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思考.docx
8页教育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思考 一、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回顾人类从工业革命到科技革命再到知识经济的发展历程,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一直是教育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研究课题[1]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教育投资提高了国民的人力资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而必须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增加脑力劳动者的成份,以此来代替原有的生产要素 经济学家们还对教育的经济贡献作了定量分析如舒尔茨运用“余数分析法”,计算出美国1927-1957年平均教育收益率为17.3%,由教育创造的国民收入占总国民收入增加部分的33%;丹尼森运用“因素分析法”,计算出从1927-1957年国民收入年增长率2.93%中有35%(即国民收入年增长率1.02%)是教育的作用;前苏联的斯特鲁米林于上世纪60年代第2次以“教育年限为简化系数”,计算出1940-1960年前苏联国民收入增量中有30%来自教育程度的提高;70年代科马洛夫以“教育年限劳动简化法”,计算出1960-1975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量的贡献为37.1%;科斯塔年以“教育费用为简化尺度”,计算出1965-1970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18%。
我国的专家学者也做过一些测算如曲桢森以“总课时作为劳动简化尺度”,计算出1952-1978年中国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20.7%;王玉昆以“劳动生产率法”计算出1952-1978年教育每年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4%;韩宗礼以“教育年限作为确定劳动简化率的依据”,计算出1964-1982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60.8%尽管运用的方法不同,测算结果也有较大差异,但至少可以说明教育对国民经济长期增长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教育经济学者的研究还证明了对教育投资可以给社会或个人带来经济收益关于教育的收益率分析的主要结论有:(1)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的收益率,也高于通常的银行利率如萨卡罗普洛斯于上世纪70年代初通过对33个国家的综合研究表明,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一般都超过10%,高于银行利率;人均国民收入低于1000美元的国家,教育收益率一般为19.9%,而物质投资收益率一般只有15.1%2)个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在高等教育中更是如此3)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一般高于发达国家教育投资收益率4)初等教育的收益率一般高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收益率上世纪80年代初世界银行对44个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社会教育收益率的计算结果如下: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顺序,不同国家各级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分别为:发展中国家27%、16%、13%,中等国家16%、14%、10%,发达国家13%、10%、9%。
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也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二次大战后,遭受战争重创的西欧和日本之所以能迅速重建和强大起来,关键在于其教育普及程度高,拥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劳动力和大量专门人才[2]亚洲的韩国、新加坡等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也是与其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分不开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的经济功能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重要 二、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在以往关于教育对经济贡献的研究中,主要是着眼于教育作为一种人力投资、作为改善劳动力素质的活动对经济增长产生的长远促进效果而近年关于“教育产业”的经济贡献的讨论,同以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视角有所不同,主要强调教育作为一种个人或社会“消费”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短期或直接的拉动效果很多人提出在当前内需不振的情况下,通过刺激教育消费,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那么,“教育消费”对经济增长是否有短期拉动作用?如果有,这种作用有多大?这可以说是“教育产业”讨论给教育经济学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1999年初,亚洲开发银行汤敏等人提出:通过扩大非义务教育的招生规模和提高收费标准等,可以扩大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若在3年内使中国高等学校的招生量增加1倍,从每年200万人增加到400万人,对新增学生一律实行全额自费,并把年平均学费提高到1万元,则每年可多收取学费200亿元,加上增招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消费约40亿元,这笔钱所产生的第2轮及以后若干轮的消费、所引发的学校附近的服务业及有关行业的投资消费等,用投资乘数匡算[3],最初的240亿元可拉动近1000亿元的投资与最终消费,对GNP的贡献每年也可达半个百分点以上[4]。
近两年来,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政府相继采取了储蓄降息、公务员加薪等刺激消费的举措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短期拉动作用格外引人关注目前我国居民储蓄总额不断增大,且子女教育已经成为城镇家庭储蓄的主要动机之一,这表明家长有能力并且愿意进行教育投资,因此,社会有必要扩大教育供给,满足人们的教育消费需求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预测中心居民储蓄消费意愿抽样调查,居民储蓄准备用于教育支出的占10%,高于准备用于购房支出7%的比重事实上,1999年至2001年间全国高校累计净增加本专科招生数491万人,据初步估算,三年扩招至少推动了800亿元以上的社会资金投入高校基础设施,有力地促进了以扩大内需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三年里,新建的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是过去50年的总和,仅学生公寓建设一项,就拉动了社会资金投入200亿元[5]因此,教育消费的市场及其收益是巨大的 但是,根据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同时还应看到: 第一,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宜估计过高即便按汤敏假设的增加240亿元高等教育费用,最多也只能拉动600亿的最终消费每增加1个单位的教育投入,对其他产业的需求拉动总和为0.73,而工业、建筑业达1.9,服务行业为1.25,农业为0.85,可见教育对其他产业的波及效果较小。
