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洋政治哲学961-8.ppt
32页1,第八講 希臘化時代的政治思想 (一)犬儒學派 (二)懷疑學派 (三)伊比鳩魯學派 (四)斯多噶學派,2,亞歷山大帝國,3,,4,Hellenistic philosophy,(2)懷疑學派(the Skeptics, Skepticism),(3)伊比鳩魯學派(the Epicureans, Epicureanism),(4)斯多噶學派(the Stoics, Stoicism),(1)犬儒學派(the Cynics, Cynicism),5,犬儒學派代表人物:,Antisthenes (c.445-c.365 B.C.),Diogenes of Sinope (c.400-c.325 B.C.),6,安提斯真尼斯(Antisthenes)生於蘇格拉底之後、柏拉圖之前他原本喜好修辭術,受蘇格拉底影響而致力於哲學他的學說與蘇格拉底雷同,主張「德性是幸福生活的充分條件」、「德性可以教導學習」、「德性比法律更重要」等等。
但是他不談知識論與形上學,只在意實踐生活其禁欲主義及崇尚自然的思想,成為犬儒學派的基礎7,戴奧吉尼斯(Diogenes)約略與亞里斯多德同時,是犬儒學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出生於 Sinope(今土耳其),因毀損貨幣而流亡到雅典相傳他拜安提斯真尼斯為師,力行棄絕文明、回歸自然的哲學他以木桶為居所,以乞食為生活他嘲弄財產制度、婚姻制度、宗教禮儀、社會習俗對「理性」與「德性」另有一番解釋8,Diogenes (c.400-c.325 B.C.),9,10,Chrysippus 說:與自己的母親或姊妹性交、吃下某些(被禁止)的食物,或是直接從喪家走入廟堂,都常被人們視為禁忌,但其實毫無理由他也說:我們應該觀察禽獸,就可以從牠們的行為中推知上述行為絕無奇特之處,也絕非違反自然11,關於父母的喪禮,他又說:當父母死亡之後,我們應該用最簡單的方式處理,彷彿他們的身體(如毛髮、指甲、牙齒等)都對我們毫無意義,而我們也不需要對此付出任何關注因此,同樣地,如果他的肉體仍可食用,人們即應盡情享用,就像他們食用自己從身上切下的手或腳等等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 pp. 430-31,12,懷疑學派的代表人物:,Pyrrho of Elis (c.365-c.275 B.C.),Timon (c.320-c.230 B.C.),13,a state of imperturbability 沉靜自若 impassibility 混然不覺,14,根據 Timon 所說,Pyrrho 宣稱萬物皆同樣無關緊要、無法衡量、無法判定。
因此無論是我們的感官知覺或意見,都無法幫助我們分辨真實與錯誤也因此,我們絕對不該相信感官知覺與任何意見判斷,而應該不受意見所影響、不對任何事情認真、不為任何外物所動15,對每一件事,我們都要想著:它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它既存在也不存在,它既非如此也非不如此Timon 說那些能夠真正採取此一態度的人,首先會變得沈默無言,隨後會免除一切煩惱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 pp. 14-15.,16,Epicurus (341-270 B.C.),伊比鳩魯學派的代表人物:,17,伊比鳩魯學派的主要學說:,1. 享樂主義(hedonism),2. 社會契約論(social contract),18,happiness = pleasure,pleasure = removal of pain,19,伊比鳩魯的學說主張:任何動物生下來就會追求快樂,並視之為最大的善;也會拒斥並逃避痛苦,視之為最大的惡只要動物身心健全,具備自然的判斷能力,牠們就會這麼做……痛苦的完全移除稱之快樂因此,當飢渴之苦為飲食所移除,自然就會帶來快樂總而言之,移除痛苦之後,快樂即取而代之。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 p. 112.,20,伊比鳩魯學派認為傳統四德(正義、智慧、勇敢、節制)只有在促進快樂時,才具有意義;如果不能促進快樂,則不必追求21,伊比鳩魯說:如果正直、德性以及類似的東西能帶來快樂,我們就該肯定它們但是如果不能帶來快樂,我們就該向它們道別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 p. 127.,22,正義本身並不是任何東西,而是一種契約當人們在互動之際,約定不要相互傷害,就產生所謂正義同理,不正義也不是什麼本身就不好的東西,而是來自人們的某種恐懼,擔心自己為非做歹時,無法逃過有關當局的注意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 p. 125.,23,Zeno (335-263 B.C.),斯多噶學派的創始人:,24,斯多噶學派的代表人物:,Chrysippus (c.280-207 B.C.),Panaetius of Rhodes (c.185-109 B.C.),25,Chrysippus (c.280-207 B.C.),26,幸福人生的關鍵在於:所有行為都應力求在自己的精神與宇宙主宰者的意志之間取得和諧。
From A. A. Long, p. 179.,27,早期的 Stoics 作風接近 Cynics,但晚期則趨於實際他們主張有德之人不必然要隱居避世或與眾不同,他可以從政、結婚、生子、競技、沉思…這些成就不論成敗,只要所實踐的是有德之行為即可至於何謂有德,Stoicism 採取類似 Aristotle 之定義:“perfect & intermediate acts“ (中庸之道)28,free from all passions indifference(apathy) 無動於衷(淡然以對),29,斯多噶學派的政治思想: 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與人人平等30,Zeno 備受讚譽的《共和國》一書所強調的是:我們的家庭安排不應該受城市或區域所限,彷彿每一個人都被不同的法律體系所區隔;而是應該把所有的人都視為公民同胞、鄰居朋友因此,天下應該存在一種共同的生活方式與秩序,使我們就像一群共享鮮草的羊群,為一種共同的法律所滋養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 p. 429.,31,世界就像一個由眾神與人們共同構成的城市,其中眾神統治而人們安然服從。
他們同為一個共同體的成員,因為大家都分享了理性理性就是自然法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 p. 431.,32,。












