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州方言土语欣赏.doc
6页青青州州方方言言土土语语欣欣赏赏八十年代上大学时,不兴讲普通话,我讲的青州话,同学们都说很土;回家看电视,开会的场面,领导讲青州话,感到是有些土,尤其是广告上采访农村老太太,讲出来的青州话更是土得掉渣那时觉得青州土话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直到有一天听了一首用青州土话演唱的《狼爱上羊 》,觉得青州土话有点意思,后来便陆陆续续地搜集青州方言土语,几年下来竟积累了五、六千条,这时才彻底扭转了对青州土话的片面看法这些取之不竭的词语、短语、俗语、歇后语等时不时地从我的脑海和别人的口中冒出来,数量之多使我感到吃惊,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更让我钦佩青州方言土语丰富多彩,从搜集到的方言词汇所涉及的词类来看,就涵盖了普通话里面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助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所有十二个类别这些词汇在青州人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提高语言表达水平,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普通话里有的词语,青州话里有;普通话里没有的词语,青州话里也有有些字、词典里面竟然找不到字音、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字、词来表示,只好另造一个字,这样的字已经造了好几百个打人的“打”,在青州土话里就有“撮、搧、、、、捶、摢、捣、抮、、挵、抡皮锤 ”等十几个这样的意思。
农村妇女教育孩子经常说:“你找事茫我 煞你还! ”就比 “我打你一耳光 ”生动得多; “我煞你 ”就比 “我摔死你 ”更有力度同样是这个“打”字,与不同的字词组合,就有了不同的含义,“打酱油 ”的打当 “买”讲; “打水 ”的打当 “担、挑 ”讲; “打井 ”的打当 “挖、钻 ”讲; “打草儿 ”的打当“写”讲; “打食儿 ”的打当 “寻、觅 ”讲等等胡来 ”、“胡闹 ”、“乱”这个意思,青州土话里词儿更多:“胡来来”、“胡闹台 ”、“胡粘粘 ”、”“胡达达 ”、“胡捣蛋 ”、“胡儿粘鱼 ”、“胡儿马约 ”、“胡戳狗顶 ”、“胡愣根儿 ”、“胡果脑扫 ”、“胡打梆子乱敲磬 ”等,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用法这些字词丰富了青州方言土语的表现力,在口语中被广泛使用青州方言土语的地域性差异,使很多词语更加丰富多彩傻和傻子在青州话里一般叫 “嘲”、“嘲巴 ”;青州北部叫 “绍道 ”;东部叫 “二( lәr)枉”,当然,还有 “半嘲 ”、“半吊子 ”、“晕实 ”、“二半吊子 ”、“二百五 ”等叫法同样是鸭子,有的地方叫“扁嘴 ”,有的地方几叫 “呱呱子 ”同样是田鼠,有的地方叫“地老鼠 ”,有的地方叫 “地貔子 ”。
还有数量繁多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在青州民间广为流传,涉及天文、地理、农事、气象、风俗、人生哲理、生产生活经验、待人处事、社会现象等诸多方面,比如: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云门山戴帽,长工睡大觉”、“出南门,上瓜市 ”、“五里堡子那闺女出俏——出山俏 ”、“心急喝(哈)不了热粘煮 ”、“冻了咸菜瓮,冻不了孩子腚”、“买溜块布来拖拉着——迭不地叠 ”等等,使人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增加智慧青州方言土语在表现人的动作、神态、心理以及物体、动物动感等方面,不仅词汇 丰富,而且生动传神,极具感染力上文提到,仅表示手打的动作的词就十几个,加上别的动作就更多了两个手指的 动作 “捻现 ” 、 “揥” 、 “扽” ,比如:我头上有白头发,别捻现连,爽给我揥出来 办五个手指同时动作“窝攥 ” ,比如:她看了一个男生给她写的情书,窝攥窝 攥扔了两手臂举起来叫“舞扎 ” ,小孩让大人抱抱会“挓挲 ”着手臂小孩 “打滴溜 ”又叫 “打坠骨碌子 ” ,比如:孩子走到肯德基门口打坠骨碌子说啥也 不走,非要买走路扭叫“扭啊捏啊地 ” ,如:她那个男人走起路来扭啊捏啊地, 和个娘们啊似的整个身体都动起来就叫“老母猪筛糠 ” 。
