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伦理层面的异化.doc
5页道德伦理层面的异化: 在人与非人之间 — 莎士比亚悲剧 《李尔王》 的伦理学解读 内容提要: 从道德伦理层面对莎士比亚的《李尔王》 进行分析, 看到了在父权和王权的双重作用下, 在 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君王对道德伦理的选择方面, 《李尔王》表现出对人性美的赞扬,对 非人性的批判 关键词: 莎士比亚《李尔王》 道德伦理 在以往的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中较少 从伦理学层面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出阐释, 对莎士比亚的悲剧 《李尔王》 的研究尤其缺乏从伦 理学角度的深入分析有人说: “莎士比亚正是把伦理道德方面的冲突同政治斗争与哲学思 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时, 才增加了悲剧的深度 ”聂(珍钊 10)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因为“伦理学 ”归根到底是人的学问, 如果我们把 “伦理道德 ”冲突理解为人与人性的冲突, 我 们就会明白, 莎士比亚悲剧的深度, 还在于从伦理和文学的角度考问了人存在的价值和人性 善恶莎士比亚天才地告诉我们,失去了道德,不讲伦理,人就会成为非人如果我们从伦 理学的角度对莎士比亚的大悲剧 《李尔王》 进行一番伦理的剖析, 从李尔王和其他人物的行 为准则,作品中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通过作品显示出来的人们对家庭〜社会、 国家一人生的深度思考, 并且以人性的善恶美丑作为测试的试金石来考察 《李尔王》 中显示出来的伦理 道德思想, 我们就能够从更深的层面认识到莎士比亚在该剧中渲染出来的悲剧色彩。
而从伦理的层面切人《李尔王》研究,恰恰就是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有所忽略的 一、父权与王权的双重作用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待人生与社会, 我们就可以看到 《李尔王》 中关于父权与王 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女儿与父亲之间构成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层面, 其中的具体道德行为则形成为连接这两个层面的路径, 道德的和非道德的、 人性的与非人性的、 爱与仇恨的, 成为考验李尔王、 柯苔莉亚和肯特; 爱德蒙、 贡纳莉、 瑞干人性与道德的试验场 《李尔王》 告诉我们, 道德成为一种规范, 成为一种应该遵守的共识 道德规范的 “有效性 ”指明规范 “值 得”被普遍承认,这只是因为道德规范能够联结接受者的意志 (哈贝马斯 57)李尔想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 幻想亲情、 道德规范和君王的权威的三位一体, 就可以避免以后的争夺和骨 肉相残, 同时自己仍然可以享受到父亲应该得到尊重和没有王权的君王的待遇 但是, 道德规范早已失衡了,他的愿望注定要落空 他对三个女儿提出, 谁最能表示对他的爱心, 就能 得到最好的国土的封赏 我就要交出君权,放弃土地,再不问国家大事了 ——你们爱我,算 哪个爱得最贴心 ?谁的孝心最重, 最值得眷宠, 她自会得到我最大的一份赏赐。
(莎士比亚 25) 这时,他表现了对于王权的迷信,他要借助王权获得父爱,享用父爱,哪怕这种 “爱”是表面的,即利用王权巩固在三个女儿身上的父权地位 李尔王不但在家庭中拥有绝对权威, 而且 在王国中拥有至高无上的特权 分封国土是一件想当然的举动, 初衷是好的, 却给邪恶和野 心提供了准生证 当一个人能够极其容易地办到他想要办的事的时候, 在行动上不受任何制 约和监督的情况下, 他根本不会坚持做正义的事情, 这样一个具有无上权力的人, 他的决定 和所作所为决不会比世界上最不正直的人的所作所为要好些, 往往会给别人和他的权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带来更大的危害 这样一个想要办任何事情都很容易的君王, 他的决定是灾难性 的女儿是这样叫他的: “父王 ”莎(士比亚 26_27),既是父亲又是国王国王的权力在,父 女之间的亲情也在, 国王的权力不在了, 父女之间的亲情也就不在了, 一切都以王权的存在 为依据外在的王权凌驾于血浓于水的父女情之上李尔迷信王权,更迷信父权, 他不允许别人挑战自己至高无上的王权, 也不允许女儿不说好听的此时的李尔王, 他不懂得, 也不 相信随着王权的丧失, 其父权的地位也必将得到根本性的动摇。
