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在摩荡中弘扬主体——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认识论检析(一).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424160325
  • 上传时间:2023-09-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在摩荡中弘扬主体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认识论检析 (一)《性自命出》的认识论与它的人学是糅合、互渗在一起的,其相互摩荡、互为其根的理论形态,与《周易》 、《易传》、《中庸》、《孟子》以及《乐记》都有深刻的理论照应,在心志物我的内外磨砺之中突出了人的性情,弘扬了人的主体性,是中国哲学史上一笔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发掘一不论《性自命出》 是否出于公孙尼子之手, 1]都不妨碍我们确认它的确与《乐记》有深刻的联系,虽然《乐记》的理论趋向是 “隆礼 ”,而《性自命出》则侧重于性情的引导、心性的修养不难发现, 《乐记》在思想的渊源上也是传承了《周易》 ,特别是《易传》的精神的, 2]但是,由于它的理论趋向是 “隆礼 ”,因此,就绝对不能把它与 《中庸》、《孟子》混为一谈,更不可能与《性自命出》相提并论 3]《性自命出》只能归属于思孟学派,其根本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它是否谈论了性情,而是在于它导向于心学、注重个人的心性修养《荀子 ·非十二子》斥思孟一派曰: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避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如果郭店楚简《五行》一文诚如整理者所说,就是荀子所指斥的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的五行学说,那么,笔者认真推敲之后,诚以为,斥《五行》一文 “避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的说法,至少与《五行》文本不符! 4]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 ·荀子的批判》中指出 “《荀子》的思想却是相当驳杂 ”,“论证太薄弱,而且每每自相矛盾。

      ”5]笔者以为确论上面指斥思孟的话,就是一显例根据注释 ④ 可知,如果说《五行》一文 “案往旧造说 ”还稍微有一点点道理的话, “避违而无类, 幽隐而无说, 闭约而无解 ”之论,则完全不能与 《五行》沾边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说,荀子是在胡说八道呢?这就要从思想体系上来分析这个问题了笔者以为,《荀子》一书的灵魂在 “隆礼 ”,人世间的一切,在荀子的笔下都纳入了礼制,那么,从国家集权高于一切的角度来看, “避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就只能针对思孟思想如下两个方面了: 第一,《中庸》说:“唯天下之至诚, 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可以参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孟子》说: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 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 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尽心下》)诸如此类的论述, 都是 “材剧志大 ”,“不知其统 ”,(《非十二子》)倡导个人的独立意志,当然是荀子所不能容忍的。

      第二,《中庸》又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又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至诚无息 ”,“维天之命, 于穆不已 ”以及《孟子》 的“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万章上》)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尽心上》)本来都是从本质上继承和发展了《易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 ”的思想 孔子当初深研 《周易》,“韦编三绝 ” 6]亲自撰写了《易传》之后, 7]《易》学之热便骤然而起,同时也把 “五行 ”(金木水火土)与《周易》的关系更加密切化 8]《周易》研究的分寸是最难以把握的,数千年来都在占卜、蓍龟与哲学研究之间摇来摆去,孔子早就有先见之明,说: “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 ”9]不幸而言中!但是,承担罪过的却是子思、孟子荀子的指斥,反映了战国时代社会发展、思想潮流的趋向,但同时也说明了荀子并没有同情地理解孔子、子思以及孟子思想的深刻性、传承性,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指斥体现了儒家哲学中不可避免的个体与整体的对立,性情与礼制的矛盾。

      这是我们把握《性自命出》思想的关键之一当然,荀子的指斥,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性自命出》与思孟学派不可割舍的关系, 10]对此,笔者提出的证据是:第一,《性自命出》 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 (第 2、3 简) “道者,群物之道凡道,心术为主道四术,唯人道为可道也 ”(第 14、15 简)“君子美其情, 贯其义,善其节,好其容,乐其道,悦其教,是以敬安焉 ”(第 20、21 简)这里的三段引文,可以超拔为著名的三句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当然是说 “性”来自天命,是点明 “性命”对“天”的终极依托,此其一; “道生于情,情生于性, ”“凡人伪为可恶也 ”(第 48 简) “凡人情为可悦也 ”(第 50 简)这就是 “率性 ”,只有情感率性而出,才是真实可靠的,才能体现 “道”的“诚”;此其二;“凡道,心术为主, ”君子通达天命,率直性情,以义节容,乐道为教这完全是子思的思路,此其三第二,既然人的性命由天而降,那么人的一切就都具有了一种先天的性命规定这就是《易传》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与天地准 ”理论的终极目的, 也是 “性善论 ”的最终源头,孔子的 “贵其不已 ”,11]子思的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和孟子的 “反身而诚 ”,追本索源,都始于斯。