打架打不过别人耍 赖躺在地上叫 “下躺柱子 ” ,躺下爬叫 “蛆爬 ” ,躺下打滚儿叫 “挣命打扑拉 ” 孩子高兴了望着大人亲叫“上头扑面 ” ;两个人嬉闹叫 “戳七闹八 ” ;“三闹 两闹 ” “闹恼了 ”于是就 “抡皮锤 ” 、 “打成一个蛋 ” 、 “打窝蜂溜 ” 、 “打成黄河 溜” 打疼了肯定要哭,先“撇悠嘴 ” ,再 “搐嗒鼻子 ”最后开始 “嚎” 不高 兴脸色难看叫 “啷荡脸 ” 、 “曲戗脸 ” 、 “蹀躞脸 ” 、 “呱哒脸 ” ;高兴了就 “笑迷 滋儿地 ” , “姿么悠儿地 ” , “唱吱悠儿的 ” 、再高兴就 “呲泄呲泄地 ” 谚语、俗语、歇后语在表现人的行为时就更生动、传神jin jin(今今) 耳朵腮动弹 ”用耳朵和腮的密切关系比喻裙带关系;“摁哈葫芦瓢起来 ”表 现的是人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山神爷撵犸虎(狼)——神蹿溜狼蹿 ”更 是把山神爷追狼的激烈场面渲染的淋漓尽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把一个犟 驴脾气的人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jin(今)不长长,拉不团团”说 的是人没有主见,无论别人怎么帮助他都无济于事三脚(p ǎi)不出个 屁来 ”指人话少,硬逼他说也白搭。
不摁着不拉屎 ”说的是改办的事不主动 办或者拖着不办,在外力逼迫下才不情愿地办有些歇后语特别善于运用两个相对 的事物来阐述事理,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粗大拇指,细鼻孔眼儿;张飞的大眼儿, 地貔子的小眼儿,两种相对的事物用在用歇后语“大拇指头抠鼻子 —— — 点空也没有 ” 、 “张飞拿溜个地貔子——大眼儿瞪小眼儿 ”里面来表现 “没有 空”和“面面相觑、无可奈何” ,可以说是令人叫绝!青州的先人们在创造动物名称的词汇时,特别注意表现动物的特点和动感蛾子青 州话里叫 “扑拉蛾子 ”看到这个词时,我们就仿佛看到蛾子忽搧着翅膀在飞,听 到了蛾子翅膀 “扑拉扑拉 ”的抖动声; “乌英哇 (蝉) ” 、 “知了 ” 、 “光棍儿多 戳(布谷鸟)” 、 “咕咕喵儿(猫头鹰) ” 、 “呱呱子(鸭)” 、 “滴滴水儿(鸟) ” 纯粹是按照这种动物的叫声造出来的词;那些在树上滴溜当啷垂着的大袋蛾,用 “吊死鬼 ”来命名真是惟妙惟肖;把那臭哄哄、让人作呕的臭椿象叫做“臭 大姐 ”再确切不过了有些词儿既可以表现人的动作、感受,也可以表示事物的运动或状态豁 些”主要意思是晃动、震动比如:邢台地震的时候,我们这里也豁些豁些的。
由 震动又引申为人或人心的躁动、震撼比如:李书记在村头跺跺脚,整个庄都豁些 豁些的说明李书记权势大、说话有分量,众人都害怕再一层意思指肉体一阵阵 疼痛比如:今天吃了个辣椒,辣得嘴唇豁些豁些的泚”这个词也有多个 意思 ,一是指气流冲出,如:放爆仗泚着手溜二是搭理,如:想叫我和你好啊, 我不泚你!三是液体溅出,如:把菜汤泚溜一地 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造就了青州人豁达开放、朴实正直的品质,也培 养了青州人自信开朗、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这在青州方言土语中得到充分体现有些忌讳的词语,用一个幽默的方式说出来,避免直接谈论造成的不悦人们一般 不直接谈论死,人死了说是“老了 ” ,死人穿的衣服叫“老衣裳 ” 、 “寿衣 ” 人去世了都要火化,过去的火化场都有高烟囱,所以青州人就把“死”形象 地称作 “爬烟筒 ” 人们坦然地谈论生死道:“别计较生前高低贵贱或你干啥我 干啥,以后都到一个厂(火化场)报到” 有些让人厌烦或痛苦的事儿,故意把 它们说得生动有趣味,在黑板上写作业叫做“爬黑板 ” ;一不小心被人踩了脚, 调侃为 “大白呀上脚(角juě)楼 ” 、 “对不起,耽搁你那脚落地连” 走路或 者爬山累得腿疼,说是累得“腿肚子朝了前 ” ;看一眼不叫看一眼叫“瞧一鼻 子”等等。
