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中国古代女子蹴鞠的发展演变.docx

19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6264099
  • 上传时间:2021-1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6.69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中国古代女子蹴鞠的发展演变 王雁 孙斐 董杰摘要:女子蹴鞠作为中国古代蹴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从汉代至清代,女子蹴鞠经历了始发期、兴盛期、畸变期、衰亡期四个阶段女子蹴鞠越到后世,在整个蹴鞠活动中占据的地位越突出女子蹴鞠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它可以窥见历代中国的社会风尚、文化气象、民间习俗以及女性生存状况关键词:女子蹴鞠;始发;兴盛;畸变;衰亡:G812.9:A:1006-2076(2020)03-0068-07Abstract:As an essential part of Chinese ancient Cuju, female Cuju has its own manifestation patterns and development rules. 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female Cuju went through the four stages of emergence, thriving, distortion, and decline. Alongside the progress of history, female Cuju became more prominent in Cuju activities. Therefore, female Cuju represents a window with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to have a glimpse of social customs, cultural landscapes, folkways and female living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of China.Key words: female Cuju;emergence;thriving;distortion;decline中国古代蹴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女子蹴鞠作为中国古代蹴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发展规律和历史文化价值21世纪以来,国内关于中国古代蹴鞠的研究成果总体上已较为丰富,但关于女子蹴鞠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少,特别是缺少严格依据相关资料、系统而全面梳理女子蹴鞠发展演变规律的成果为此,笔者试图通过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出土文物、绘画等多种资料,对中国古代女子蹴鞠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规律论述如下1中国古代女子蹴鞠的始发关于中国古代蹴鞠,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战国策齐策一》:“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鞠者[1]由此可以推断,蹴鞠早在战国时代的齐国临淄已非常流行,当时应属于一种民间游戏,没有严格的场地和规则既然如此,在对女性的道德约束还不十分苛刻的当时,女子参与蹴鞠活动也是极有可能的而有资料可考的女子蹴鞠当出现在汉代汉代蹴鞠在战国时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除了在民间流行蹴鞠游戏外,还兴起了双球门的竞赛蹴鞠和军中蹴鞠,蹴鞠的竞技性和规范性大为增强同时,在高祖刘邦、武帝刘彻等帝王的倡导下,蹴鞠活动开始由民间进入宫廷和官宦门第《盐铁论国疾第二十八》记载“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2],这说明汉代蹴鞠普及程度已非常之高。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参与蹴鞠活动也就十分自然了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河南登封嵩山南麓出土的启母阙汉画像石中有一幅“蹴鞠图”,刻画了一个头挽高髻的女子,长袖舞动,双足跳起,正在凌空踢球,两旁各站一人击鼓奏乐;河南登封嵩山南麓出土的少室阙汉画像石中有一幅“进谒蹴鞠图”,图左有四位官吏进谒,中间一女子跃起蹴鞠,旁边一人执桴击鼓,右边一身份高贵的人在观看蹴鞠;河南南阳石桥出土的“舞乐百戏”汉画像石,图中有一女子高髻长袖,一足蹴一鞠,其左边有表演樽上倒立、滑稽戲、击鞅鼓、鼓瑟者;河南南阳草店出土的“舞乐百戏”汉画像石,刻画一女子梳高髻舞长袖,足下正蹴一鞠,姿态优美;江苏高淳固城出土的汉蹴鞠图画像砖,描绘了一男一女相向蹴鞠和单人蹴鞠;山东滕州龙阳店出土的汉蹴鞠图画像砖,画有十九名男女进行蹴鞠表演,其中有单人蹴鞠、二人蹴鞠和多人蹴鞠这些画像石和画像砖描绘的女性蹴鞠者,大都装束精美而华丽,并有鼓乐伴奏由此可以判断,汉代的女子蹴鞠多出自宫廷之中或富贵之家汉代女子蹴鞠没有固定的程式,有单人蹴鞠,也有二人或多人蹴鞠,还有男女混合蹴鞠,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并带有一定的礼仪色彩因表现形式优美,类似于舞蹈,有些学者称之为“蹴鞠舞”①,兼有自娱和娱人的功能。

