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一化学基本知识和规律总结和提高.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470333100
  • 上传时间:2022-08-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9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一化学基本知识和规律总结和提高唐荣德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外部特征是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因此可用有无元素化合价变化来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2.两顺两反两关系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氧化剂被还原,还原剂被氧化 3.两等量这是区别于一般化学方程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化合价升降配平法 元素被氧化所失去电子总数=元素被还原所得到电子总数(得失电子规律)———电子得失法配平法4.歧化反应:同一物质的同一价态的同种元素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三同)特点:氧化剂和还原剂是同一种物质5.归中反应:同种元素的高价态和低价态作用转变为中间价态的反应 归中原则:某些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之间,如果是相邻价态的,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不相邻价态的,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特点: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是同一种物质 6.与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7.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所生成的产物;具有氧化性,是逆反应的氧化剂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所生成的产物,具有还原性,是逆反应的还原剂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都是生成物,在化学方程式右边找 8.规律 (1) 表现性质规律:① 处于最高价态的元素只可能表现出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的元素只可能表现出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可能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还原性 ② 一种元素若有几种化合物,含该元素高价态的物质可作氧化剂,含该元素低价态的物质可作还原剂,含中间价态的物质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升失氧,降得还,若说性,恰相反;高价氧化低价还,中间价态两边转 如:H2S—S—SO2—HSO4③ 金属单质只具有还原性,金属阳离子具有氧化性非金属单质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其单核阴离子(如Br- )只具有还原性 (2) 对于单质及离子而言 ① 金属原子、简单的非金属阴离子具有还原性;活泼非金属原子、金属阳离子具有氧化性 ② 有些非金属单质具有还原性,如C、H2 ③ 某些含氧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如、ClO-等某些含氧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如 ④ 对单质而言,一般来说,金属性与还原性一致,都为失电子性;非金属性与氧化性一致,都为得电子性。

      但二者并不等同,如C、S、N2等具有还原性和氧化性,C的还原性更显著些,但无金属性3) 价态归中规律① 中间价态理论:两种含有高低价态的同种元素的物质,只有当这种元素有中间价态时,才可能起反应;而且,元素的高低价态变化的结果是生成该元素的中间价态② 只相撞,不交叉 (4) 即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的物质: ① 含有中间价态元素的物质 ② 含有一可升高价态元素和一可降低价态元素的物质9.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1) 氧化能力、还原能力的大小不取决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而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2) 具体判断的方法有:① 性质强弱规律:两强两弱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剂;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剂② 从单质的活泼性考虑:越活泼的金属还原性越强,越活泼的非金属氧化性越强 越活泼的非金属,其氧化性越强,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强氧化剂 弱还原剂 氧化性逐渐增强 F Cl Br I S F- Cl- Br- I- S2- 还原性逐渐增强 越活泼的金属,其还原性越强,它对应的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强还原剂 弱氧化剂 还原性逐渐增强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K+ Ca2+ Na+ Mg2+ Al3+ Zn2+ Fe2+ Sn2+ Pb2+ (H) Cu2+ Hg2+ Ag+ 氧化性逐渐增强 注意:(A) 活动顺序表中Fe的阳离子是Fe2+,这是置换反应的结果Fe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如:Cl2>Fe3+>I2 (B) 反应规律是:上左下右可反应,隔之越远越易行 ③ 反应条件比较:温度、浓度如浓、稀硝酸与Cu反应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氧化性:KMnO4>MnO2 Cu+2H2SO4(浓)CuSO4+2H2O+SO2,Cu与稀H2SO4不反应, 氧化性:浓H2SO4>稀H2SO4 (3) H+ 氧化性比正价非金属元素(含氧酸中的成酸元素)的氧化性弱。

      如: Zn+2H+ (稀硫酸)=Zn2+ +H2­ Zn+2H2SO4(浓硫酸)=ZnSO4+SO2­+2H2O 因此,常说的氧化性酸是指成酸元素具有氧化性的酸,氧化性酸的氧化性是成酸元素的氧化性,而非H+ 的氧化性故非氧化性酸也有氧化性,那是H+的氧化性10.化合价升降数的算法:同号相加,异号相减(指数字,不管符号)即:负变正,正变负,数字相加就算数例如,H2S变为H2SO4,S从-2价上升为+6价,符号相反,只需把数字加起来就是了:2+6=8,即升高8价 11.部分氧化部分还原的计算 2 mol 反应16 mol 还原10 mol 5 mol 10 mol e- 1 mol—反应4 mol 被氧化2 mol 1 mol 2 mol e- 二、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从实质上看,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直接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不能或间接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在于能否直接电离出离子(质的差异),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在于电离程度的大小(量的差异)。