有些比喻不仅贴切形象,还令人产生丰富联想,使人哑然失笑两个人关系密切说 是“好成一个头 ” 、 “同穿一条开裆裤 ” ,这是好的最高境界吧人心眼多叫 “抠( kóu)” ,而且 “抠”得能 “长杭个把儿滴溜(提)着” ,头上长上个把儿, 岂不变成牛魔王了?小时候记得大人经常说一些吓唬小孩儿的话,比如: “骑狗烂裤裆 ” 、 “闺女和小厮玩烂脚脖丫子” ,前面一句出于安全的考虑,意思 是:小孩不能骑狗,狗急了眼会回头咬你一口!后一句是告诫孩子不能早恋这里 面不仅有富有生活哲理,而且在表达上生动有趣,让孩子易于接受最有情趣的还是有些俗语、歇后语表达出的幽默场景一位青州农民平常下地干活 没有功夫教育孩子,孩子做的错事都给他记着帐,攒到下雨阴天的时候算总账, 一块打,这就是歇后语“阴天打孩子 ——接就功夫 ”所表现的情形这位农民 老哥不懂教育方法,但珍惜时间,既往必咎,赏罚分明的做法却令人忍俊不禁一 些性格毛躁,风风火火的人办事往往不拘小节,但是到集上去截(买)布,没有时 间叠起来拿着走,而是拖拉着走,让人看了肯定会捧腹大笑截溜块布来拖 拉着 ——迭不地叠 ” ,把这个青州第一大忙人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夏天盖房 子时很热,光着膀子干活很正常,但有一位非要脱光了上房顶去拧屋脊,人们在贬 扯他嘲的同时,也一定乐的呵呵笑,这就是歇后语“光着腚拧屋脊 ——对不 住四邻 ”所描写的一位青州人 “杀倒树摸老鸹窝 ——玩保险的 ” ,这种得不 偿失可比入了太平洋保险还保险,百分之一千的保险八月十五蒸糕 —— 趁早 ” ,腊月十五蒸年糕也不算晚,提前了四个多月蒸年糕,这种极致的夸张增加 了语言的感染力仔细品味无不透露出青州人认真执着、风趣可爱的性格古今做生意或者干什么事赔钱是经常发生的事儿有的钱赔完了,赔房子赔地;再 厉害一点赔老婆孩子青州人贬扯赔钱的人说是“赔掉了腚 ” 、 “赔得看不见了” ,更有甚者,说是“赔了个屌蛋精光 ” 赔了房子可以再盖,赔了老婆可以 再娶,把男人最珍贵的东西赔没有了,赔得真够光的,变成太监了,真乃人生奇耻 大辱,看来确实赔大发了青州方言土语不仅内容丰富、生动形象,而且辉映着历史的进程,打着深深的时代 印记,一段历史甚至会创造一些特有的词汇和语言古代,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欠发达,人们无法像今天这样准确地预报天气, 只能凭一代一代的经验积累,年复一年的观察天象来预测天气,像“八月十 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不怕初一下,就怕初二阴”、“云门山戴 帽儿,长工睡大觉儿”、“早晨下雨当日晴 ”、“打了春的雪狗也撵不上” 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相当于那时的天气预报吧。
食物、植物所含的化学成分, 它们之间哪些可以混合(青州土话叫 “合味 ”);哪些不可以混合(青州土话叫 “犯相 ”),在没有化验设备年代,只能靠经验去判断,因而这些谚语就显得弥足 珍贵: “桃养人,杏伤人,李子行里抬死人”、“吃了地瓜吃柿子,作死不看 好日子 ”、“吃萝卜喝茶,气得大夫遼街爬”,这些谚语在方言土语中占了相 当一部分,它们口口相传,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外国物品也源源不断传人中国,像“洋 火”、“洋油 ”、“洋灰 ”、“洋茄子 ”、“洋柿子 ”、“洋姜 ”等就是打着 那个历史阶段烙印的词汇解放前人们盼望的好生活就是:“二亩地,一头 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楼上楼下,电灯”,这些都早已变为现实七 十年代,有这么一段儿顺口溜:“支部书记嘣嘣嘣(拖拉机),公社书记一三 零(卡车),县委书记帆布棚(吉普车),省委书记放光明(轿车),中央首长天 上行(飞机) ”,就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那个年代各级领导交通工具的现实状况 人民公社大集体的时候,作为农村“三级所有 ”最基层的小队,队长、会计、 保管员都是掌握着人财物分配使用权的实权派社员编的顺口溜,就反映了那时的 现实: “惹着队长干重活,惹着会计笔杆子戳,惹着保管压秤砣,惹着挖大粪的 两勺儿顶一勺儿 ”,权力的重要和滥用可见一斑。
到了生产大队,支部书记的权 力就更大了,可以说是一呼百应,说一不二,社员戏称为“土皇帝 ”虽然 是皇帝,有时候还是要和社员一样干活有一句歇后语:“书记铡草 ——撅 腚(决定)一切 ”,描写了一个不脱离劳动而又大权独揽的农村支部书记,非常 生动形象这个歇后语同时也反映了几十年来,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