      当然,鉴于蹴鞠最初起源于民间,汉代的民间女性也极有可能参与蹴鞠活动2中国古代女子蹴鞠的兴盛据《汉书艺文志蹴鞠》记载,汉代的鞠“以韦为之,实以物”,是实心球,对蹴鞠的力量要求较高,因而并不利于女子蹴鞠的普及到了唐代,鞠演变为由球皮和球胆组成的充气球,球体变轻,弹性增强,更有利于女子蹴鞠的开展在唐代,蹴鞠形式更加多样在原有竞技性蹴鞠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又流行一种“白打”蹴鞠这种形式的蹴鞠不设球门,由一人独踢或两人、多人对踢以踢花样为主,激烈程度减轻,技巧性增强,因而特别适合女性参与充气鞠的出现和“白打”形式的流行,推动了女子蹴鞠的兴盛唐代女性中,常参与“白打”的,首先是宫廷女子,即“内人”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有云:“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3]154唐代诗人王邕的《内人蹋球赋》云:“球体兮似珠,人颜兮似玉下则雷风之宛转,上则神仙之结束……华庭纵赏,万人瞻仰[4]宫廷女子参与蹴鞠活动既能为自己消解寂寞,又能为皇室带来娱乐,因而受到普遍欢迎除了宫廷女性外,唐代的民间女性也喜爱蹴鞠唐人康骈曾描述过这样一幅情景:军中几个青年人踢球,一个球没接住滚到路边,这时一个少女“年可十七八,衣装蓝褛,穿木屐,立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數丈,于是观者渐众……然居室甚贫”[5]。

      这个民女能用脚接住军中少年的来球,踢回时达数丈高,说明唐代女子蹴鞠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唐代,蹴鞠活动具有较为明显的节令性,寒食蹴鞠成为宫廷和民间的一大盛事寒食蹴鞠大约起源于汉代,西汉文学家刘向所撰《别录》中就有“寒食蹋蹴”的记述此后,寒食(清明)蹴鞠风俗代代相传,一直持续至清代唐代时,寒食时节是女子蹴鞠和荡秋千的黄金时节如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6]1259,韦应物《寒食》“晴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6]1990,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二首》“青葱建杨宅,隐辚端门鼓彩素拂庭柯,轻球落邻圃”[6]6763由唐至宋,中国古代蹴鞠进入了更加兴盛的时代这一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井文化的兴起,蹴鞠作为一项休闲娱乐活动,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上至皇帝大臣,下至民间艺人、乡野村夫,无不喜欢蹴鞠,《宋史》将蹴鞠列为当时的百戏之首另外,蹴鞠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双球门的比赛形式消失,单球门的比赛形式普遍,自由随意的“白打”形式盛行,蹴鞠的对抗性减弱,娱乐性进一步增强在宋代,还出现了专业的民间蹴鞠组织——“齐云社”(或称“圆社”),蹴鞠的职业化和规则化程度大大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女子蹴鞠也有了新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民间女子蹴鞠进一步普及各地出土的相关文物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54年,河北邢台曹庄金墓中出土一件八角形童子蹴鞠瓷枕,上面绘有一个稚气的女童,头扎垂髻,上穿窄袖花衫,下着肥腿长裤,系打结腰带,右脚将鞠轻轻弹起,动作潇洒飘逸从衣着和神态来看,是个普通的民间女孩此外河南博物院还曾征集到一件宋代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与上述河北邢台出土的童子蹴鞠瓷枕酷似,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图中女童的发型是双丫辫,更富民间女孩的神韵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宋代椭圆形蹴鞠图枕,上绘一民间少女头梳双丫小辫,身着花布长衫,两手背后,身子前倾,右脚将鞠高高踢起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宋代蹴鞠纹铜镜,表现的则是一男一女相对蹴鞠的情形:左边一女子高梳髻发,轻舒双袖,用右脚尖把鞠灵活地挑起;右边一男子则聚精会神地准备接鞠,二人身后各立一侍从除实物资料外,有些诗词也描述了宋代民间女子蹴鞠的情形如宋人陈元老《寒食》云:“至后百五日,春光无火晨金钿沽酒妾,罗袜弄毬人莺语如留意,花枝不卖贫[7]14513宫廷女子依然是宋代女子蹴鞠的热情参与者和时尚引领者宋徽宗赵佶是个蹴鞠迷,他在观看宫女蹴鞠后曾赋《宫词》曰:“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

