惯于模仿老师、家长、同学的行为在网络交流上,他们会模仿使用别人的新颖有趣的表达形式, 网络新词一旦受到网民们认同, 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甚至仿制出更多的词语, “杯具党”的火爆流行就说明了这点 这些是典型的从众心理的体现 这种从众行为的实施,一方面因为网络语言新颖别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另一方面,是网民自己能更好地融入到网民群体的需要。
三、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从以上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部分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有着很多特点:直观幽默风趣、富有创造性、形象生动简洁等通过对“杯具”词族的研究,本文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主要可概括为两点:(一)生动传神,诙谐幽默一是新造网络语言的新奇色彩, 二是符号网络语言的眉目传情 网络语言中的大多数表达方式都是使用比较传统的方法, 但为什么要费尽心力地来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呢?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在 《社会语境中研究语言》 中曾指出语境等级或层次与年龄层次有着重要的联系, 现在的网民大多数都是年轻人, 思维比较活跃,言语新潮,同时又喜欢幽默俏皮的交流方式他们所使用的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一方面可以显示自己的才情, 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网络语言所制造出的幽默诙谐的气氛来打破传统语言交流过程中的平庸和枯燥例如“人生就是一碗内牛满面,少了,盛它的是杯具;多了,装它的是餐具具有很强的冷嘲意味二)求新求异求新求异是网民的基本文化心理特征, 这是网络新词频出和特征新异的重要原因 “网络语言的最大特点, 在于它的陌生化,即采取了新鲜, 甚至是怪异的表达形式, 这是网络语言得以流行的最主要原因在自由度更大的网络虚拟空间内,人们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被放大了。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网络写手‘语不惊人死不休’刁晏斌, 2008 )网络语言不仅代表了高效率,而且充满着一种求新求变这种充满创造、突破传统的语言,自然而然地流行于年轻人之间网络语言的修辞方式主要有谐音、缩略、图示等等,而“杯 具”的走红就是谐音的结果谐音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 它是指在语言应用的过程中借助音同或音近的语言特点表达丰富、隐晦或曲折的意义,从而形成特殊的语言表达效果从语言应用的角度看, 它属于修辞方面的语音应用, 其目的是语言表达者为了提高表达效果进而有效地透露信息、 传达感情 通过谐音转换, 新词可以表达原词所不具备的意味, 增加语言的艺术情趣,形成义在音外、义在形外的修辞效果谐音本质上是一种同音替代关系, 是对同音现象的积极开发和运用 谐音修辞在网络语言中大量出现,比如“886(拜拜喽)”“8错(不错)”“稀饭(喜欢)”“油菜花(有才华)”等谐音修辞在网络语言中的大量运用同网络语言独特的生成环境及使用群体的心理密切相关 “杯具洗具”就能很好地阐释当今社会现状下群体的自我调侃,例如“生活是自己的杯具,别人眼里的洗具四、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度新词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真实地反映出语言与社会的共变。
新词语的大量涌现, 总体上说是一个民族语言充满活力的表现,是语言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生机勃勃的表现新词语的流行一般经历初生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从收集研究,到推广、编入教材和词典,必然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杯具”词族能否编入词典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五、结语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曾明确指出: “在任何时候, 同表面现象相反, 语言都不能离开社会事实而存在, 因为它是一种符号现象 它的社会性质就是它的内在特征之一 ”“存在即合理”,我们应正确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 以此来促进语言健康发展并保护网友的话语权利, 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 符合网络社区特定规律的语言环境本文为盐城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项目批准号:09YCKW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