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子》叠音词分类及句法功能探析语言学论文.doc
4页《淮南子》叠音词分类及句法功能探析_语言学论文 《淮南子》叠音词分类及句法功能探析,摘 要:通过对《淮南子》中的叠音词的考察,发现其中的叠音词分类情况较为复杂,其句法功能也有很强的侧重性,针对这两点加以论述关键词:《淮南子》 叠音词 分类 句法功能一、叠音词概况通过学习各家为“叠音词”、“重言词”下的定义和分析,本文将叠音词分为两大类:(一)叠音单纯词,指由两个完全相同的音节组成一个语素的叠音词在《淮南子》中这样的单纯词为数较多,有85个,占《淮南子》中叠音词总数的75.6%二)叠音合成词,指由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单音节语素组成的叠音词据统计,这类叠音词在《淮南子》中共有26 个,占《淮南子》叠音词总数的24.4%两类叠音词中形容占大多数,其次是名词,动词、拟声词较少与《诗经》相比,拟声词的地位被形容词所取代,这与《淮南子》的散文体例是分不开的所以可以说文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叠音词的使用在《淮南子》,共出现111个叠音词AABB式22个,AA式89个二、叠音词的句法功能《淮南子》的叠音词,多作谓语为42例,次作宾语为27例,状语18例,定语12例;而主语和补语较少,分别为6例和7例一)充当谓语成分1.AA式,16例。
如:(1)气雾冥冥,雷乃发声《时则》这种叠音词的形式是单个字的重叠,其后面其他句子成分相当于谓词的不及物性质1)“冥冥”是形容词,这里形容烟雾弥漫的样子2.AA式加“乎”或者AA式加“也”AA式加“然”AA式加“兮”,4例1)末世绳绳乎唯恐失仁义《缪称》(2)藐兮浩兮,旷旷兮,可以游矣!《要略》(3)指寅,则万物螾螾也《天文》(4)指卯,卯则茂茂然《天文》这类叠音词的特点是带词尾充当句法成分1)“绳”作动词表纠正、约束,引申为“绳绳”,戒慎貌2)旷旷,表宽阔、广大之貌3)高秀注:螾螾,动生貌4)茂茂,这里表丰盛之貌3.AABB式,20例如:(1)然而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主述》(2)墨墨恢恢,无心可与谋,彼何人哉?《道应》(3)浩浩瀚瀚,不可隐仪揆度而通光耀者《俶真》以上的AABB式,存在两种构成方式,一种是AA加BB,一种是AB加AB;意义也就出现了两种形式,一是同义,二是偏向一方如(1)“战战”、“慄慄”都表示戒惧、畏惧貌而(2)“墨墨”义为失意貌,“恢恢”义为宽宏大度貌,“墨墨恢恢”义同“墨墨” AABB与基式意义则不同,偏指一方3)浩浩瀚瀚,由“浩瀚”叠加而成,表水盛大貌,与基式同义。
4.AABB加乎,1例1)浩浩荡荡乎,机械知巧弗载于心《精神》“浩浩荡荡乎”独立成句,是这整个句子的表达中心二)充当宾语成分1.AA式,共23例如:(1)因其劳倦怠乱,饥饿冻暍,推其摇摇,挤其揭揭,此谓因势《兵略》摇摇,这里指摇摇欲坠的人;揭揭,这里指快要脱出来的人2.AA式加“者”,共1例1)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俶真》冥冥加者,指德道后达到的高深境界3.AA式加“邪”,1例1)匍匐自窥于井,曰:“伟哉!造化者似以我为此拘拘邪!”《精神》拘拘是形容词,这里是屈曲的样子4.AABB式,1例1)是谓至于窈窈冥冥《兵略》窈窈冥冥,这里指幽深的地方这类叠音词最大的特点是“昭昭”“冥冥”出现的次数最多,13例介词宾语,有10例作动词宾语,有8例 (三)充当状语成分1.AA式,5例如:(1)吾日悠悠惭于影,与何以轻之哉《修务》“悠悠”,此处义为忧愁貌2.AA式加“然”,9例如:(1)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也!《俶真》分分,在这里表意念之貌3.AA式加“乎”,1例1)故言之用者,昭昭乎小哉!不言之用者,旷旷乎大哉!《缪称》“昭昭”和“旷旷” 加“乎”作状语,修饰言之用否的小与大4.AABB式(1)有奉持与文王,洞洞属属,如将不能,恐失之,可谓能子也。
《泛论》洞洞属属,“洞洞”表混合貌、贯通貌,“属属”表专心谨慎貌,“洞洞属属”为恭敬谨慎貌,义与“属属”同四)充当定语成分1.AA式,共10例,包括2例拟声词如:(1)耳听朝歌北鄙靡靡之乐《原道》这类叠音词的特点是后加“之”加名词的形式靡靡,是轻柔放荡之意2.AA加“然”,1例1)泰山之容巍巍然高,去之千里《说山》巍巍然在这里修饰“高”,作状语五)充当补语成分充当补语成分共7例,较谓语、状语、宾语较少1)当此之时,卧倨倨,兴眄眄,一自以为马《览冥》此处叠音词起到补充谓语的作用1)倨倨,无思无虑的样子;眄眄,斜着眼睛看形容不用智巧的神情六)充当主语成分1.AA式,共3例如:(1)滔滔如春,旷旷如夏《兵略》“滔滔”则为和暖、和乐之意;“旷旷”为阔阔,辽远之意2.AA式加“者”,2例1)昭昭者神明也《道应》在《诗经》中,AA式加“者多充当定语成分,而在《淮南子》中,根据语法分析,A式加“者则充当主语成分昭,义为日明也,这里指明白、通达的人三、结语《淮南子》叠音词以形容词性为主,37.8﹪的叠音词充当谓语成分,特别是AABB式作谓语的数量增加总体上既继承了先秦叠音词的特点,又有所发展参考文献:[1]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2]王淑怡.《淮南子》重言词研究[J].湖南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