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辨英语视阈下的读者反馈理论综述.docx
17页思辨英语视阈下的读者反馈理论综述 姜婷仪摘 要:英语教学作为各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深化教学改革,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重大任务学生除了应当具备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之外,还应当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在各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Louise Rosenblatt开创的读者反馈理论(reader response theory)教授阅读,可以将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并通过图式理论和反馈日记的辅助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国内外的教师和研究者应用读者反馈理论进行阅读教学的实践都证明,这一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成为独立而有见地的阅读者,进而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Key:思辨能力;读者反馈理论;读者反馈研究:H319.3 :A :1673-2596(2022)01-0084-06一、英语教学现状过去的很多年,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使不少英语老师习惯于在阅读课上详细讲解作者和相关历史事件等背景知识,以及生词、语法规则和文章结构等对于学生应试至关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受儒家教育的影响,很多孩子从小就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以规定的结构进行思考和写作,而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里,师生间的互动较少,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文章的开阔的和有创造性的思考[1],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可能会受到极大的牵制,从而阻碍他们成为独立的思考者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推进,很多国家都将思辨能力列入了各级教育的培养任务中思辨”一词,最早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与“明辨”强调周密的思考和明晰的分辨,即基于对信息的分析,而并非信息的简单叠加培养思辨能力,就要求我们通过对事物或问题的分析、推理、评估,最终解决问题,或形成决策和结论我国的英语教学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深化教学改革,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重大任务除了具备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之外,学生更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各个教育阶段的英语课上通过读者反馈理论教授学生阅读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实践方式二、读者反馈理论(一)起源读者反馈理论源于Louise Rosenblatt的著作Literature as Exploration,从20世纪后半叶就引发了诸多研究者的潜心研究和教师的深入探索该理论认为,阅读任何文学作品是个体独有的,包含了在某个具体时间、某种具体情况下,读者个人对于一篇特定文章的思想和感情[2]。
通过读者反馈理论教授阅读的意义并不在于回答一连串问题或关注一系列细节,而在于读者与文字之间的“交融”[3],也就是“读者用某种方式对文学作品做出反馈并使其具有意义”[4]由此可见,读者和他们对于文字的体验才是阅读过程的核心二)基本概念1.“输出式交易”和“审美式交易”Rosenblatt在读者反馈理论中提出了“交易”一词,用以指“一种动态的过程,即所有学生将每一个角色当成是一个有机关联的场景的一部分[5]据此,还要区分“输出式交易”(读者与文章信息的相互作用)和“审美式交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思考)两个概念[6]也就是说,读者必须同时处理文字的意思,以及借助文字被激发出来的感受、观点、形象和角色等信息,再对文章的思考和感受进行组织为了激发读者的审美体验,他们应该为了阅读本身,而不仅仅为了获取信息而输出自己的反馈2.“消费者”还是“生产者”Baldick认为读者反馈法着力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反馈,而不是作品本身[7]Connell指出,读者反馈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它关注读者对文章的体验,注重借助阅读过程逐步构建学生的信仰体系[8]换言之,它强调读者对文章的个人诠释这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的再创造,而并非简单描述文章的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说,文章的意义并不是从文字呈现的细节中找到的,而是通过唤起不同读者的过往经历和个人思考来实现因此,读者不是文章意义的消费者,而是生产者3.“第二世界”读者通过阅读,创造出了有别于他生活的真实世界的“第二世界”[9]在这个世界中,读者对于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者故事的结局有所期待,能在心中描绘故事中的场景或形象,能与故事中角色的品质、行為和感受进行互动,或者评价作者在故事中创造的内容及方式,这也就是读者可能从故事中探索到更多东西的原因三、读者反馈理论研究(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向陈述模式Long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总结为“单向陈述的模式”,即“延伸的教师控制的模式,其中鲜见教师和学习者的互动”而在读者反馈理论的研究中,在非母语国家教授文学,应该寻求深层次的反馈当学习者要说出他为什么不喜欢某篇文章时,哪怕消极的反馈都能创造出一种有趣的课堂氛围为了促成这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Long推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向陈述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从老师到学生的输入渠道包括三方面:活动准备、语言调查和背景知识后两个渠道都以教师为中心,而活动准备则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在这一阶段,教师明确了学生要做的事情,然后就充当“随后进程的监督员”。
