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章(新).ppt
37页中央银行学第十六章 中央银行与外汇管理 中央银行学本章知识要点 外汇管理的经济分析与主要内容 中央银行所参与的外汇管理 中央银行所参与的外债管理中央银行学第一节 外汇管理概述一、外汇管理的一般概念二、外汇管理的历史演进三、外汇管理的经济分析中央银行学一、外汇管理的一般概念外汇管理是指一国为使其国际收支与汇率能在符合本国利益的水平上保持平衡与稳定,指定或授权中央银行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或行政的手段,对在其国境内和管辖范围内的外汇收、支、存、兑等进行管理 外汇管理是当今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调节外汇和国际收支的一种常用手段实行外汇管理的国家,一般都由政府授权中央银行作为外汇管理的机构,也有一些国家直接设置诸如外汇管理局这样的专门机构 其对象一般分为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和物 外汇管理的具体方式基本有两种:直接管理,间接管理 中央银行学二、外汇管理的历史演进 外汇管理是国际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历了以下过程: 在金本位货币制度时期(无需管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外汇管制开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汇管制取消);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管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强管制); 20世纪50年代后期,特别是60年代以后(放宽外汇管制);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取消了“明”管制,“暗”管制也日趋放松并规范化,很多发展中国家仍在实行严格或较严格的外汇管制。
中央银行学从上可知,一个国家是否实行外汇管制以及采取什么管制措施,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条件密切相关总体来看,不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也不论是危机时期还是稳定时期,当一国利用常规经济手段不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与维持汇率稳定时,外汇管制这种强制性手段就会被作为重要的稳定工具加以使用中央银行学我国是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称之为外汇管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到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建立独立自主的外汇管理制度和汇价制度) 第二阶段是1953年到1978年实行全面计划经济时期 (加强对国有企业贸易外汇和非贸易外汇的管理,开源节流,努力增加外汇收入) 第三阶段是1979年到1993年底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中央银行设立了专门的外汇管理机构国家外汇管理局) 第四阶段是1994年到200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汇管理体制框架初步确定 第五阶段始于2001年,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外汇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中央银行学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仍在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中,主要的改革方向是:稳妥有序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逐步建立外汇管理负面清单制度,放宽境外投资汇兑限制,改进企业和个人的外汇管理;逐步建立外债和资本跨境流动管理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完善有效的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
中央银行学三、外汇管理的经济分析 外汇管理利之所在,弊亦随之现阶段我国实行外汇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外汇管理,大力增加外汇收入,合理使用外汇,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其次,通过外汇管理,促进对外金融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再次,通过外汇管理,还可促进国内经济协调发展 中央银行学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外汇管理的作用具有相对性通常认为,外汇管理虽可使汇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但由于影响汇率稳定的因素很多,单纯依靠外汇管理措施来实现长期的汇率稳定是不可能的此外,过于严格的外汇管理措施还可能限制国际贸易的发展,导致资本流入和国外投资的减少,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改善等中央银行学第二节 外汇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外汇管理的项目与措施二、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框架三、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框架中央银行学一、外汇管理的项目与措施 (一)贸易项目管理 贸易项下外汇收支一般是国际收支中最主要项目,展中国家一般对贸易外汇管理偏严,但总体来看,贸易项下的外汇管理呈现逐步放松的趋势 (二)非贸易项目管理 目前,西方各国的非贸易外汇管理较松,而发展中国家则管理较严 中央银行学(三)资本项目管理 一般来说,外汇短缺的国家对资本流入很少加以限制,并采取各种鼓励资本流入的政策,而外汇富余的国家则反之。
目前,国际资本移动已经达到巨大的规模,大量游资充斥国际金融市场,对各国经济与国际收支都将产生巨大的冲击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逐步将对资本项目的管理放在外汇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四)对汇率的管理汇率管理是通过以法定汇率代替自由汇率,即由中央银行制定统一的汇率(五)对黄金和本币出入国境的管理一般实行外汇管理的国家,都对黄金出入境加以限制中央银行学二、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框架 1996年底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呈现以下特点:1.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2.通过总量核查、分类管理和动态监测方式,形成监管合力3.实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完善了宏观调控体系4.禁止在境内以外币计价、结算和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了汇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学三、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框架 当前我国对资本项目仍保留部分必要管制 1. 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必要性 货币可兑换性必须分阶段实施,如果忽视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必然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甚至会付出不必要的代价根据世界银行1998年全球金融发展所做的统计,在资本账户自由化后的5年内,很多国家都发生了金融危机,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危机反复发生的情况,如表16-1所示。
