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归去来兮凯恩斯_凯恩斯主义_盛衰演变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关系初探.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j****9
  • 文档编号:47804900
  • 上传时间:2018-07-0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04.19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史学集刊 1999年第 3 期归 去 来 兮 凯 恩 斯—— “ 凯恩斯主义”盛衰演变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关系初探马 焕 明内容提要 50—60 年代, 为解决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 “ 凯恩斯主义”风靡西方世界凯恩斯经济学的实施, 导致了新的通货膨胀危机, 70 年代后凯恩斯经济学悄然退场, 各色 “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度回潮 80年代末、 90 年代初, 高失业率和生产停滞重新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主要经济问题, 与之相顺应, “ 凯恩斯主义”渐露复兴迹象 凯恩斯主义”的荣衰进退, 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自然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 标志着西方主流经济学派随着经济危机的复杂化而趋向融合关 键 词 凯恩斯主义 通货膨胀 新凯恩斯主义30年代初露锋芒、50—60年代风靡西方世界的凯恩斯经济学, 自 70年代后销声匿迹 进入90 年代以来, “ 凯恩斯主义”又渐露复兴迹象研究 “ 凯恩斯主义” 的盛衰演变, 对于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尤其是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推测其发展趋势不无帮助, 对于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及其内在运行机制, 无疑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以美国为例, 就 “ 凯恩斯主义”盛衰演变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关系问题略陈管见, 敬请方家指正一、生产过剩危机与 “ 凯恩斯革命”1929—1933 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空前严重性和持久性, 宣告了自由放任传统经济理论的破产这次危机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重大事件, 也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传统自由经营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是“ 萨伊定律” ——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 这一定律从根本上否定了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危机, 只承认由于经济局部或偶然失调, 均衡会受到破坏 认为经济危机不过是从均衡破坏到均衡恢复之间的过渡性衰退, 故当经济危机爆发时, 政府无须干预, 主要依靠市场供求作用的自我调配, 辅之以温和的信用调节,经济自会恢复均衡30 年代大危机使得这种理论再也不能自圆其说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即忠于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理论, 认为只要有少数投放得法的紧急贷款就可以使国家克服大危机的困难, 他所采取的唯一措施是建立复兴金融公司 然而, 结果表明, 这一套靠市场自动调节的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无法缓解生产过剩危机 此后, 自由经营理论由长期兴盛渐趋衰落。

      在早些时候, 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即转向主张政府干预论凯恩斯 1926年发表 《 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 一书, 表明他已公开摈弃自由放任的原则他竭力证明借助于国家对货币流通和信贷的调节, 可以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的失业和经济危机 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罗斯福“ 新政” 纲领的理论基础 罗斯福依据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通过 “ 紧急银行法” 、“ 产业复兴法” 、“ 农业调整法”等 “ 新政”措施, 缓和了国内矛盾, 减少了失业人数, 促使了经济复苏 虽然这只是一种治标性的应急措施, 但客观上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要求1936 年, 凯恩斯以 “ 新政”的为先导, 发表了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书 书中阐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主张, 不仅确立了他在经济学界的地位, 而且·51·标志着曾师承马歇尔、庇古等古典经济学家的凯恩斯在经济思想上的彻底 “ 反叛”或 “ 革命” 综观凯恩斯的经济思想, 其 “ 革命”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对于失业问题, 凯恩斯认为除传统理论所说的 “ 摩擦失业”和 “ 自愿失业”外, 还有 “ 不自愿失业” , 若不加救治, 这类失业将引发自下而上的革命。

      因此, 凯恩斯改变了传统经济学强调物价稳定的战略目标, 而主张把保证 “ 充分就业” 、消除经济危机和实现经济增长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其二, 对于经济危机及失业根源问题, 凯恩斯归结为由 “ 消费倾向” 、 “ 资本边际效率” ( 预期利润率) 、“ 流动偏好”(人们因货币具有流动性而产生偏好) 三大 “ 心理规律”和货币所决定的 “ 有效需求”不足, 而一国的就业水平恰恰取决于“ 有效需求” 他认为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总和, 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将导致总需求或 “ 有效需求”不足其三, 对于如何实现就业均衡的问题, 凯恩斯认为,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 在自由放任的状态下, 资本主义社会总是存在 “ 有效需求”不足, 不能达到充分就业为此,就需要扩大政府机能, 对经济进行干预可见, 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就是“ 有效需求原理” 所谓 “ 有效需求” , 是指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即市场上有支付能力并决定总就业量的总需求, 包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需求凯恩斯反复强调, “ 消费乃是一切经济活动之唯一目的, 唯一对象。

      就业机会必受总需求量之限制” ,?这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出发点 鉴于在自由放任的社会状态下, “ 非自愿失业”是长期存在的, 而且单凭自发的供给和需求, 或自发的储蓄和投资的均衡所决定的 “ 有效需求”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 通过政府的决策——即或通过租税, 有限地进行收入再分配; 或设置各种社会保险与救济、增加消费; 或鼓励高消费、甚至提倡浪费性和灾难性的消耗; 或提高投资引诱、 增加投资与就业使社会工资总额有所增加等等手段——来刺激消费、增加投资, 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把增加和稳定就业的希望寄于增加和稳定投资上, 但他不同意把投资完全委托私人资本家, 而是主张实行“ 投资社会化” , 由国家、 政府来总揽: “ 仅仅依赖银行政策对利率的影响似乎还不足以达到最适度的投资量故我觉得, 要达到离充分就业不远的境界, 其唯一办法, 乃是投资这件事情, 由社会来综揽” 那么, 国家总揽投资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从何而来? 凯恩斯提出 “ 举债支出” , 即推行赤字财政政策与此相适应, 他抛弃了传统自由经营论的货币数量论和物价稳定的理论, 设计出一个 “ 半通货膨胀” 理论: 在就业不足的前提下, 增加货币数量可以扩大社会支付能力、压低利率, 从而刺激消费、诱发投资,促使 “ 有效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 在保持货币工资不变的条件下, 用提高物价的办法还可以消弥或缓解政府的赤字 ( 债务) 压力。