他要尝试一下 他首先在权 力面前迷醉了人性,其次在花言巧语中迷醉了自我,李尔王无法相信柯苔莉亚的 “我没法把我的心挂在嘴边上,我按照我应尽的本分来爱父王 ”莎(士比亚 27)这句大实话的真正含义 因此他剥夺了柯苔莉亚的继承权, 即剥夺了柯苔莉亚对王位的继承权 对王位的分配和继承 权的争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往往充满了血雨腥风, 其中是没有道德可讲的 但是,对具体的王位争夺战的行为却可以进行道德的评判 而评判的标准, 作为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 评判规则就是以是否在争夺中能够符合最基本的人性, 以及胜利者是否把失败者当作一个人应该说, 李尔王在国土的分配和王位的继承上是符合一个国王的权力和伦理道德的, 虽然他剥夺了柯苔莉亚的继承权,但他并没有超越人性的底线而超越 人性底线的是大女儿贡纳 莉和二女儿瑞干 莎士比亚看到了王权争夺的残酷性, 考问了人性中的美丑善恶: 爱、野心、 良心、权力、利益、邪恶、死亡 “莎翁借助李尔所呼吁的孝道 (孝亲报恩 )是一种美好的道 德伦理义务 ”王(忠祥, “建构崇高的道德伦理乌托邦 ”25 李尔王此时已经不能宽容他那没有 良心,失去了人性的女儿, “宽容对我们所有人都意味着代价和危险 ”万(俊人 35)。
道德毕竟是人的一种活动,人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用理性审视、过滤自己的动机、愿望、需 要、意图, 并通过对外在于自身的道德规范的确证与认同的法则, 自觉地按照这种法则约束 自己, 处理社会关系, 从而把外在必然性转化为内在自觉性, 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道 德需要该死啊,畜生!谁能把好好的人, 糟蹋成这个模样 !— — 除非他那些没良心的女儿 难道被赶出的父亲,对自己的肉体,都这样,毫不顾怜 ?赏罚公平 !谁叫他这个肉体生下那些塘鹅一般的女儿 (莎士比亚 122)贡纳莉和瑞干已经在权力面前既不能用感性约束自己,也 不能用理性审视自己的一切行为, 亲情和理性加在一起也难以战胜膨胀的野心, 外在于自身 的道德规范与认同法则, 并不能约束她们的行为, 反社会、反人性的、 反人类的行为纠合成 一股强大而邪恶的力量, 使对权力野心的渴望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爱德蒙的憎恶是可以 理解的 ?? 他把天生的欲望置于社会规范之上; 他要走一条不顾伦理道德而大胆实现自己欲 望的 “新路 ”孙(家瑗, “《李尔王》:命题式的台词与深刻的含意 ”63 在他看来, “人性善和 一切伦理道德都是迂腐的枷锁 ”;人“只应遵循本能和无止境的欲望办事, 以大胆的智能去超 越障碍,实现野心 ”孙(家瑗, “《李尔王》 :命题式的台词与深刻的含意 ”63。
在李尔王受到 迷惑的 “谁爱我, 谁有孝心,谁就可以得到好处 ”这一以表面孝心为衡量标准的前提下,恭维 颂扬、虚伪奸诈、 溜须拍马之风必定大盛, 天下出了乱子, 骨肉至亲, 翻脸无情; 朋友绝交; 兄弟成了冤家;城里骚动;乡下发生冲突;宫廷里潜伏着叛逆;父子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莎士比亚 45) 而敢说真话、正直无私的人必然受到排斥和打击每一事物都是按其特性而发 展的, 它因为原因而起的活动表明了这一特性 每一个人都按他是什么样的人而行动, 而据 此每次都是必然的行为中不可能看到的自由,必须寓于存在之中 (叔本华 121)柯苔莉亚即使在父亲面前也保持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在个人与家庭、 女儿与父亲、 臣子与君王、真话与 假话、阿谀奉承与耿直真诚的伦理道德冲突中, 她并没有在权力和金钱面前迷失自己的人格 柯苔莉亚的人格表现出明确、 独立的个人性或个性; 她已经不是父亲眼中的一个逆来顺受的 角色, 不是没有自我的个体 柯苔莉亚在行为上所显示出来的真诚, 进入了很高的伦理道德 的人格层面, 她不甘心继续扮演乖女儿的角色和一贯顺从他者且受制于他者的形象; 她要显 示人格伦理道德的独立性,个人与她们 (两个姐姐 )不相即、与一贯的自己不相即,而与自己 的真诚相即, 从而不失自我。