此外,每年平均学费1万元、生活费用4-5千元的负担对于工薪阶层而言并不轻松,从而必将挤占或牺牲其他消费,使其他方面的消费能力下降 第二,对于居民的教育消费能力不能估计过高从居民储蓄总额来估计居民个人的教育消费能力是不全面的,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首先,在银行的近6万亿储蓄中不仅包含着个体工商业者的周转资金,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公款私存”;其次,大部分存款集中在少数储户手中,而大多数储户只有少量存款即便是纯粹的居民个人储蓄,然由于现在个人存款的性质是个人生活保障金的预留,所以短期内人们还是不敢消费[6]事实上,目前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上一般认为的适度范围据国家统计局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最高的15人口占有全部收入的54.1%、次高的15人口占有18.6%、收入最低的15人口仅占有4.06%,高收入层占有总收入的比例是低收入层的12.7倍,因此,有能力接受教育“高消费”的只是少数人 第三,高等教育难以做到完全按成本收费在发达国家,公立大学的大学生所交学费一般占10%左右,近年来部分国家提高高等教育学费,也只占到教育成本的30%左右,私立大学可到40%左右,也只占总经费支出的21%。
[7]而从目前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来看,即使每学年1万元的学费多数人也是承担不起的如从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一项抽样调查研究来看,目前,大学生及其家庭所能承受的学费额的上限是5500元上下,离完全按成本收费距离甚远 第四,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要适当,要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并同高等教育的现实基础相协调, 不可大起大落[8]作为生产要素, 效益主要表现在以最少的代价满足发展的急需,高等教育规模过大、投入过多,并不完全是好事[9]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要受办学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的制约,短期内过快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很可能带来教育质量下降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开发教育产业,其历史意义不在于教育数量和规模的扩张,而在于结构的调整、效益的提高和制度的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的短缺不是单纯的数量型短缺,而是一种制度型短缺因此,发展高等教育,首先必须建立连接教育和市场的机制,如果没有制度准备,单纯扩大规模,同时将原有结构的体制放大,将不利于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也很小[10]应该看到,我国并不缺少大学生,而是缺少适合市场需要的大学生在这种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充斥市场的情况下,还会产生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搜索成本加大的问题。
[11] 三、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思考 1.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推动”和短期“拉动”的双重作用应当充分重视扩大教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从国际上看,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1997年,美国教育总消费额达6500亿美元,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8.9%[12]仅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一项,每年收入就达2000亿美元,而且还提供了约200万人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都把扩大“教育出口”、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据加拿大国际贸易部的资料,1996年共接受外国学生近10万名,带来了25亿加元的经济收益,相当于提供了21000个就业机会;[13]早在北京举办的“1999国际高等教育展”上,英国一所英语学校的校长就坦率地说:“对我们来说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市场就意味着金钱”这清楚地表明外国人已将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教育消费市场,据说英国首相布莱尔也曾明确地提醒英国大学校长们要占领中国这个巨大市场[14]可以预见,随着教育产业对经济贡献作用的增强,教育市场的国际竞争将愈演愈烈 2.单纯看到教育作为一种消费对经济的短期拉动作用,盲目扩大高等学校招生和提高学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这样做很可能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给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专业人才,而不是用发展教育去获得一时的经济利益美国实施“退役军人训练法案”就是一个可资借鉴的实例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联邦政府付出巨额财政补助,为大批复员军人提供了以社区学院为主的高等教育就学机会这一举措虽加重了当时政府的经济负担,但从长远看,这一举措减少了失业,提高了复员军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素质,对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较大作用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积极抢占国际教育市场,加大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力度,并对外国留学生实行高收费,但对本国学生却采取不同的收费政策,并通过强化政府资助等办法尽可能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这些举措都是着眼于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促进作用 3.在制定启动教育消费的有关政策时,必须客观估计居民的教育消费承受能力目前我国农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仍然很高,消费结构层次也很低1990-199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从686.3元上升到2090.1;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从1510.2元上升到5160.3元同期,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层系数有所增大,已接近0.5的边界值(相当不平等的标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这些都是制约居民教育消费扩大的因素。
在社会消费总量一定、一般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的情况下,教育支出的增加必然带来其他方面消费的减少换言之,教育消费增大对拉动内需的刺激效果很可能因挤占其他方面的消费而被抵消同时,如果学校不断提高收费标准的信号传递给家庭,在预期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家庭有可能会扩大储蓄这样,在教育消费未形成之前,居民购买其他物品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将会减少据1996年对京、沪、渝、穗等8大城市的一项调查,居民中上大学的子女学业消费平均占家庭收入的28.6%,高中、初中、小学的学业消费分别占家庭收入的38.2%、26.4%和23.3%[15]因此,研究教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实际拉动潜力,除了需要研究全国城乡居民总体消费能力和教育消费能力外,还必须考虑不同地区和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分布状况,客观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