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华绒螯蟹苗种培育管理.pdf

1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7484683
  • 上传时间:2018-07-02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60.79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华绒螯蟹苗种培育管理一、幼体培育幼体培育是指将幼体出膜后的第I 期蚤状幼体培育至大眼幼体(蟹苗) 的过程,这期间,蚤状幼体要经过5 次蜕皮人工育苗就是在工艺流程上尽力创造适合各期幼体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条件,以提高蚤状幼体至大眼幼体的成活率和单产量1.幼体放养由于幼体出膜时间是按胚胎发育程度推测的因此,同一批蟹,各个体的孵幼时间并非一致,少则相差2-3 天,多则相差 5-6 天为了要求同一培育池的幼体出膜时间不相差1 天以上的时间,需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具体方法是:在抱卵蟹的饲养过程中,当腹肢刚毛上的卵大部分变得透明时,即将抱卵蟹置入蟹笼内,每只笼放养25-36 只然后将蟹笼置于10 ×10-6的孔雀石绿溶液中浸泡30-40分钟,消毒后放入幼体培育池,并每隔2-3 小时检查一次幼体出膜情况当孵出幼体数达到计划放养量时、取出蟹笼,移至下一培育池继续孵幼2.放养密度每立方木水体放养第Ⅰ期蚤状幼体4 万-6 万只,一般不宜超过10 万只幼体放养量的计算日前多采用估算法,即按下式计算:放养量 =放养密度×水体容积/平均怀卵量×孵化率孵化率一般以70%计算平均怀卵量是通过抽样取平均值计算的,即在群体抱卵蟹中抽取大、 中、小三个等级的抱卵蟹, 劈下卵块,称重,按每克 18000粒卵来计算,分别求此3 个等级蟹的卵量,再取其平均值即得。

      3 .幼体的饵料河蟹各期蚤状幼体都是改良性的,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也摄食有机碎屑 无论是单一饵料品种还是各种饵料混合使用均能育成大眼幼体大量试验表明,幼体食谱极为广泛、有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舟形硅藻、扁藻、盐藻、鞭藻、角毛藻等单细胞藻类;有轮虫、沙蚕幼体、面盆幼虫、担轮幼虫、盐水丰年虫无节物体等动物性饵科;还有豆浆、白蛤肉酱、豆腐、人工微粒配合饵料等不下十余种但在大规模的幼体培育过程中,饵料的满足供应,往往是一个大问题, 同于适口饵料数量跟不上需求结果造成幼体生长停滞,变态不遂,成活率很低4 .饵料的投喂幼体除摄食池中藻类外,还应进行人工投喂,见表1 表 1:幼体分期人工投喂(日喂量)Ⅰ期蚤状幼体100万只幼体 0.6 个蛋黄,辅以轮虫Ⅱ期蚤状幼体100万只幼体 0.7 个蛋黄,辅以轮虫Ⅲ期蚤状幼体100 万只幼体 0.7 个蛋黄, 3 倍于幼体个数的齿虫无节幼体或以轮虫为主Ⅳ期蚤状幼体4 倍于幼体个数的齿虫无节幼体Ⅴ期蚤状幼体4-5 倍于幼体个数的齿虫无节幼体大眼幼体以齿虫成体为主5.换水、充气、控温河蟹幼体发育较快,新陈代谢旺盛,每大摄食量大,排泄物多,排泄物和残饵易污染水质, 因此应经常用虹吸法消除污物,并更换池水。

      Ⅳ期蚤状幼体转为营底栖生活,要求Ⅳ期、Ⅴ期蚤状幼体分别换池 1 次同时要相应控制好水温,以保持幼体正常发育河蟹育苗期的换水和温度控制见表2( —般情形 )表 2:幼体分期温度控制(℃)换水及清污Ⅰ期蚤状幼体21-21.5 加新水 15cm ,隔日吸污一次Ⅱ期蚤状幼体22-22.5 换水 1/4 ,每日吸污一次Ⅲ期蚤状幼体23-23.5 换水 1/3 ,每日吸污一次Ⅳ期蚤状幼体24-24.5 换水 1/2 ,换池一次Ⅴ期蚤状幼体25-25.5 全换,换池一次蚤状幼体趋光性和集群性强,有时会造成池中局部缺氧而致幼体死亡,因此育苗期间,应随幼体发育而进行充气,每分钟充气量占水体的 1%-2.5 %,以冲散集群,并随气流充氧,保持水体中有足够的溶氧6 .日常管理幼体培育管理工作要求较高, 一有疏忽,就会造成幼体大批死亡,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根据多年幼体培育工作的实践,列于日常管理可以归纳为“一看、二查、三防、四措施”所谓“一看”,即先观看培育池水质是否好幼体培育池水质好坏与养鱼池的水质好坏概念不同,与肥度的概念也不同 对于培育河蟹幼体的水质, 要求在水体中具有一定密度的单细胞藻类,对于后期幼体,水质要求清净、无杂蚤。

