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猪价格规律.doc
10页生猪生产及其价格变化规律 1 2007年生猪产品市场运行情况回顾 2007年是生猪价格波动较大的一年,也是各项扶持政策出台最多的一年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各项生猪扶持政策,生猪生产逐步回升,养殖效益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较大顺差,全年生猪生产基本稳定,预计猪肉产量与2006年相比略有下降 1.1 价格上涨幅度大,创历史新高 根据对全国450个畜产品及饲料价格信息点的调查统计,2007年生猪产品价格经历了平稳上涨、快速攀升、高位运行3个阶段,产品价格创历史新高2007年1-4月,生猪产品价格比较稳定,仔猪价格稳中上涨,活猪和猪肉价格小幅波动,仔猪、活猪、猪肉平均价格分别为12.59、9.17和14.69元/kg5月份,生猪价格开始快速上涨,到8月份,仔猪价格比4月份增长近1倍,活猪和猪肉价格也上涨50%以上,分别达24.09、14.27和22.95元/kg9-10月,由于各地积极落实中央各项扶持政策,全国生猪生产开始恢复增长,生猪产品价格小幅回落11-12月进入生猪消费和加工旺季,生猪产品价格又出现反弹,12月份再创历史新高总体看,2007年价格涨幅比较大,1-12月,全国仔猪、活猪、猪肉平均价格分别为18.6、11.84和18.81元/kg,同比分别上涨111.1%、64.5%、55.3%(图1)。
1.2 生产开始恢复,养殖效益显著 2007年上半年生猪存栏略有下降,9月份后出现恢复性增长据农业部统计,9月底全国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2%据农业部门跟踪20个重点省份调查统计,10月份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3.4%,环比上升1.9%;生猪出栏同比增加3.1%,环比增加16.6%,扭转了持续多月的下跌状况10月份生猪存出栏同比、环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表明生猪生产进入全面较快恢复阶段据全国畜牧总站对20个省60个县的跟踪调查,12月份生猪存栏同比增长6.5%,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9.4%,能繁母猪比重在10%左右图1 2004年以来的仔猪、活猪、猪肉价格曲线 2007年生猪养殖效益明显好于往年全年猪粮比价平均为7.29:1,特别是8月份以来,猪粮比价超过8.0:1,远远高于5.5:1的盈亏平衡点,也是历史上比价最高的一年据测算,出栏1头肥猪平均超过300元,为常年效益水平1倍以上 生猪生产较快恢复增长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狠抓政策落实的结果自2007年5月以来,中央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生猪生产与市场供应问题7月3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政策性措施。
7月3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菜篮子”工作电视会议,对做好猪肉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和副食品供应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8月13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切实政策,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得力措施,坚决把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也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启动实施了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扶持政策,其中中央用于能繁母猪补贴资金11.4亿元、生猪良种补贴1.8亿元,安排3亿元扶持原种猪场、扩繁场、资源场,安排25亿元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安排15亿元奖励生猪调出大县正是由于各项扶持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加上市场价格的刺激,生猪生产出现了恢复性发展,扭转了被动局面 1.3 生猪贸易继续保持顺差 2007年1-11月,我国生猪产品出口8.27亿美元,同比减少7.7%;进口4.08亿美元,同比增加了1.87倍出口大于进口,保持贸易顺差 生猪产品贸易主要包括鲜冷冻猪肉、加工猪肉、猪杂碎和活猪其中,鲜冷冻猪肉、加工猪肉、活猪为主要出口产品,其份额分别占生猪产品出口的30.71%、40.53%和28.7%。
猪杂碎为主要进口产品,其进口额占生猪产品进口额的75.42%,其余为鲜冷冻猪肉进口,占23.48% 进出口贸易中,鲜冷冻猪肉出口减少,进口增加2007年1-11月,我国鲜冷冻猪肉出口量为12.33万t,同比减少50.57%;出口额为2.54亿美元,同比减少31.06%鲜冷冻猪肉进口量为7.17万t,进口额为9 570.8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加2.35倍和4.06倍加工猪肉出口额增加;进口量和进口额均增加,但总量不大猪杂碎进口量大,同比大幅度增加;出口量较小活猪出口额增加 2 我国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的历史回顾 从1988年后,我国生猪价格大概每隔3年左右就有一次波动,并逐步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2.1 最近4个周期的变化情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是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的,“买难”和“卖难”二者交替进行,往往是以“买难”开始,大概半年以后出现“卖难”,再有半年左右时间得以平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的生猪生产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市场了,这之后出现的“卖难”基本是绝对过剩,即使是一定时期内的价格居高,也是“卖难”后的正常调整,生猪价格与成本、消费联系得更加紧密,整个猪群结构也更加合理。