Hiro Ito & Menzie Chinn(2007)提供的数据也表明,金融自由化后的5年内金融危机的爆发概率高达60% 中央银行学表16-1 资本账户自由化与金融危机国家(危机年短期资资本流动动长长期资资本流动动自由化后5年是否发发生危机严严重程度阿根廷(1980)阿根廷(1989)阿根廷(1995)开放关闭开放开放关闭开放是NA是严重严重智利(1981)开放开放是严重墨西哥(1994)开放开放是严重委内瑞拉(1994)关闭关闭NA马来西亚(1985)开放开放否菲律宾(1981)关闭关闭否中央银行学泰国(1997)开放开放是严重南非(1985)关闭开放否土耳其(1985)土耳其(1991)土耳其(1994)开放开放开放关闭开放开放否是是严重美国(1980)开放开放否加拿大(1983)开放开放否日本(1992)开放开放否法国(1991)开放开放是中央银行学意大利(1990)开放开放是澳大利亚(1989)开放开放是新西兰(1989)开放开放是巴西(1994)关闭关闭NA印度尼西亚(1992)开放开放否韩国(1985)关闭开放是斯里兰卡(1992)关闭开放是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8。
中央银行学总体来看,资本账户的开放客观上要求该国需要具备如下基本前提:稳定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有效的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能力;审慎经营的市场微观主体;足够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健全的法制基础;完善和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已经实现,但中国尚不具备一次性完全开放资本账户的前提条件在实现经常项目自由化之后,应根据经济实际发展程度,逐步完善资本项目的管理,在恰当的时机推行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中央银行学2. 我国资本项目管理的现状 我国目前资本项目的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管理对象:在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往往被当作非居民看待;而我国的对外投资在国外所设立的实体(包括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则被视为居民看待 (2) 管理范围:主要集中于对资本流入的管理(对外资、外债规模和结构的管理和控制),对资本流出的管理尚有不足 (3) 管理手段:同时利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加以管理管理方法正逐步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4) 管理内容:包括甄别资本项目交易,防止资本项目交易混同于经常项目交易,逃避管理对资本项目交易涉及的货币兑换、支付和转移加以管理或限制。
中央银行学截至2015年,在IMF资本与融资项目分类的7大类40项中,我国没有管制或只有较少管制的项目超过一半以上,完全不可兑换的仅有3项,且主要集中在非居民在境内出售或发行股票或有参股性质的其他证券、货币市场工具和衍生工具等方面应该说,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中央银行学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外债管理 一、外债的涵义二、外债的种类三、外债的经济分析四、外债管理的主要内容五、外债管理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 协调配合中央银行学一、外债的涵义 1984年3月,在国际审计员工作会议上,与会者对外债的定义达成了一项共识:外债是在任何给定的时刻,一国居民所欠非居民的以外国货币或本国货币为核算单位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我国在2003年公布的外债管理暂行办法中界定“外债”是指境内机构对非居民承担的以外币表示的债务 中央银行学二、外债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外债进行不同的种类分 按照我国2003年公布的外债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的规定,按照债务类型可将外债分为: (1)外国政府贷款; (2)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3)国际商业贷款中央银行学三、外债的经济分析 (一)外债的经济收益 1.投资; 2.技术和设备; 3.就业; 4.贸易; 5.银行或金融机构。
(二)借用外债的成本 1.债务偿还; 2.附带条件的外债; 3.外资供应的不确定性; 4.对外债的依赖性 中央银行学(三)外债与国际收支平衡借用外债对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重要影响反过来说,国际收支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债务活动的周期 中央银行学(四)债务偿还比率与偿债能力 1.负债率(20%); 2.外债饱和后外债余额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3.债务率(100%); 4.外债余额增长速度外汇收入增长速度 5.偿债率(20%); 6.当外债饱和后,年偿还外债本息增长速度外汇收入增长速度 上述六个指标中,第5个指标即偿债率是用以衡量外债偿还能力最主要的指标,也是用来显示未来债务偿还是否还会出现问题的一个晴雨表中央银行学四、外债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 外债规模管理 确定适度的外债规模是发展中国家有效管理外债的关键,但也是难点之一 一般而言,外债规模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经济建设对外债的需求量;二是国际资本市场的可供量;三是本国对外债的承受能力中央银行学(二)外债结构管理 1.融资结构; 2.期限结构管理; 3.利率结构管理; 4.币种结构管理; 5.市场与国别结构管理 (三)外债投向管理 外债的投向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相一致。
中央银行学(四)外债风险管理 具体来讲,外债风险管理包括如下内容: 1.社会效益项目年还本付息总额年外汇储备增加额; 2.在外债中长期指标分配上,要有一定的机动指标不用于项目投资,而是用于债务结构的调整; 3.建立偿债风险基金; 4.采用各种金融工具,利率、汇率的风险调整,使债务合理化 中央银行学(五)我国的外债管理 我国现行的外债管理机制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前述债务管理的内容所决定的包括: 1.统一计划 2.归口管理 3.债务登记 我国现行的外债偿还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三种偿债方式的划分 (1) 统借统还;(2) 统借自还; (3)自借自还 2. 对外偿付要领取“外债业务核准件” 3. 偿债监督 4. 建立偿债基金 中央银行学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央银行学五、外债管理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一)借用外债对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实施的积极影响 借用外债从以下三个渠道支持了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1. 社会投资渠道 2. 国际收支渠道 3. 财政收支渠道 中央银行学(二)国际债务管理与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之间存在的问题 1.外债流入从四个渠道对国家财政、货币政策产生影响(社会投资渠道、国际收支渠道、财政收支渠道、汇率渠道) 2.不同的财政货币政策也对外债使用效益的发挥产生影响。
中央银行学(三)加强国际债务管理和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 要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