      再在培育池边观看幼体活动状况一般幼体活动均在培育池的上风、边角,观察幼体的密集程度,是否有病害;再看当天天气情况和培育池进、出水情况发现问题要立即采取措施所谓“二查”,即查幼体变态情况;查幼体肠胃饱食程度;查培育池饵料品种和密度; 查幼体是否有病害; 查幼体死亡原因; 测水温、pH值等所谓“三防”,即在晴天防止幼体搁浅晒死,在雨天防止池水盐度突降,平时防止弹涂鱼等跳入池内,伤害幼体所谓“四措施”,即根据以上“一看” “二查”“三防”所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有效措施,以保证幼体培育的顺利进行7.第二、三批幼体的培育第二、三批幼体的培育是指第二、三次抱卵蟹所孵化出的幼体的培育培育方法与第一批幼体培育方法相同,但存在的两个问题是:第一, 第二批幼体的出膜时间恰好处于第一批幼体培育的后期;第二,第三批幼体出膜的时间又恰好在第二批幼体培育的后期这样便出现了培育池有敷使用的矛盾 为此, 可把第二批孵出的幼体相对集中( 约为 3 倍的原放养量 ) 在事先准备好的少数几只培育池中培育,待第一批幼体出池, 腾出的培育池经消毒处理后,再将第二批幼体分池培育成蟹苗同样,第三批幼体的培育, 可按第二批幼体的培育方法进行。

      8.蟹苗出池①淡化、降温当Ⅴ期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后,逐渐淡化池水,每日降低池水盐度0.4%-0.6 %或每日分 2 次降低池水盐度,每次降低 0.3%-0.4 %,3-4 天后使池水盐度降至0.7 %左右淡化池水的同时,逐步降低池水温度,每日降低1-2℃,锻炼蟹苗,以利运输②出池时间池中 80%左右的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时即为出池的适期否则幼体变态为幼蟹,就不易起捕了③捕苗方法培育池蟹苗捕捞,可采用捞海网和聚乙烯网布做成网目约 2mm 的大拉网捕法有以下三种:白天捞海网捕苗法:利用蟹苗喜集群,喜一定水流,喜岸边的习性,选择上风一角,用捞海网不断搅动池水,造成—定方向的水流,可以捕到大量蟹苗晚上灯光诱捕法:主要利用蟹苗喜光习性,用100-200W电灯光诱集,用捞海网抄捞以上两种方法, 是常采用的方法, 可以把池中 80%以上的蟹苗捕出大拉网捕苗法:它和鱼苗发塘中捕捞夏花鱼一样进行捕捞,主要是培育池中幼体己全部变成蟹苗时采用,起捕率可达95%以上9.暂养和运输①暂养从培育他中捕出的蟹苗,在准备放养到淡水水域中去之前,还必须有一个暂养过程 这是因为大眼幼体自身还有一个对淡水的适应过程根据试验观察,刚完成蜕皮变态的大眼幼体,由海水环境一下子进入淡水中、 半小时即麻醉,其后死亡。

      但随着日龄的增加,对淡水的适应能力就显著加强1-2 日龄的大眼幼体从28%盐度海水环境进入淡水中, 24 小时后,只有 10%-30%存活;但 3-4 日龄的大眼幼体进入谈水后,24 小时的成活率可达60%-80%以上因此,为了提高大眼幼体放养的成活率,出池蟹苗一定要经过3-4 天的暂养才能出售和放养10.疾病预防从蚤状幼体Ⅰ期开始每48 小时,用土霉素或呋喃西林(1-2)×10-6个交替施于育苗池个,预防疾病感染在幼体培育池中,卤虫卵壳是带入和滋生聚缩虫的重要因子除了对孵化丰年虫幼体进行严格分离,除去卵壳外,可通过换水将卵壳排出、或在池内设置若干个40 目网箱,用小型水泵抽滤卵壳二、胚胎发育1.胚胎发育过程从雌蟹生殖孔产出的受精卵, 一般为紫酱色或豆沙色, 卵径 0.3mm左右,卵黄丰富,卵表光滑此后,卵表凹陷,分裂成 2 个不等的分裂球,继而分为3 个、4 个、6 个、8 个,, 分裂球,进入多细胞期、囊胚期、原肠期随着胚胎的发育,卵黄不断消耗,附肢、腹节、头胸甲等相继形成,并进入原蚤状幼体阶段当胚体心跳频率达 200-240 次/分时,原蚤状幼体即破膜而出,诞生第Ⅰ期蚤状幼体,胚胎发育即告完成。