      《性自命出》开门见山,表明了与这种 “与天地准 ”思想的紧密联系,因此,把人的 “心志 ”、“性情 ”的锤炼修养,都纳入了 “中”与“和”的定势之中《性自命出》从第 42 简到 48 简,从第 62 简到 65 简,12]都是讲 “中和 ”思想的,通过 “中和 ”之道,对“性情 ”的锤炼、洗涤、陶冶,最后达到 “君子身以为主心 ”(第 67 简)的心学目的(中、和之道的本质是天命论, 而天命论的本质又显示了 “性”的独立性、不可替代性;是性善论的理论前提, 更是 “民为贵 ”的思想源泉 儒家的理论路径是通过凡俗的修养 “下学上达 ”,复归天命)这与《中庸》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然后 “与天地参 ”、 “至诚而化 ”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性自命出》的心学,偏重于对性情的分析、锤炼的过程论述;而子思的《中庸》却把心学进一步超拔到了 “诚”的境界,理论视点更高,运思措意更深而已,但都是为了 “德由中出 ”第三,《性自命出》属于思孟学派的最有力的证据,是它已经间接地提出了 “性善论 ”孟子的 “善端说 ”在这里已经开始萌芽。

      “善”字在《性自命出》中凡七见,除四处动词外,其他三处为名词,而且都与 “性善论 ” 有关:“义也者,群善之 也习也者,有以习其性也 ”第 13 简)“思而动心, 如也其居次也旧,其反善复始也慎,其出入也顺,司其德也 ”(第 26、27 简) “未言而信,有美情者也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未赏而民劝,含福者也 ”第 51、52 简)其中 “义也者,群善之也”一句,把 “义”,归为 “群善 ”之列,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 “群善 ”的内容,就是儒家一整套德性修养的标准,精炼地讲,就是郭店楚简《五行》中的 “仁义礼智圣 ”更为重要的是,它提出了 “反善复始 ”(第26、27 简)的重要命题把自天而降的 “性”规定成了 “善” “反”“复”连用,来自《周易》,有循环往复之意,于是在这个命题中, “善”就具有了 “始”的性质, “始”也具有了 “善”的趋向 13]《中庸》的 “诚”充塞宇宙,与天地互参,至诚而化,与《孟子》的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万物皆备于我, ”(《尽心上》)的主体意识,从本质上都依托于孔子《易传》 “与天地准 ”的思想轴心, 14]他们都从 “自强不息 ”、“贵其不已 ”的阴阳大化中发现了生命的真谛, 由此才导致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实行 “仁政 ”的重要思想。

      荆门郭店楚简中的 “天生百物,人为贵 ”(《语丛 ·一》第 20 简) “命与度与 ”15](《语丛 ·三》第 71 简上)、“有性有生 ”16](《语丛 ·三》第 71 简下)“爱类七,唯性爱为近仁 ”(《性自命出》第 40 简)等极为深刻、超前的哲学命题,与思孟的人学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认识这种理论上的渊源,是我们准确地把握《性自命出》认识论思想的必要前提二从儒家思想的整体结构来说,《性自命出》的目的在于论述心性的修养、心志的持定;从儒家人学理论的构建来讲, 《性自命出》对于性情的分析有独到之处;但是,笔者以为, 《性自命出》最大的贡献,却在于它卓越的认识论思想《性自命出》的认识论是深刻地依托于《周易》与《易传》的,虽然在这方面《性自命出》所占篇幅并不多笔者持有这样的认识,是从《性自命出》流行的年代(或此前),儒家的相关著作 (主要是依据《十三经》)之传承的内在逻辑上来说的,也是根据《性自命出》一文本身所显示的思想实际来说的在《性自命出》之中,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的命题,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郭店楚简的整理者采撷了其中半句作为篇名,来突出其思想但是, 《性自命出》的作者自始至终都没有对这一命题进行正面论述, 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 因为在当时,这个命题可能是非常流行的公理,也许在作者的思想体系中是一条基础性的定理,是不证自明的。

      就像《性自命出》提出 “反善复始 ”的命题,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根本不用花费过多的笔墨一样笔者以为, 《易传》中的 “命”实际上就是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就是 “道”,具有赫拉克利特 logos 的特质, 17]《周易》给予了孔子以理论背景上的支持,也在认识论上给孔子及其后学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礼记 ·礼运》有一段话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里更为深刻地渗透于人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之中去了,主体必然是通过性情与外在世界多角度、多方位的摩荡、摩合的过程之中得以存有、得以超升这种理论的形态与《性自命出》的内在联系是显而易见的《性自命出》开门见山地写道: “凡人虽有性, 心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定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

      ”(第 1、2、3 简)这几句话实际上是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