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阶段特征整理.doc
5页中国历史阶段特征整理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前 221 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4、文化: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二、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关系和文化交流;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阶段3、对外: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技术交流等形势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年):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在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领域取得新成果四、隋唐时期(581~907 年):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赋税制度出现重大改革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五、宋元时期(960~1368 年):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3、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是这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少数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
六、 明清时期(1368~1840 年):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2、经济: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资本主义萌芽出现3、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4、对外:由较为开放走向闭关锁国;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尖锐,发展为侵略与反侵略斗争5、文化:承古萌新;在思想领域,产生了反封建民主思想;在科技领域,中国虽仍在传统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则明显落后于西方;在文学艺术领域,则开始出现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没落的小说和戏剧作品;图书编撰成就突出;西学东渐一度出现;文化专制进一步发展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阶段特征:“社会剧变的开端 ”——由封建社会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表现:经济上: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经济特权加紧侵略,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政治外交上:国家主权开始丧失,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迫开放,中央政府半殖民地化特征体现出来;阶级关系上:由于长期阶级矛盾的积累和鸦片战争的影响而出现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共同利益下,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妥协开始走向联合;意识形态上:虚骄自大的观念受到剧烈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之路由此开始。
主要矛盾:这一阶段,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19 世纪 40~60 年代,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阶段这一“开始”反映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1901)阶段特征:一是“形成” 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其历史内容的特点是“新”: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派别、思想领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二是“救亡图存” (如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等) 1)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中国侵略进入了新的阶段 (2)中国各阶层为“救亡”进行了抗争和探索发展到新的高度: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机器大工业,一定程度抵制了外资侵略,但终究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由于自身软弱和顽固派反扑失败,但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农民阶级发动了义和团运动分裂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但这些抗争探索都没有能够挽救灾难深重的中国.(3)中国社会向近代化方向迈进:在此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
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了戊戌变法推动了政治近代化和思想解放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1901-1918)阶段特征: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革命”与“过渡”: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维新运动向革命运动过渡,清朝专制统治向北洋军阀统治过渡,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这一阶段革命的中心任务:辛亥革命以前是推翻清朝统治,辛亥革命以后则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1、列强侵华继续深化:(1)列强在此段侵华的总特点是以华治华,扶植其侵略工具来继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扶植的对象经历清政府-袁世凯――各派军阀,频繁更换侵略工具人也说明其统治不再稳定2)列强之间在中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日美在中国的侵华势力迅速膨胀,逐渐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尤其是日本在一战期间通过 21 条暂时取得了在华优势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在客观上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2、反动统治不断更替:(1)清政府玩弄新政和预备立宪,激化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但客观也有积极意义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对内独裁复辟帝制,对外卖国,被历史进步潮流冲垮。
3)北洋军阀各派互相混战争夺,中国进入事实上的半分裂状态3、抗战探索大发展:(1)辛亥革命是旧民主革命的高潮,这场革命有完备的纲领,正规的政党,经过了长期准备,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2000 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普及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也沉重打击了列强在华统治秩序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2)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果实,和袁世凯,北洋军阀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这些斗争基本上归于失败,说明旧民主革命逐渐走到山穷水尽地步4、近代化里程碑:(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在政治近代化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2)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为中国历史的进步提供了基础;(3)思想: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实业救国的思潮蔚然成风西方先进思想进一步传播,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思想解放主要矛盾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的矛盾上革命新曙光和国民革命(1919-1927)阶段特征: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仍是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但是这一阶段历史的基本特征却突出一个“新”字:中国革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作为新的阶级、新的政党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成为新的指导思想,国共合作开创了统一战线这一新的组织形式和大革命兴起这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由于主、客观原因,最后政权落入国民党新军阀手中。
1、列强侵华继续深化:(1)列强在此段继续以华制华,由扶植北洋军阀到扶植蒋介石,更换代理人;(2)频繁破坏中国革命是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从破坏辛亥革命到五四,五卅一直到国民革命其破坏手段具有类似性3)日美在中国争夺十分激烈,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日本对华独占局面2、反动统治不断更替:(1)袁世凯独裁卖卖国,倒行逆施,做茧自毙;(2)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镇压革命运动,彼此间混战不休,政治异常黑暗 3、抗战探索由旧到新:(1)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过渡:民资春天是经济基础,无产阶级壮大是阶级基础,新文化和马列主义是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共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民主革命开天辟地的大事;(3)国民大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次高潮,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的新发展准备了新的起点4)这一时期,各个阶级的抗争探索形成大联合趋势,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群众斗争,资产阶级的斗争从五四开始到五卅,到国民革命形成大联合的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4、近代化有新的发展:(1)政治主角转:政治近代化的主角开始转向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共成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近代化的目标—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革命和近代化指明了方向;同时北洋军阀被基本推翻是这一时期政治近代化的突出成绩。
2)经济转困难: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从显著发展到一战后萧条,经济近代化十分困难;(3)思想大突破: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近代化的里程碑,空前彻底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主要矛盾在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北伐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也是社会主要矛盾之一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一、阶段特征: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一是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旧军阀的统治,建立起一党专政;二 是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三是日本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随着中国民族矛盾的逐步上升,共产党由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由对峙走向合作,为全民族抗战奠定基础1、列强侵华以日为主:(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有深刻国际国内原因-根本是因为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既定国策,其次大危机也加速了其通过战争转嫁危机的步伐,中国国内的混战给其侵华提供了机会,国际列强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难于干预2)过程:侵华过程不断加深:九一八事变后吞并了中国东北,扶植建立了伪满洲国;此后侵略热河察哈尔地区;制造华北事变,意欲吞并华北,企图灭亡全中国。
3)影响: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华北事变后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前的抗日处于分散自发阶段,大多失败华北事变后逐渐走向联合,推动了历史由内战向外战转变2、反动统治国民党:(1)确立统治:政治形式统一;经济建设和官僚资本膨胀;外交改定新约,实质依然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2)对内镇压革命,不断对红军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围剿;(3)对日侵略妥协退让,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造成大片国土沦亡;甚至破坏抗日运动,如福建十九路军和察哈尔民众抗日联军4)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在西安事变后被迫转向与中共合作抗日 3、中共探索走向成熟:(1)开创工农割据革命道路:八七会议为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