柯苔莉亚的人格强调隐藏在假面之后的有理性的个人这一事实 的存在 因此,人格只是通过假面按照其个体性或作为个体存在的自我的意志和作用来表现 人的生命旨趣在这里,人格与角色是统一的,并 没有分化开来以理性为中心的人格通 过在一定的应答关系中的假面展现出来,在实际上不免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王兴国孙利73)李尔、贡纳莉、瑞干和柯苔莉亚在人生的大起大落和生死之间演绎了相当精彩的故事, 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当父女之间的亲情已经不在, 王权也因为自己的轻信而旁落的时候, 考 验人性的时候就到了而 《李尔王》 的伦理道德意义也凸显出来, 莎士比亚将其危害人生和 人类文明的严重意义暴露出来, 从而起到巨大的震动和警告作用 这种人性的泯灭从反面证 明, “人的一切行动都应该以是否符合人性的底线为最基本的原则钱欲与权势异化了人 性”王(忠祥, “自觉意识与自我观照 ” 575《李尔王》 的伦理学意义还在于它所显示出来的任 何混沌黑暗也遮盖不住的人类高尚精神的光辉, 因此同大胆暴露与抗议精神并存的是, 对于 “人”的理想和人生哲理的信念 好人 “在苦难中表现出来的尊严和美德给 ,人?本身肯定了生存 的价值与意义 ”孙(家瑗,《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195)。
《李尔王》中坚持宣扬对于人与人生的积极和进步的意义,它告诉观众和读者,要想获得这种进步是要付出极大牺牲的 《李 尔王》 的伦理学意义还在于以家庭、 亲子之爱和忘恩负义为中心, 但它却从家庭的范围横向 扩展到社会、王国、大自然和 “宇宙 ”,同时纵向地从王室贵族、暴发户、骑士、绅士下伸到 仆从、佃户和无家可归的最贫苦的 “疯乞 ”、“流浪汉 ”孙(家瑗,《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209) 由此, 使我们知道《李尔王》的悲剧就远远超出了个人和家庭的范围, 具有更广阔的社会画面,带有更多的社会性质 (孙家瑗,《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431)无家可归的穷人呀 ? ? 可怜你们赤身裸体的穷鬼呀,没处可躲,逃不了狂风刮、暴雨淋,头上没一片瓦,肚里没半 粒米,披一片,挂一块,千疮百孔,怎对付眼前这天气 ?唉,我几曾想到这许多 !荣华富贵,把这剂苦药吞下去; 到外面来领受一下穷人受的罪吧, 也好把你们多余的散布给他们, 好显 得上天还有些公道 (莎士 匕亚 120)《李尔王》 是一出富有道德伦理和哲学意义的伟大悲剧 ?? 在顺应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理想的同时,展示 “善 ”、 “恶 ”的实质,提出人类命运、人生意义、价值观、社会不平等带根本性的问题 ( 孙家瑗,《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218)。
二、 统治者的权力伦理与爱的代价从权力角度考察 《李尔王》 中的伦理思想, 我们对李尔王分封 国土的举动也不能给予彻底的否定 在以往的研究中, 往往认为李尔王分封国土的情节不可 信,但是却忽略了中外历代统治者尤其重视继承权问题 在家天下的思想支配下, 李尔王在 没有儿子继承王位的情况下, 考虑自己百年以后的权力继承问题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亲情 的角度考虑, 准备将国土分给自己的三个女儿也是他的唯一选择 在家天下的君主政权统治 下,这样的分封是无 可指责的,也是君王企求自己家族的统治千秋万代的唯一最佳选择, 即通过父权与王权的双重作用, 保证统治者继承权的延续 我们知道, 在对正义的解释中有 两个原则: “每个人对与其他所拥有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 平等的权利 ”; “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 ”万(俊人 1),“使它们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 每一个人的利益 ”万(俊人 2);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 (万俊人 11)在《李尔王》 中,我们看到, 这两个正义的原则都没有得到体现或实现在家庭中, 两个姐姐与小妹之间 长期在享受父爱面前不平等; 最得宠的偏爱也没有向两个姐姐开放, 因此在分封国土最关键 的时候, 最终造成了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