      河蟹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原蚤状幼体分别见图1 和图 2图 1.1. 受精卵 2 . 二细胞期 3 . 四细胞期 4 . 十细胞期5. 多细胞期6.囊胚期 7 .原肠期 8 .眼点前期 9 .眼点出现 10.心跳期 11 .胚体色素形成期图2.原蚤状幼体2.影响因素影响胚胎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温度,此外是盐度水温 23-25℃时,受精卵约经20 天即可孵化出幼体;水温 10-18℃时,需 30-60 天水温 28-29℃时,胚胎易死亡,但低温(低至-1.8 ℃) 则对胚胎较安全在自然条件下,因冬季温度低,雌蟹的抱卵时间长达4-5 个月胚胎发育早期对盐度骤降比较敏感,后期适应能力则大大增强据观察,把高盐度(1 %-2.5 %) 培养下的胚胎转到低盐度(0.4 %) 的海水或淡水中培育,胚胎易死亡,但在新月透明期之后则仍能存活1) 发育阶役刚从卵孵化出的幼体,外形似水蚤,故称蚤状幼体幼体分为五期,发育顺序及各期形态见图3胚体出膜后进入海水的幼体为第Ⅰ期蚤状幼体,以后每隔3-5天蜕皮 1 次,依次变为第Ⅱ、Ⅲ、Ⅳ、Ⅴ期蚤状幼休2) 各期特征蚤状幼体各期伴随着每次蜕皮,体形和体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各期的主要区别是第一、 二颚足外肢末端的羽状刚毛数和尾叉内侧缘的刚毛对数以及胸足与腹肢的雏芽出现与否。

      第Ⅰ期:幼体全长1.5mm左右,第一、二颚足外肢末端的羽状刚毛为 4 根,尾叉内侧缘刚毛对数为3 对,胸足与腹肢的雏芽未出现图 3.1.第Ⅰ期蚤状幼体2.第Ⅱ期蚤状幼体 3 .第Ⅲ期蚤状幼体 4 .第Ⅳ期蚤状幼体5.第Ⅴ期蚤状幼体第Ⅱ期:幼体全长2.0mm左右,第一、二颚足外肢末端的羽状刚毛为 6 根,尾叉内侧缘刚毛对数为3 对,胸足与腹肢的皱芽未出现第Ⅲ期:幼体全长约2.7mm左右,第一、二颚足外肢末端的羽状刚毛为 8 根, 尾叉内侧缘刚毛对数为4 对, 未出现胸足与脂肪的维芽第Ⅳ期:幼体全长约3.5mm左右,第一、二颚足外肢末端的羽状刚毛数为 10 根,尾叉内侧缘刚毛对数为4 对,开始出现胸足与肢肢雏芽第Ⅴ期:幼体全长约4.6mm 、第一、二颚足外肢末端的羽状刚毛对数为 12 根,尾叉内侧缘刚毛对数为5 对、第三颚足长出,胸足基本成形3) 蚤状幼体的习性蚤状幼体只能在海水中生活,依靠颚足外肢的划动和腹部的屈伸而运动在第Ⅰ、Ⅱ期幼体常浮于水的表层和水池的边角,成群聚集,趋光性持别强烈 以后各期,幼体逐渐转向水底层生活, 溯水性较强,蚤状幼体离水不久即死亡蚤状幼体的食性很杂,可捕食单细胞藻类、轮虫、担轮幼虫、沙蚕幼体、蛋黄、豆浆、豆腐等、并有以大吃小、相互残杀的现象,人工养殖时,应防止发生“几代同堂”的情况、3 .大眼幼体大眼幼体因 1 对复眼着生于长长的眼柄末端露于眼窝外而得名。

      第Ⅴ期蚤状幼体经3-5 天后蜕皮即变态为大眼幼体、俗称蟹苗(图 4)幼体扁平,胸足5 对,腹部狭长大眼幼体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和溯水性,能适应淡水生活对淡水水流较敏感,往往溯水而上,形成蟹苗汛期在培育池中喜沿池壁在同一方向成群游动, 有时也攀附在岸边或水草等附着物上大眼幼体可用鳃呼吸,离水后保持湿润可存活2-3 天,这一特性为蟹苗干运提供了便利大眼幼体为杂食性,能捕食比它自身还大的浮游动物图 4.大眼幼体4.大眼幼体大眼幼体蜕皮后变成第Ⅰ期幼蟹(图 5) , 以后每隔 5 天蜕一次壳,经 5-6 次蜕壳后即成大蟹时的形状图5.第Ⅰ期幼蟹幼蟹的生长速度与水温、 饵料等有关 水域条件适宜, 饵料丰富,生长就快,蜕壳的频度就大,每次蜕壳,体形增加幅度较大;反之,蜕壳慢,体形增加幅度小水质清晰,阳光透底,水草茂盛的浅水湖泊,是河蟹生长的良好环境幼蟹为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及其碎屑为食,也能采食水生动物尸体和多种水生动物如无节幼体、枝角类、蠕虫类等5.成蟹三、育苗期病虫害防治1.聚缩虫聚缩虫属原生动物环毛目,单细胞,个体着生许多纤毛,固着于物体上形成很大的群体,一受刺激,整个群体即会收缩当海水盐度为 0.3%、水温为 18-20℃时,聚缩虫在蚤状幼体上迅速繁殖,严重时可超过幼体大小的2-3 倍,使幼体漂浮于水面而呈白絮状。

      防治方法:在水温 2。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