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培训课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介绍3幻灯片资料.ppt
87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介绍普通高中课程目标解读评价建议解读教学建议解读国际国内背景国际比较 国内调研 培养目标 课程基本框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各国普遍重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表现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发展趋势国际比较信息时代信息素养英国、日本、澳大利亚 美国于2000年陆续制定并公布4套全国教育技术标准IT/ICT课程IT/ICT整合国际比较注意信息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动态并存互生关系国际比较 国内调研 培养目标 课程基本框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国未来51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推进和实施关键学生:技术素养信息素养更优的学习过程,全面发展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实施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应用相关人员(教师)的能力建设国内调研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结构中界定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第一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历史回顾“两大工程”自2001年起,用5-10年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底,全国普通高中和大中城市的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中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初中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10年,“校校通”工程国内调研课程名称:“计算机课”“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教学内容:模块制教学和评价方式:“任务驱动”中小学IT课程指导纲要 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国内调研截至到2001年底国内调研1.2519万92.15%1.2511万65.32%4.4190万10.32%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第二期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有关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规划 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
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加大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和推进“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力度 .国内调研第二期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展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工程 2003年5月30日,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决定实施“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项目国家财政50亿,地方财政40亿国内调研第二期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展望目标一:通过三种技术配置模式向所有农村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技术设备和教育资源 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 大屏幕彩电、DVD播放机,成套教学光盘 针对农村教学点(一二年级;20人左右)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 “模式一”卫星收视设备 针对农村完小(多为单轨制)模式三:网络计算机教室 “模式一”“模式二”网络计算机教授 针对农村初中 国内调研“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工程目标二:利用三种技术配置,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缩小城乡师资素质及教育质量的差异资源 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培训、教研制度国内调研“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工程目标三:发挥远程教育网络的综合功能和农科教结合,提高网络为农服务的功能,推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资源 促进“三教统筹” 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为农服务:实用农科技服务 “让农民长期得实惠”基层党员教育 “让党员不断受教育”国内调研“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工程国际比较 国内调研 培养目标 课程基本框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培养目标 总目标提升信息素养8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8信息问题解决能力核心能力8信息技术人文修养人文素养8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 价值观导向8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培养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培养目标 8知识技能方面 理解、熟练操作、适应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 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目标 8知识技能方面 理解、熟练操作、适应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 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
培养目标 8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信息技术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对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总结一般规律;进行技术创新培养目标 8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7、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重视信息需求分析培养目标 8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7、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多信息来源: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获取第一手资料;强调通过图书、报刊、杂志、光盘、因特网等多信息来源获取资料;辩证分析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优缺点对信息来源进行比较分析培养目标 8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7、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有机会根据具体需要,评价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适恰性,选择合适的工具或最佳的技术解决方案。
培养目标 8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7、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面向实际问题的信息技术应用技术应用过程的规范性、计划性,例如,对软件工程思想的体现技术应用和作品制作的规划自主规划培养目标 8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7、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根据计划呈现的信息和内容的具体特点,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恰当的信息发布方式注意其中的信息伦理和有关规范培养目标 8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7、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评价技术优缺点技术创新学生参与评价:参与制定评价标准;采用高针对性的评价标准;教师和学生合作讨论评价方式,共同分析测验结果价主体引导学生归纳有关原理、思想、方法分析缺陷,鼓励创新培养目标 8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9、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目标 8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9、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目标 8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9、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强调渗透;避免教条式的讲解课程目标 课程建设8界定和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的两条主要线索信息技术操作技能面向问题的信息技术应用对技术活动的评价、创新信息及其运动规律个体社会课程目标 课程建设8界定和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的三维解析模型知 识 与 技 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 程 与 方 法p液态智力、晶态智力p多元智力p加涅的教学理论 国际比较 国内调研 培养目标 课程基本框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 课程建设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 资源开发与使用 教学建议 课程建设一、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学习大环境: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图书馆、机房和教室建设等),设计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
课堂学习的小环境: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技术流程与应用技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逐步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康人格;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自主探索、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做好指导、辅助和调控 教学建议 课程建设一、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学习大环境: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图书馆、机房和教室建设等),设计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 课堂学习的小环境: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技术流程与应用技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逐步养成良好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