      前者的范围为水溶液或熔化状态,而后者的范围仅有水溶液 非电解质:绝大多数有机物、气态氧化物、一些非金属氢化物(如NH3) 电解质: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 强电解质:强碱、强酸和大多数盐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 因此,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或强电解质,能溶于水的物质也不一定是电解质或强电解质 2.书写或判断离子方程式的原则: (1) 客观性原理:反应的生成物必须正确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如铁与稀盐酸反应,写成Fe+2H+=Fe3++H2↑就错了,因为该反应只能生成Fe2+由于中学化学里讲的是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故不在水溶液里进行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如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浓硫酸中水只有约2%,硫酸大部分都未电离,得到的硫酸铜也不是处于溶解电离状态,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同理,铵盐(固体)与碱( 固体)反应制氨气,氯化钠固体与浓硫酸反应制氯化氢,硝酸钠固体与浓硫酸反应制硝酸等,都不能写离子方程式这也可以看作是违背了客观性原理 (2) 等量性原理,即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应该相等 违背这种原理的考题一般较少 (3) 等电性原理,即电荷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离子的电荷数应该相等。

      这是离子方程式区别于化学方程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如Fe+Fe3+=2Fe2+,Fe2++Cl2=Fe3+ +2Cl-,Al+2H+ = Al3++H2↑,都违背了等电性原理 (4) 书写规则:只有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即易电离的物质)才能写离子形式, 其余物质,包括沉淀(即难溶物)、气体(即挥发性物质)、弱电解质(即难电离的物质)、非电解质和单质都应写原式如把H2S、FeS、CaCO3、Cu(OH)2、BaSO4等写成离子形式,把H2O写成2H++O2-;把盐酸、稀硝酸和稀硫酸写成分子式,这些都违背了书写规则对于微溶物,到底应该写离子形式还是化学式,总的原则是:清离浑分,左离右分譬如,澄清石灰水参加反应就该写成离子形式,若是石灰桨或石灰乳就应写化学式;若是未写明清浊,则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写离子形式,作为生成物时写化学式 (5) 组成原则:凡是在离子方程式中没有出现参加反应的离子被部分消去时, 强电解质所电离出的阴、阳离子数之比必须等于其组成比如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写成Ba2+ +OH-+H++=BaSO4↓+H2O,就违背了Ba(OH)2和H2SO4的组成;又如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的氯气,其离子方程式应该是:2Fe2++4Br-+3Cl2=2Fe3++2Br2+6Cl-,如果写成了4Fe2++2Br-+3Cl2=4Fe3++Br2+6Cl-, 就违背了组成原则。

      (6) 规范原则: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及化学式必须正确书写;是等号还是可逆符号; 沉淀符号和气体符号不能漏掉另外,把离子电荷写成了化合价,等等,都是违背了规范原则 三、元素及化合物知识 1.颜色: F2:淡黄绿色气体 Cl2:黄绿色气体 Br2:深红棕色液体 I2:紫黑色固体 碱金属:除铯略带金色外,其余皆为银白色 Na2O2:淡黄色固体 AgBr:淡黄色固体 AgI:黄色固体 AgCl、BaSO4、CaCO3、BaCO3、Na2CO3、NaHCO3、Na2O、NaOH、KOH、NaCl等皆为白色固体 铜盐溶液:淡蓝色;铁盐溶液:棕黄色;亚铁盐溶液:淡绿色;高锰酸盐溶液:紫色 2.气体的溶解性: (1) 极易溶于水:氨气(700)、氯化氢(500) (2) 能溶于水:氯气(2)、二氧化碳(1) (3) 难溶于水:氧气(30 mL)、氮气(26 mL) 3.易液化的气体:二氧化碳、氨气、氯气、二氧化硫 4.强酸:HClO4、HI、HNO3、HBr、HCl、H2SO4、HNO3等 弱酸:HF、HClO、H2S、H2CO3等 5.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 (1) 活性炭(吸附有色物质——物理变化), (2) 臭氧(氧化作用), (3) 过氧化物(氧化作用), (4) 次氯酸、氯水、次氯酸盐、漂粉精、漂白粉(氧化作用)。

      6.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的火焰铜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CuCl2的固体小颗粒),溶于少量水中生成黄绿色溶液,加水稀释变成蓝绿色或淡蓝色溶液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FeCl3的固体小颗粒),溶于水后生成棕黄色溶液 磷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的烟(PCl3的小液滴)和雾(PCl5的固体小颗粒) 7.液氯和氯水的区别:物质类别变化成 分性 质液氯纯净物物理变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