我们分析了1994年至今的生猪价格、效益以及相关产品的价格变化情况,得出了以下结论 (1)两次“卖猪难”相隔时间3年左右从1994年建立畜产品及相关生产资料价格统计报表至今,13年正好经历了4次“卖猪难”,尤其前3个周期比较规律第1次“卖猪难”,是1995年1月;第2次“卖猪难”1998年3月;第3次是2001年2月,间隔基本都是3年2001年之后的两年半时间,基本处于“卖难”的延缓期,价格和效益低迷,使得价格波动周期出现微小变化,导致下一个卖难延期出现,推后1年左右(图2)之后又恢复了3年一个周期的规律图2 1994年6月以来活猪价格 (2)每个周期从价格明显上涨到达猪粮比1 : 5.5的盈亏点只需要2~4月,到达1 : 6以上的效益区需要3~6月 (3)每次价格明显下跌到跌破1 : 5.5的盈亏点只需要1~2月跌破这一界线尤其到1 : 5以下之后,就保持基本稳定,然后持续十几个月,最近一个周期仅几个月的维持期说明养殖户在根据价格变化在调整生产,并对价格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4)自从跟踪调查以来,每次“卖猪难”的出现,价格波动程度呈逐步减缓的趋势,也就是说4次价格下跌,生产者的损失逐步减少,说明生产者不断成熟,市场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逐步增强。
1995年“卖猪难”,猪粮比价在1 : 5.5以下持续22个月,其中17个月在1 : 5以下1998年“卖猪难”猪粮比在1 : 5.5以下持续17个月,其中12个月在1 : 5以下2001年“卖猪难”猪粮比在1 : 5.5以下持续20个月,但大部分时间在1 : 5.5左右,仅有6个月在1 : 5以下这是由于1998年的“卖猪难”冲击比较大,生产者需要长时间调整,加上心里没底,投入生产比较谨慎,总量增加得不多这一周期养猪户既没有赔本,也没赚到更多的钱,在“卖猪难”时期损失也没有前两次大2005年“卖猪难”,猪粮比在1 : 5.5以下维持8个月,1 : 5以下仅有4个月(图3)图3 1994年6月份以来猪粮比 (5)每次价格下跌的谷底越来越浅1998年那个周期在1999年5月生猪价格最低,为4.72元/kg2001年那个周期是2002年5月价格最低,为5.54元/kg最近这个周期是2006年5月价格最低 ,为5.96元/kg从猪粮比看,最近3个周期的最低效益分别为1 : 3.86、1 : 4.67、1 : 4.37 (6)生产效益呈增长趋势 1995年1月至1998年2月猪粮比平均5.4,1998年3月至2001年1月猪粮比平均5.0,2003年8月至2006年7月猪粮比平均5.9。
3 新一个周期的特点 上一周期的谷底是2006年6月,当时猪粮比价为1 : 4.37之后开始回升,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价格变化走向符合前几个周期的规律,7月份回升,经历了3个月到9月份猪粮比突破1 : 5.5,经历6个月到12月份突破1 : 6,这与前面的结论一致,之后的变化也与前4个周期相似 (2)猪粮比达到1 : 6以上后,价格连续出现大的跳跃,5-8月每月毛猪价格上涨1元左右 (3)过去把养猪效益分为4个等次猪粮比在1 : 5.5以下为亏损区,1 : 5.6~6为低收入区,1 : 6~6.5为中等收入区,1 : 6.5以上为高效益区,这一周期高效益区间维持的时间将最长上一周期在1 : 6.5以上为7个月,而这一周期刚运行一半,猪粮比在1 : 6.5以上已有8个月,今后还将维持一段时期 (4)这一周期仔猪价格、生猪收购价格、猪肉价格、猪粮比均创历史新高,并且比前4个周期有大幅度上涨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一是周期波动规律所致2007年我国生猪价格正处于新一轮的回升期,这是造成2007年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内因价格上涨幅度偏高是受到外力的协同作用。
也就是说,我国生猪价格同期性变化的趋势是短期内不可改变的,外因对变化的影响只能表现在提前或推动价格变化的出现,增大或降低变化的幅度,对周期时间的长短也会产生影响这次价格上涨的外力主要包括饲料成本大幅上涨、疫病严重、生猪数量有所减少、消费刚性增长、其他成本也在增加等 二是饲养成本的大幅上涨推动生猪价格上涨2007年玉米价格持续上涨,1 月份玉米价格为1.5 元/kg,之后每月环比上涨1%左右,到12 月份玉米价格上涨加快,环比涨4.1%,达到1.76元/kg,创1994年以来新高2007年全年玉米平均价格为1.61 元/kg,同比增长18.4%豆粕、鱼粉等原料价格也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目前,猪饲料比2006年同期上涨0.4元/kg左右,仅饲料一项,就增加成本100元左右(育肥4个月,用饲料250多kg)加上防疫费、人工费、排污费等的增加,规模猪场每头猪生产成本同比增加200元左右 三是产业间比较效益不平衡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收入的增加,促使养猪生产者期望获得比以往更多的收益对于大规模饲养者来讲,可以体现规模效益,而散养户养猪效益与外出务工效益比较已经不合理以养10头育肥猪为例,饲养4个月,每头猪纯利润200元,共挣2 000元(这是按效益较好的水平计算的,一个周期3年,很短时间每头能赚200元以上,大部分时间低于这水平),而外出务工可以获得4 000元,甚至更多。
要使养猪与务工得到同样的收益,必然要提高生猪出售价格 四是对猪肉消费的增加拉动了生猪价格上涨经济持续增长,城乡购买力不断增强,对生猪价格上涨有明显的推动作用2007年以来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均在增长,城市消费在不断增强,尤其对副食品的需求增加,农村市场的启动也比较快 五是物价指数的增长带动了生猪价格上涨2006年12月物价指数同比上涨6.9%,对生猪价格必然有影响,尤其是生猪生产上游产品的涨价,对生猪价格上涨产生推动 六是2007年生猪产品价格偏高是事实,但与2006年“卖猪难”的低价格水平相比也是增幅偏高的原因之一2007年全年仔猪、生猪、猪肉价格与2004年全年平均价格相比,分别上涨45.3%、38.0%、36.7%,而2007年比2004年生产的综合成本应上涨30%左右这样比较,可以看出涨幅并不是超常规 4 生猪生产后期走势判断 总的判断是,这一周期生猪生产综合成本有很大增加,生猪产品价格上了一个大台阶今后低成本养猪的情况不会再出现,低价格吃猪肉的现象也不可能再发生,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生产者、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