      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角输赢[3]210北宋词人宋白在其《宫词》中写道:“幕次春排晓御楼,千官贺雨拜珠旒斜阳却幸鸳鸯殿,袍绔宫人尽筑毬[7]286北宋文学家王珪的《宫词》云:“翡翠盘龙装绣额,真珠双凤蹴花球时闻玉女牵帘笑,箭跃铜壶不算筹[7]6002宋代词人周彦质的《宫词》说:“名园蹴鞠称春游,近密宣呈技最优当殿不教身背向,侧中飞出足跟球[3]213社会各阶层群体特别是女性的广泛参与,推动了宋代蹴鞠活动的全民化和常态化开展在唐代还有明显节令性特点的女子蹴鞠,这时时间限制已较为淡化,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如《蹴鞠谱》所记载的“苍头围路,仕女争先”[8]23的火热情形当然,寒食、清明时节依然是宋代女子蹴鞠的最好时节,特别是平时鲜有机会抛头露面的宫廷女子和富家女子,纷纷在此时走出深闺,通过蹴鞠消愁解闷如北宋文学家张舜民的《东湖春日》“湖外红花间白花,湖边游女驻香车秋千对起花阴乱,蹴鞠孤高柳带斜”[7]9679,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春晚感事》“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9]567,南宋词人万俟咏的《寒食前进》“寒食近,蹴鞠秋千,又是无限游人”[10]643中国古代女子蹴鞠的畸变元代时,女子蹴鞠呈现出专门化、职业化特征。

      与宋代时全民普遍喜爱蹴鞠、蹴鞠表演常登“大雅之堂”形成鲜明对比,元代女子蹴鞠向着少数而特定的群体发展,“蹴鞠伎”成为女子蹴鞠的最大看点,女子蹴鞠逐渐变异为一种专门的娱客工具和部分女性职业化的谋生手段由此,女子蹴鞠进入了畸变时期究其原因,首先是元朝的统治者是游牧民族蒙古族,蹴鞠这项起源并兴盛于汉民族的活动不再受到统治阶级的追捧,甚至遭到部分人的抵制如《元史》卷一百三十六“阿沙不花传”记载:“有近臣蹴鞠帝前,帝即命出钞十五万贯赐之阿沙不花顿首言曰:‘以蹴鞠而受上赏,则奇技淫巧之人日进,而贤者日退矣,将如国家何臣死不敢奉诏[11]”元仁宗时大臣王结在其《善俗要义》中告诫民众要“戒游惰”,“颇闻人家子弟,多有不遵先业,游荡好闲,或蹴鞠、击球,或射弹、粘雀,或频游歌酒之肆,或常登优戏之楼放恣日深,家产荡尽,贫穷窘迫”[12]此外,大约始于五代时期的女子缠足习俗,这时已自宫廷蔓延至民间,女子蹴鞠从身体上受到诸多限制在元代,擅长蹴鞠的职业女艺人被称为“蹴鞠伎”,或蹴鞠“妓女”蹴鞠伎”主要以蹴鞠技艺作为娱人和谋生的手段当时的失意文人特别喜欢观看“蹴鞠伎”表演据记载,元代可供“蹴鞠伎”表演的场地很多,有“官场”“竿网场”等不同类型。

      官场”指踢规定动作的球场,主要用于“白打”蹴鞠;“竿网场”指有单球门的球场,主要用于竞技比赛另外还有“场户”,“场户”通常指“白打”时球场上的规矩,也可代指一般的球场②如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关汉卿在其《女校尉》中说“斗白打,赛官场,三场儿尽皆有”[13]2425;在其《女校尉又》中说“不离了花前柳影闲田地,斗白打官场小踢,竿网下世无双,全场儿占了第一”[13]2450元代散曲作家邓玉宾的《仕女圆社气球双关》云“场户儿宽绰,步骤儿虚嚣,声誉儿蓬勃,解数儿崎峣……直踢的腮儿红、脸儿热、眼儿涎、腰儿软,那里管汗湿酥胸,香消粉脸,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