      凯恩斯的赤字财政及与之相关的通货膨胀主张的针对目标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过剩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随着西方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 科技革命的发展、 生产和资本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生产过剩危机频繁爆发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仿效美国, 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 50、 60 年代成为资本主义的 “ 黄金时代” 1973年, 发达国家的产量比 1950 年提高了180% 而且, 从 40 年代后半期直到 70年代初期,凡是实行国家垄断调节的西方国家都未曾出现过深刻的周期性危机 于是,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被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 被广泛用作消除资本主义缺陷和矛盾的灵丹妙药凯恩斯主义之所以在战后风行一时, 炙手可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它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凯恩斯学说比较注重数量方面的分析,注重经济管理、 经济效益和经济效应的研究, 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的某些发展趋势 当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从凯恩斯主义开始, 但凯恩斯主义却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依据 但是, 由于凯恩斯主义回避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 只是在一些局部问题、现象形态上调整、 修补, 因此其过分囿于某种针对性的论点与举措, 也就不可能做到一劳永逸。

      70年代初以后,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运行到一个新的阶段, 凯恩斯主义即暴露出 “ 盲点”和遗患二、赤字、通胀与 “ 凯恩斯主义”的退场在美国, 从罗斯福开始, 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措施就是实施凯恩斯的经济主张, 集大成者是肯尼迪与约翰逊政府 1960 年7 月, 针对艾森豪威尔政府企图以 “ 中间道路”折衷 “ 国家干预”和 “ 自由放任”所引起的经济衰退, 肯尼迪提出了 “ 新边疆”政纲,·52·宣称在经济上将奉行补偿性财政政策、灵活的货币政策、 非强制性工资物价指导线、 税制改革和人力投资, 以达到 5% 的经济增长率和充分就业等目标美国“ 凯恩斯主义” 者中的代表人物沃尔特·海勒被任命为 “ CEA”(经济顾问委员会) 主席海勒的 “ 新经济学” 认为, 美国经济停滞和失业增加的原因是由于潜在生产能力与实际生产能力之间已形成越来越宽的 “ 鸿沟” , 这是长期以来政府奉行补偿性财政政策的恶果因为这种政策要求在经济危机之后增加税收和削减开支来弥补反危机所产生的赤字, 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 “ 财政阻力” 为提高经济增长率和实现充分就业, 海勒建议政府改而实行以 3. 5% 的经济增长率和 4% 以下的失业率为目标的长期赤字财政, 即强化赤字减税的作用。

      伴随着 “ 新边疆”改革计划的实施, 肯尼迪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开辟了美国经济政策的一个新时代 1962年 6—10 月, 国会通过了肯尼迪提出的 “ 加速折旧法” 、“ 延期纳税法” 、“ 投资税优惠法”等, 对工业部门减税 25亿美元, 该年度联邦预算赤字总额达到了 42 亿美元1963年 1 月, 肯尼迪又向国会提出减税 133 亿美元和税制改革的特别咨文, 重申减税的目的不仅是对付可能出现的衰退, 更重要的是医治长期存在的经济增长缓慢和高失业到 1966年, 美国个人税收减少达 120 亿美元, 公司税收减少约 65 亿美元对此,“ 新经济学”家们的解释是:“ 税收减缩将会使纳税人、 个人和企业手中的纳税后收入多起来 由于用于花费的收入增加了, 他们就会花费更多的钱去购买商品和劳务, 既买消费品也买资本货物消费支出的增加, 在第一种情况下, 就会扩大以美元计价的支出但是, 它也会扩大实际支出, 同时提高实际产值和就业” 从肯尼迪政府起,长期赤字财政成为历届美国政府刺激经济的主要手段 1963年肯尼迪遇刺, 约翰逊继任总统 作为约翰逊政府内政纲领的 “ 伟大社会” , 在实践中使扩张性财政政策更加广泛、 深入, 从而把联邦干预扩大到空前的规模。

      譬如, 1965—1969 年, 仅 “ 社会福利”开支一 项 就 增加 了 62% ,从 534. 92 亿美 元 增 到865. 58 亿美元即便是在越南战争升级的情况下,联邦政府社会福利开支的增长速度仍两倍于国防开支的增长到 70年代初, 美国社会福利支出成为联邦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随着毫无节制的开支, 政府预算赤字不断增加1962 年出现 71 亿美元赤字, 1968 年即已亏空 252亿美元从肯尼迪上台到约翰逊去职的 8年内, 联邦政府财政赤字累计达 605 亿美元如此庞大的赤字竟然没能阻止政府干预计划的周转运行, 原因即是支付这些计划的财源主要来自通货膨胀1965 年中期, 美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迹象 1965 年, 消费品价格指数年增长 1. 7% , 一年内增长率便达 4% , 到1969 年初已达到 6. 3% ?通货膨胀开始恶化凯恩斯主张实行通货膨胀, 其如意算盘是刺激“ 有效需求” 因为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并不为现金余额 (纸币和硬币) 支付利息, 所以保持通货的机会成本增加, 从而促使人们充分利用他们的货币余额 即消费者预期到价格一再上涨, 于是会在商品涨价之前, 匆忙购买可能需要的东西, 这样就会使困顿的资本运营出现良性循环。

      诚如凯恩斯所言, 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使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因受刺激而趋旺盛,从而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在 60年代前半期, 当消费物价指数年平均上涨 1% 时, 国民生产总值则每年平均递增 5. 8% , 比 60 年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