学生的反馈也同样有三个渠道,一是口头反馈即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二是活动反馈即融入学生口头的创造性参与;三是个体对文章的反馈即作为对其受到的所有刺激的结果,学习者开始对他们是否喜欢某个作品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对学习而非对教学的反馈,因此,这样的活动途径无疑是教授读者反馈法最强有力的依据如果教师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别出心裁地呈现一篇文章,就能有效地“将文学教学和语言学习两者的行为目标结合在一起”[10]二)教学研究利用读者反馈理论辅助各个教育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研究在各地不断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马来西亚Ali曾在马来西亚国立大学教授工程专业二年级15名学生的高级英语阅读必修课她发现读者反馈法“允许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考出现在一个没有任何威胁或强制学习,以求获得正确答案或争取得到最好诠释的环境中”当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自然流露出来时,学生开始意识到,他们为文章的真正意义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在二语课堂中,学生的动机和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读者反馈法与学生作为文章意思的独立制造者相关联,所以就能为学习文学提供一种有意义的途径另外,通过强调学生的反馈及其作为个体的发展,读者反馈法对实现国民教育的目标也做出了贡献[11]。
2.中国Garrott在研究了中国的价值观和读者反馈法在中国外语课堂中的应用之后,认为中国学生不同的学习偏好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当使用不同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方法读者反馈法无疑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12]笔者曾在一所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的阅读课上做过为期4周有关读者反馈法的研究证明这一方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学生们也证实,这一方法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益良多[13]唐芳在教授学生文学时使用读者反馈法她发现这一方法能帮助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满足感,进而发展成为具有思辨能力的阅读者和思考者[14]3.美国Holloway在美国佐治亚州东南部的一所中学教授8年级学生阅读时发现,读者反馈法的使用帮助提高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拓展了他们的生活视野,而这些实践和技能通常都在以标准化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大纲中被忽视了[15]4.其他研究Hirvela认为,读者反馈理论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她所强调的不再是文章的内容本身或者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是读者在对文章的诠释过程中所扮演的至少与文章平等的角色。
她的研究证实了读者反馈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潜能,对任何文学作品的“真实反馈”需要学习者与文章进行有意义的融合她设计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的不同的问题类型传统的个人反馈的问题集中在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寓意的理解上,而读者反馈的问题关注“学习者如何阅读并对文章进行再创作”[16]Carlisle认为读者反馈理论的实际应用要基于读者与文章的交互读者在阅读小说或诗歌时产生的文学或艺术方面的体验,是读者与文字对话的产物[17]Mora和Welch指出个体通过个人的联想与文章实现交互,从而创造出文章对他个人的真正意义读者反馈理论活跃和交际的本质表明,它必将成为英语教学中其余现代发展趋势的补充[18]四、教授读者反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一)存在的问题1.学生相关背景知识的匮乏Anderson和Pearson的研究指出,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们原先保有的旧知识与文章所呈现的新知识之间的交互就是“理解”的意义所在这样的理解并不是通过文字所直接获取的,而在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背景知识帮助促成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要达成将自己的背景知识与文章内容的交互,读者应当具有将他们在书页上读到的信息与自己从周围世界了解到的背景信息相联系的能力[19]。
过去几十年间,大量研究者探索了阅读理解中背景知识的本质,以及它们如何在二语习得的阅读课上发挥功效Stevens的研究显示,学生的阅读困难确实来源于他们背景知识的匮乏,而非阅读能力的缺失[20]2.师生交流时间的匮乏我国的外语教师面临的问题,除了学生往往缺乏所阅读的文章的背景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采用大班教学,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二)解决办法1.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阅读理解有赖于读者将文章中的信息与已经存在的背景知识相联系[21]这些背景知识是个体先前获得的,被称为“图示”,指的是对“过往反应或经历的有效组织”[22]Anderson认为,没有可以吸收融合的背景知识,任何经历都是无法理解的,读者从中也学不到太多东西[23]1)教师如何运用图式理论Rivers指出,价值观和态度的差异是外语学习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24]Carrell和Eisterhold认为,二语习得的读者带入到阅读过程的背景知识通常与他们独有的文化相关如果文章所体现的价值观或态度与读者所拥有的不同,教师就有责任通过提供与该文化相关的信息来缩小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25]。
由一篇文章所预设的含蓄的文化背景与读者自身的文化知识相互作用,使得基于自己文化的文章更易于阅读和理解[26]正因为如此,语言教师在阅读课堂上使用的重要策略之一应当是帮助激发出学生将要阅读的文章的背景知识,并鼓励他们进行积极思考[27]2)图式理论的作用当一个人理解了一篇文章,其实就是他在文字所呈现的信息里发现了一个“心灵之家”,或者是他为了容纳新的信息,而修改了一个业已存在的“心靈之家”[28]读者先前拥有,并在阅读文章时被激发出来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创造了一个这样的心灵之家,有效促成其对文章的理解Rosenblatt认为,图式理论与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独特诠释有很大关系[29]2.反馈日记教师还可以借助另一要素即反馈日记,来了解学生是否已达成自己所期望的读者与文章审美方面的交互1)學生如何撰写反馈日记Carlisle提出,阅读日志是读者反馈的实际应用中最简单也最直接的一种工具,用以鼓励学生进入并探索他们的第二世界对学生而言,阅读一篇文章,吸纳其中的信息,认同任意角色的经历,对其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都是非常必要的阅读日志为读者思考的进展和措辞的精炼创造了空间,以便最大限度地呈现个人观点。
因为能帮助阅读者跨越文字理解方面的障碍,而向着批判性地鉴赏文章迈进,阅读日志对外语学习者尤为有用Carlisle据此设计了以下指导方针[30]2)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的反馈日记进行教学许晓琴在教授泛读课时,要求学生在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