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主义翻译观对传统译论的颠覆与改写.docx
6页女性主义翻译观对传统译论的颠覆与改写 内容Reference:女性主义强调翻译主体、翻译的政治性以及对差异性的肯定和支持,为人们反思传统译论中翻译的等值、忠实、译者的主体地位及语言的本质等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本文主要从忠实观、译者文化身份、翻译伦理方面探讨女性主义对传统译论的颠覆作用Keys:女性主义翻译观 结构主义 传统译论前 言20世纪50年代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开始萌芽,70年代获得理论上重大突破,翻译领域的许多传统理论如忠实观、原文意义的终极权威性、语言意义的透明性表征在这种转向中遭到解构传统译论的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翻译观,受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影响,认为意义是普遍、客观和确定的,把翻译活动变成了纯语言的操作过程,强调语言的共性,忽视其差异性,从而低估了翻译的创造性,忽视了翻译涉及到的文化差异,进而否定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结构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二元对立,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其中的一元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把男性和女性、翻译和创作对立起来,成为不可调和的两极女性主义主要是一种解构父权中心,为处于边缘的女性争取权利的理论,它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等现代理论中汲取营养,将上述理论的影响带进了对翻译的探索和思考中,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观——力图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主张译文和[来自WwW.L]原文具有同等地位,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要素。
传统“忠实”观的质疑和解构传统译论的基础——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是一个客观和价值中立的符号系统,是规律性和理性的象征,女性主义认为被男性垄断的语言已经形成一种规则,男性一般作为非标记形式,成为普遍能指,以男权为中心的语言限制了女性经验的呈现而且损害女性的自尊,因此结构主义翻译观其实是在掩盖语言的性别歧视问题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中心论和二元论是传统译论对译作的歧视及翻译中性别隐喻的理论来源,女性主义认为男女的二元对比应置放在一个连续体中,两者并非不可调和按照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的解构主义互文本理论,翻译和创作也是一个连续体,两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彻底瓦解了男性和女性、作者和译者、创作和翻译截然对立的关系,进一步否定了“忠实”的翻译伦理,即一个积极的原著和一个消极的译作的存在;主张翻译既不要忠实于原作者,也不要忠实于读者,而要忠实于他(她)们共同参与的写作事业译者文化身份的“显形”和传统翻译伦理的解构翻译理论因为引入性别而变得复杂,性别、语言、翻译成为新的理论阐发视角,从这个阐发点出发,女性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命题进行质疑和反叛,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主张,其实是坚持意识形态立场并通过翻译建构女性独特的身份诗学,这些主张实际应用中解构大于建构,颠覆胜过继承。
解构主义大师徳里达分析西方现代社会的理性传统时,发现它建立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上,这种二元对立表现为菲勒斯中心和逻各斯中心的倾向,也就是父权中心和终级存在论的思想,他将这两种倾向合并起来成为菲逻各中心,视为解构对象,同时他认为符号的意义处于不断运动状态,是一个阐释代替另一个阐释的游戏他的理论成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依据女性主义借助徳里达解构主义对父权中心发动攻击,质疑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打破两极对立的等级秩序,提出“忠实”不是忠实于原文作者,也不是接受语文化读者,而是忠实于自己的阅读,所以提倡女性译者以一种积极介入的姿态对文本进行挪用和改写女性主义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文、译者/译文的二元对立模式,提倡原文、译文共生共荣,破除了原文作者和源语文本的权威神话,这表现在翻译延长了原作的生命,使得它在一个新的语言文化空间中面对新的读者群体所以译者和译文不是差劲的模仿和机械的拷贝,译文是原文的后续生命,为原文开启了一个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传统译论强调译者和译作消极、被动、受制约的一面,压抑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由于历史上存在的对翻译和女性的歧视性隐喻,把翻译和女性驱逐到社会底层,形成了原文高贵、译文卑贱的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观颠覆了传统的原文和译文的主仆关系,也肯定了女性主义译文的创造性,否认了原文意义的单一性和绝对性。
进一步强调译者对译文用女性主义的角度去干预和改写,来补足女性应有的身影和声音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还致力于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反对女人和译者同被置于话语的低等地位,原作被视为权威和强壮的男性,而译本是底下、羸弱的女性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就是要识别和批判翻译的女性气质的过程、原因及负面影响,动摇那些歧视女性、歧视翻译的深层结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语言本质及翻译伦理角度阐述女性主义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照下的传统翻译理论的颠覆女性主义翻译观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过程的不同,在解放了女性译者的同时,解放了受压抑、失去自己声音的译者创造性女性主义除了在翻译理论上的贡献,还积极进行大量丰富的翻译实践,比如对《圣经》做女性主义和双性同体(一种两性兼容语言)的阐释,针对翻译过程遇到的文化双关语和词语游戏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即增补、加写前言和脚注、劫持,表现了译者主动介入文本的行为总而言之,女性主义呼吁解构父权话语和父权意识,用女性话语来言说女性的差异性、特殊性,让这个父权话语构建的世界拥有女性自己的声音,尽量在翻译中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女性所以女性主义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女性主义视角,从性别的角度强调翻译主体,尤其是女性译者主体的强调,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女性主义的理论渊源——解构主义和传统译论的基础——结构主义从根本上是冲突和不一致的,其内在原因是结构主义的哲学基础——二元对立和中心论,正因为结构主义没能走出原文文本中心论,始终停留在对一致性与同一性的追求上,它的研究范式继承了翻译的一元标准,强化了先验性的翻译伦理,即翻译应对原作负有道德义务,框定了翻译权利关系,也规定了男人和女人的权利关系,这种传统思维模式成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的主要对象,女性主义发展的主要理论来源——解构主义对意义的阐释和互文本理论颠覆了结构主义研究模式,传统译论侧重对标准的厘定和遵守,研究重点总放在原作和译作的文本对比上,采用静态标准评价译文的“忠实”,将翻译贬低到父权意识形态下的从属和附庸地位,女性注意翻译理论把翻译活动置放在历史发展和后结构主义、跨文化、跨语际的范围中考察,探讨了翻译怎样使用语言作为文化干预手段来改变[来自www.lw5u.Com]父权话语的支配性结构,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又印证了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和视角结语女性主义理论颠覆了传统译论中的等级结构,肯定了差异的合理性,张扬译者主体意识,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但作为新兴的理论范式,其局限性也不可避免,它虽然成功地打破了结构主义翻译观的封闭性和静止性,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但过于强调对语言的“操纵”和对文本的“干预”,有很强的破坏性和消解性,它一方面破除了逻各斯中心,否定语言规律的决定论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语言的差异性、模糊性、离散性而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Reference:[1]吕俊结构、解构、建构[J]中国翻译,2001年第六期[2]蒋骁华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J] 中国翻译,2004年第四期[3]张景华女性主义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局限性[J] 中国翻译,2004年第四期[4]徐来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J] 中国翻译[5]张岩冰女权主义文学理论与解构主义[A] 女权主义文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6]耿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述评[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9月哲学社会科学版[7]葛校琴女性主义翻译之本质[J] 外语研究,2003年第六期[8]廖七一重写神话——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二期[9]Luise Von Flotow.Translation And Gender——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im” Saint Jerome:Manchester,UK10]Sherry Simon.Gender in Translation——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Routledge Publishing Company.吕晓菲,女,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