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地质学基础概述.docx
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第1章 地质学基础概述 石油地质勘探概论 第一章 其次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地质学根基概述沉积岩与沉积相地质构造油气的生成油气的储集与运移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油气田勘探1 第一章地质学根基概述 第一节地球其次节地壳的物质组成第三节地质作用及岩石记录第四节古生物和地质年头学 一、地球的外形和大小 实际上,地球的真实外形与上述扁球体稍有出入,是一个浮夸的梨形:南北两半不对称,地球外观险峻不平 北半球略细、长,北极向上凸出约10m;南半球略粗、短,南极向内下凹约30m 二、地球的外观形态地球外观上下不平以平均海平面为界,分为海洋和大陆两大地理单元海洋占地外观积70.8%,平均深-3729m(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4m));陆地占地外观积的29.2%,平均高875m(珠穆朗玛峰 (8846.27m,1994) 65%的陆地分布在北半球—称陆半球; 35%分布于南半球—称水半球 5 1.陆地地形特征一系列弧形或线状展布的山系,众多湖泊河流组成水系按高程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裂谷 (1)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
山脉:呈线状延迟的山地山系:成因上有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的综合体,如天山山系名称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海拔高度〉5000米 5000—3500米 3500—1000米 1000—500米切割深度〉1000米 1000—500米 500—200米 200米举例喜马拉雅山脉主体昆仑山脉等主体秦岭、大巴山脉主体中、高山的较低片面 (2)丘陵:海拔500以下,相对高差小于200米 特点:顶部浑圆、坡度平缓、坡角不明显 (3)平原:指面积广阔、地势平坦或略有起伏、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下的地区 低平原200米如华北平原,高平原200-600米如成都平原,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拉逊平原560104km2 (4)高原:海拔高度600米,外观平坦或起伏较小的地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非洲高原),海拔750米 (5)盆地:周边是山地或高原,中央凹下且较平坦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50104km2 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油基地之一,有告成、辽河、华北、大港、冀东等油田 2.海底地形特征海底地形与陆地好像有比陆地更广阔平坦的平原,有更险峻、宏伟的山脉和陡深的峡谷,但形态相对简朴。
大陆边缘类型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组成-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海沟组成-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大洋中脊:绵延在大洋中部(或内部)的巨型海底山脉,贯穿洋盆,呈线状延迟几千km,顶部常发育中央裂谷;顶部无明显中央裂谷的 称洋隆 大洋盆地:较平坦区域,平均水深4-5千米,是地球外观最大的凹地,占海洋面积的45%深海丘陵是洋盆中连绵起伏的小山丘海山是洋底孤立的隆起地形,高度大于1000m,多呈圆锥状,边坡较陡假设大的海山顶端露出水面,那么成为岛屿 三、地壳内部的物理性质 1、密度 实测地表平均密度2.7g/cm3,内部物质密度大5.5g/cm3; 2、压力 主要指由地球本身物质重量引起的静压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3、重力 指垂直地球外观使物体向下的一种自然作用力(地心引力与离心力的合力),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裁减 重力奇怪与重力勘探正常值或理论值:把地球看作外观光滑的均质体,以海平面为准计算出的重力值重力校正:把重力值校正到相当于海平面高度时的重力值的工作重力奇怪:指校正后实测值与计算值不一致的现象重力正奇怪--实测值大于计算值;重力负奇怪--实测值小于计算值。
重力勘探:通过探索地壳中局部重力奇怪区的方法来指导找矿,并可扶助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这一工作方法称为重力勘探 4、温度地球内部是热的,具有热能如火山、温泉等来源于放射性物质蜕变;次为重力能和自转、太阳辐射能外热层受太阳辐射热影响向下温度降低;常温层地温约等于当地年平均温度;内热层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地温梯度:常温层下每向下加深100米所升高的温度地热奇怪:地温梯度明显大于平均地温梯度的地区 5、磁性地球周边存在磁场,地磁场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相近,但不重合,且在不断变化地磁奇怪:由于地壳中具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叠加在正常磁场上,造成实测值与正常值不一致的现象,称为磁奇怪磁法勘探:利用地磁奇怪来探索具磁性的矿床和了解地下地质构造处境的方法(石油、金铜负磁奇怪;磁铁矿等为正磁奇怪) 15 四、地球的圈层布局 地球不是均质体,组成地球物质的分布具同心圈层布局:以地壳表层为界,分内圈和外圈 地球外圈:大气圈 地球内圈:地壳水圈地幔生物圈地核 1.地球的外部圈层指包围着固体地球表层的组成片面,是一切生命活动必不成少的环境要素,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大气圈是包围着地球外部的气体,其中99%集中在10Okm以内。
地球外观四分之三以上面积被水体笼罩土壤和岩石缝隙中也充填着大量的地下水,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连续而不规矩的圈层,称为水圈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命物质(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圈层17 2.地球的内部圈层 莫霍面:大陆上平均深度33km 地震波穿过该界面时波速突然增大,为地壳、地幔分界古登堡面:深2898km,地震波穿过该面波速突降,无横波通过,属幔、核分界18 (1)地壳地表至莫霍面间,平均厚约16km,大陆地壳平均33km,最厚 70km;大洋地壳平均6km,下界起伏大根据地震波和重力资料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硅铝层,化学成分以硅、铝为主,近于花岗岩下层硅镁层,主要成分硅、铁、镁和铝,近于玄武岩 (2)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2860km,平均密度4.53g/cm3上地幔:含铁镁较多上部存在软流层(60~250km),为地震波低速带,整体呈塑性状态岩石圈:软流层之上的地壳及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下地幔:密度增加,含铁量增加,形成高密度矿物 (3)地核古登堡面至地心,密度约10.72g/cm3成分与铁陨石相当外核液态,过渡层由液态-固态,内核(铁镍核)固态平均密度13.0g/cm3 第一章地质学根基概述 第一节地球其次节地壳的物质组成第三节地质作用及岩石记录第四节古生物和地质年头学 21 其次节一.地壳的元素组成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是地质学研究的重点,已察觉自然元素近百种 (92),分布极不均衡。
克拉克值—地壳中化学元素的重量百分比(1924,美,克拉克)氧 O硅 Si铝 Al铁 Fe钙 Ca 46.95 27.88 8.13 5.17 3.65钠 Na钾 Ka镁 Mg钛 Ti氢 H 2.78 2.58 2.06 0.26 0.1422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